侵華日軍 共計150萬人偽軍     180萬

熱心網(wǎng)友

說實話,我現(xiàn)在都吶悶在國家存亡的時刻竟然有以百萬記的偽軍。幫著日本人打中國人。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偽軍的一些情況詳見: 偽治安軍(華北綏靖軍)曾先后編組了14個集團(師級),一般下轄2至3個團,下文中各集團所轄團的“初轄”指組建之初的情況,“后轄”指1943年10月以后的情況。集團司令的編制軍銜為少將、中將,集團參謀長的編制軍銜為上校、少將。現(xiàn)將各集團情況簡述如偽第一集團,組建于1939年10月,先駐北平北苑,后移防河北唐山,轄第一、第二兩團。歷任集團司令:劉鳳池少將(1939年10月6日任)、李定衡少將(1941年7月9日任)、李闊泉少將(1942年10月4日任)、盧鳳策少將(1943年3月29日)。歷任集團參謀長:田申上校(1939年10月6日任)、薛式如上校(1941年6月5日任)、金紹宗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偽第二集團,組建于1939年10月,先駐河北保定,后移防河北灤縣,初轄第三、第四兩團,后轄第三、第八團。歷任集團司令:黃南鵬少將(1939年10月6日任,1941年11月1日晉升中將)、李瑛少將(1942年3月20日任)、欒樂山少將(1943年4月任)。歷任集團參謀長:李瑛上校(1939年10月6日任)、徐貫一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熊子涵上校(1941年7月14日任)、鄧大綱中校(1942年5月8日任)、齊靖宇上校(1943年2月4日,齊燮元的兒子,曾在德國學(xué)習(xí)過軍事,是偽治安軍第一代軍服的設(shè)計者之一)。偽第三集團,組建于1939年10月,先駐河北唐山,后移防河北樂亭,轄第五、第六兩團。歷任集團司令:劉組笙少將(1939年10月6日任,1941年11月1日晉升中將)、盧鳳策少將(1942年10月4日任)、宋延裕少將(1943年3月29日任)。歷任集團參謀長:趙晉三上校(1939年10月6日任)、羅寶泰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劉云龍中校(1942年3月20日任)、唐椿林中校(1942年10月4日任)。偽第四集團,組建于1940年10月,先駐河北北苑,后移防山東聊城,初轄第九、第十兩團,后轄第九、第十七、第二十七等三團。歷任集團司令:姜恩溥上校(1940年10月22日任)、陳志平少將(1942年2月3日任)。歷任集團參謀長:王景和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安雅軒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朱宏上校(1942年5月8日任)、李建善中校(1942年12月21日任)。偽第五集團,組建于1940年10月,先駐河北通縣,后移防河北遷安,轄第十一、第十二兩團。歷任集團司令:胡恩承上校(1940年10月22日任,1941年晉升少將)、葉蔭南少將(1941年7月14日任)、劉化南少將(1942年3月20日任)。歷任集團參謀長:楊琦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康逢祥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紹冠章中校(1942年10月4日任,1943年晉升上校)。偽第六集團,組建于1940年10月,駐河北保定,初轄第十四、第十五兩團,后轄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等三團。1945年夏季,該集團一部(1個團部加1個營)反正,此事即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的主要素材,后被八一廠改編為革命經(jīng)典影片《野火春風斗古城》歷任集團司令:宋延裕上校(1940年10月22日任)、李瑛少將(1941年11月1日任)、齊榮少將(1942年3月20日任)。歷任集團參謀長:祁繼忠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楊學(xué)潛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朱文瀾上校(1942年5月8日任)。偽第七集團,組建于1940年10月,先駐河北唐山,后駐河北永清,初轄第十八、第十九兩團,后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等三團。歷任集團司令:馬文起上校(1940年10月22日任,1942年晉升少將)、薛式如上校(1943年8月13日任)、趙晉三中將(1944年4月26日任)。歷任集團參謀長:邵化民上校(1940年10月16日任)、劉之初上校(1941年12月17日任)、楊冠英中校(1942年10月4日任)、王仁軒中校(1943年3月31日任)。偽第八集團,組建于1941年10月,駐山東平度,初轄第十八、第十九兩團,初轄獨立第二十一、獨立第二十二兩團,后轄第二十一(原獨立第二十一團)、第二十二(原獨立第二十二團)、第三十四(原獨立一零七團)等三團。歷任集團司令:宋延裕少將(1941年11月1日任)、徐貫一少將(1942年10月4日任)、王××少將(1943年4月任)。歷任集團參謀長:祁繼忠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冷兆一中校(1942年2月24日任)。偽第九集團,組建于1941年10月,先駐河北唐山,后駐河北宛平,轄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兩團。歷任集團司令:富經(jīng)武少將(1941年11月1日任)、田文炳中將(1942年3月20日任)、王斌少將(1942年10月4日任)、鄧大綱少將(1944年6月任)。歷任集團參謀長:唐昆上校(1941年11月1日任)、李駿若上校(1942年4月10日任)、洪作武中校(1943年1月25日任)。偽第十集團,即原第一零一集團,組建于1941年9月,駐河北密云,轄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等三團和炮兵隊(團級)。1943年9月改稱第十集團,移防河北玉田,轄第二十八(原一零一團)、第二十九(原一零二團)、第三十團(原一零三團)。歷任集團司令:王鐵相中將(1941年9月27日任)、田文炳中將(1941年10月6日任)、李燮坤少將(1942年3月20日任)、楊琦少將(1943年5月任)。歷任集團參謀長:李駿若上校(1941年10月17日任)、杜帆揚中校(1942年6月20日任)、南宮辰上校(1942年10月4日任)。偽第十一集團,即原第一零二集團,組建于1941年9月,駐河北邢臺,轄一零四、一零五、一零三等六團。1943年9月改稱第十一集團,移防河北邢臺,轄第三十一(原一零四團)、第三十二(原一零五團)、第三十三團(原一零六團)。歷任集團司令:高德林少將(1941年9月27日任,1943年6月28日晉升中將)。歷任集團參謀長:龐定遠中校(1941年10月31日任)、姚景洙上校(1942年12月21日任)。偽第十二集團,組建于1945年3月,駐山西沁陽,轄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等三團。集團司令:李寶森少將(1945年3月任)。集團參謀長:段炳昌上校(1945年3月任)。偽第十三集團,組建于1945年3月,駐山西壽陽,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等三團。集團司令:楊誠少將(1945年3月任)。集團參謀長:何?j上校(1945年3月任)。偽教導(dǎo)集團,組建于1941年10月,駐河北通縣,轄軍士教導(dǎo)團、步兵教導(dǎo)團等兩團。歷任集團司令:齊燮元上將(1941年11月1日兼任)、劉組笙中將(1943年12月14日任)。歷任集團副司令:田申少將(1941年11月1日任)、李海天少將(1943年12月14日任)、洪作武中校(1943年1月25日任)。向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國軍將領(lǐng)致敬!向所有在抗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致敬!張自忠 上將 李家鈺 上將 郝夢齡 上將 唐淮源 上將  陳安寶 上將 王甲本 中將武士敏 上將 馮安邦 上將  佟麟閣 上將 吳克仁 上將  黃梅興 中將 蔡炳興 中將張本禹 少將 梁鑒堂 少將 姜玉貞 中將  楊 杰 少將 劉家麒 中將 鄭廷珍 中將龐漢木貞 中將 秦 霖 中將 官惠民 少將 劉眉生 少將 吳繼光 少將 夏國璋 中將 饒國華 上將 蕭山令 中將 朱 赤 少將 高致嵩 中將 姚中英 少將 李蘭池 少將 易安華 少將 司徒非 少將 劉震東 中將 王銘章 上將 范廷蘭 少將  楊 懷 少將 劉桂五 中將 陳鐘書 中將  扈先梅 少將 周 元 少將  李必蕃 中將 楊家騮 少將 范筑先 少將 徐積璋 少將 李國良 中將  張胥行 中將 王禹九 少將 唐聚五 少將馬玉仁 中將 鐘 毅 中將 燕鼎九 少將 張雅韻 少將  蔣志英 少將 謝晉元 少將王竣 中將  梁希賢 少將 陳文木已 少將 寸性奇 中將  陳忠柱 少將 金崇印 少將石作衡 中將 賴傳湘 中將 李翰卿 中將 朱世勤 中將 戴安瀾 中將 王風山 少將胡義賓 少將 周 復(fù) 中將 彭士量 中將 許國璋 中將 孫明瑾 中將  盧廣偉 少將王劍岳 少將 陳濟恒 中將 史蔚香復(fù) 少將 齊學(xué)啟 少將 高志航 少將  張數(shù)楨 少將 尉遲鳳崗 少將 吳國璋少將 龐泰峰 少將 趙錫章 中將  方叔洪 中將 薩師俊 上校 毛岱鈞 少將 胡文臣 少將  趙渭冰 少將 鄒慕陶 少將 黃啟東,少將 林英燦 少將鄭做民 中將  張 敬 少將 劉世焱 少將  朱實夫 少將 呂旋蒙 少將。

熱心網(wǎng)友

偽軍也有正規(guī)軍和地方部隊,正規(guī)軍只有幾十萬,但是地方部隊如縣保安大隊等人數(shù)很多

熱心網(wǎng)友

說明侵華日軍快完了,偽軍一叛變,哈哈哈——————

熱心網(wǎng)友

"分而治之,以華治華"日本侵華分化民眾的手段我曾看到過一篇文章,上述日本人當時最愛讀的中國史就是元史及清史,原因很明顯,他們在幻想一個小民族是怎么樣統(tǒng)治中國的,可笑的是,他們忘了蒙古族、滿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中華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可恥的漢奸之流只不過是遺臭萬年罷了。況且,看到相關(guān)資料,八路軍及新四軍的抗戰(zhàn)時主要給養(yǎng)也大部分是繳獲偽軍的嘛,所以也可以理解偽軍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的后勤供給大隊呀!

熱心網(wǎng)友

說明中國人打中國人,日本學(xué)者是這樣說的。我認為說明中國人善變,能夠適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