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F1 的 比 賽 規 則 1。總章 F1大獎賽是由FIA(國際汽聯)領導的國際性的比賽。由FIA、各車隊和各站大獎賽組成。宗旨皆在提高賽車水平和汽車技術的發展。 2。車隊及車手 參加比賽的車隊和車手必須持有FIA認可的執照。每個車隊要有兩輛車參加比賽,并指定賽車手代表車隊駕車出賽。當賽車手出意外時,可以另外指定車手參賽。但任何車手和車隊不可以隨意缺賽。 3。排位賽 排位賽是決定正式大獎賽的出發時的排位順序。在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在指定的一個小時中,每個車隊的車手要在賽道上競速,以單圈的最快成績來排順序,決定次日的出發排位順序。這是十分科學的。排位賽持續一小時,每輛車最多允許跑12圈,賽車手在期間盡量跑出單圈最好成績。4。起跑 當比賽時間到時,首先開始暖胎圈,是為了確保車手的安全。如果此時車手的賽車熄火,則將在出發時排在最后;如果車手的賽車還在Pit中,那車手將在Pit的入口處出發。這些車手原來的車位空缺。暖胎后,各車回到發車位,5盞發令燈一盞一盞的亮,全亮后當5盞一起熄滅時,方可起跑。如此時賽車還是熄火不能發動,將退出比賽。5。比賽中 比賽中車手的賽車如果發生意外,輕度可以重新回到比賽,嚴重的退出。如賽車熄火,車手能在10秒內重新發動,還可以繼續比賽。當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引起危險時,會舞動黃旗,此時一般不許超車。如果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使不能正常比賽時,會出動Safty Car(SC),由SC來領跑,知道賽會認為可以恢復比賽(允許由SC領跑到比賽結束)。 若賽會認為比賽實在是無法進行下去,可以宣布停止比賽,延遲再賽。當領先的賽車返超慢車時,賽會會舞動藍旗,示意 慢車趕快讓路。6。在Pit中 賽車在比賽中途可以進Pit換胎,加油或維修。進Pit的時間算入比賽時間。當進Pit后,為了保證工作人員安全,車速必須低于50km/h,否則將被處罰。每輛車都將進入自己的車隊的Pit中,在Pit內不得超速, 車手不得出賽車。7。終點 車手的最后成績以賽車最先觸到Finish line的垂直平面的時間。此時賽會舞動方格旗,過終點后可以繞場慶賀一圈。8。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可以對自己車隊的車手發出指示和提示,但不可干擾其他車隊的車手比賽。9。處罰 在Pit中超速,將被罰進Pit停10秒;如果阻擋反超的領先車,將被罰進Pit停10秒。10。比賽結果 根據比賽的名次,得取積分,具體如下: 第一名---------------------10分 第二名---------------------06分 第三名---------------------04分 第四名---------------------03分 第五名---------------------02分 第六名---------------------01分 取得以上名次的車手可以在個人積分上加上相應的分數,他所代表的車隊也將獲得相應的積分。11。頒獎 奏冠軍的國歌和車隊的國歌,然后由承辦賽事者頒獎,然后就是開香檳慶祝。 。
熱心網友
2005賽季國際汽聯推出了很多新的運動和技術規則,為了讓大家對這些細節有更深的了解,新浪F1將分別就排位賽、輪胎、引擎、空氣動力學以及賽車技術規定加以詳細介紹113) 新賽季排位賽依舊分兩輪進行,時間分別是比賽日前一天(通常為周六)的下午13:00(北美的兩站比賽時間為12:00)和正賽前四小時。兩輪排位賽都采取單圈計時的方法,具體出發次序如下: -首輪排位賽車手次序將按照上站比賽名次確定,第一名最后一位發車,以此類推,上站比賽沒完成賽事的車手則根據退出時跑了多少圈計算,完成的圈數越多發車次序就越晚。新賽季第一站比賽則依據去年最后一場大獎賽的名次來定,對那些新車手,他們的發車次序由自己的號數決定。 -第二輪排位賽車手發車次序將按照首輪排位賽成績而定,成績最好的最后發車,如果有兩位或更多的車手成績相同,或者多位車手首輪排位賽沒有成績,那么他們的發車次序將和首輪排位賽發車次序一致。 兩輪排位賽都將遵守以下規則: a) 每位車手都有一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修理站入口這時會顯示綠燈。 b) 除第5、10和15位發車車手外,其他位次車手在開始計時后,修理站入口綠燈亮,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有一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 c) 第6、11和16位出場的車手在前一位車手完成計時后將有兩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 d) 車手如果沒能成功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賽道,他將不能再參加當輪排位賽。這種情況下,接下來出場的車手(除第6、11和16外)將在兩分鐘后才能看到綠燈。如果第5、10、15位車手沒能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賽道,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e) 如果賽車因故停在賽道上,通常情況下此時賽道工作人員會出示紅旗,車手將不能完成當輪排位賽。不過要是因特殊原因必須停車的話,那下一位出場的車手將在停車信號出現五分鐘后看到綠燈。這種情況下,沒能完成單圈計時的車手會再給一次機會。 如果賽車停在了一個安全的位置,或者可以被迅速移走不至于影響其他車手出場比賽,那樣的話排位賽將繼續進行,這些情況包括: -若賽車(除第5、10和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賽道時停下來,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的賽車在退出賽道時停下來, 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的賽車在計時圈中停下來,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見到綠燈。 f) 如果車手在完成三圈前回到修理站入口: -若賽車(除第5、10和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那一圈結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30秒后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那一圈結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在結束計時圈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見到綠燈。 114) 此外,排位賽期間,如果賽事典禮官認為有車手故意停在賽道上或者以任何方式阻止其他車手,此車手的成績將被取消。 注:每輪排位賽車手將跑三圈,第一圈是熱身,第二圈是計時圈,從車手全速沖過第一圈的終點線開始,第三圈是指車手沖過第二圈的終點線后退出的那一圈,車手也可以選擇在計時圈后直接回到修理站。輪胎 73) 輪胎供應細則 a) 任何希望給F1車隊提供輪胎的公司必須提前一年時間(不遲于前一年的1月1日)通知國際汽聯他們的意愿。 b) 輪胎公司必須接受以下條款: -若整個大獎賽只有一家輪胎供應商,這家公司必須為所有參賽車隊提供輪胎; -若整個大獎賽有兩家輪胎供應商,兩家公司都要有為60%參賽車隊供應輪胎的準備; -若整個大獎賽有三家或更多的輪胎供應商,每家都要有為40%參賽車隊供應輪胎的準備;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兩種規格的干輪胎,每種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除加熱輪胎外,任何對輪胎的處理都被視為改變了輪胎的規格;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一種規格的濕輪胎,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一種規格的極端天氣用輪胎,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 -如果出于安全考慮,國際汽聯認為必須降低輪胎的抓地力,這種情況下輪胎供應商可以提出應對措施,若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國際汽聯可以明確規定前輪胎和后輪胎的接觸面積。 74) 輪胎數量和類型限制 a) 大獎賽期間,車手不允許使用超過四套干輪胎、四套濕輪胎以及三套極端天氣用輪胎。 如果大獎賽期間需要更換車手,那么新車手必須繼續使用分配給原車手的輪胎。 車手們可以在首日的自由練習賽中使用四套干輪胎中的兩套不同規格的輪胎。 每套輪胎應由兩只前輪胎和兩只后輪胎組成。 大獎賽第二日8:00前(北美兩站比賽為7:00)車手們要指定以后的自由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所用輪胎。如果首日兩輪自由練習都是濕滑路況,那么車手們可以推遲到12:00(北美兩站比賽為11:00)做出決定。 除非天氣原因需要使用濕輪胎或極端天氣用輪胎外,車手們必須用尚未使用的那一套干輪胎來完成兩輪排位賽及正賽。除因安全原因必須更換輪胎外,正賽中只有在爆胎和輪胎嚴重受損的情況下可以換輪胎,而且車隊不可以利用換輪胎時機給賽車加油。 b) 所有干輪胎的凹槽線必須嚴格以輪軸為中心呈圓周分布。 c) 新前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前輪胎接觸面寬度不得超過270mm。 d) 新后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c)和d)中所有數據的測量都是在輪胎已經安裝在輪子上并且充氣到1。4大氣壓下進行的。 e) 濕規格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新濕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8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440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2。5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濕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f) 極端天氣用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4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375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5。0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g) 首輪排位賽之前,只有在競賽總監宣布賽道濕滑的情況下車手們才能使用濕式或者極端天氣用輪胎。 h) 輪胎規格將由國際汽聯在前一個賽季9月1日之前確定,一旦國際汽聯公布輪胎規格,整個賽季期間沒有F1委員會的同意輪胎規格不得改變。 75) 輪胎控制 a) 所有輪胎的外緣在大獎賽期間都必須打上特別的辨別印記。 b) 除不可抗拒原因(必須為賽事委員會允許)外,任何要用在大獎賽上的輪胎都要交給國際汽聯技術代表檢查。 c) 任何時候車隊要使用備用輪胎都要得到國際汽聯技術代表的許可,備用輪胎由技術代表從車隊的輪胎供應商帶來的輪胎指定。 d) 車手希望用一只未用過的輪胎替換另一只未用過的輪胎必須把兩只輪胎都讓國際汽聯技術代表過目。 e) 車手在賽事期間使用未經正確注明的輪胎可能導致其排位賽成績被取消或者被排除在正賽之外。 f) 加熱輪胎只能用電阻式加熱覆蓋物。 76) 輪胎磨損 F1大獎賽只允許使用有凹槽輪胎,如果輪胎磨損或者凹槽以被磨平的情況下有助于提高賽車性能,國際汽聯保留在任何時候采用任何方法測量剩余凹槽深度的權利備用車和引擎 82) 根據第85條款的規定,車手們可以在自由練習和正賽中使用幾部賽車,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a) 大獎賽期間車手在任何時候不得有超過四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 b) 每輪自由練習賽車手不得有超過兩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條款112a和b),若有第三車手,該車手將服從第58條款的規定; c) 排位賽中車手不得有超過三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而在第一輪排位賽之前,車手必須指定自己在接下來的兩輪排位賽中使用的兩部賽車; d) 所有賽車必須型號完全一樣; e) 所有賽車必須經過檢查并完全符合運動規則; f) 每部賽車必須配有車手的競賽序列號。 賽車只要離開進站專用線,此賽車將被視為已用過。 83) 首輪排位賽之后以及正賽之前,如果車手決定啟用另一部賽車或備用賽車的話,正賽他將從修理站發車,具體操作步驟遵循第136條款。這種情況下車手可以更換輪胎,燃油載荷也無限制。 84) 正賽開始后車手不得更換賽車 85) 兩站比賽車手只能使用一個引擎,如果車手在某站比賽不得不換新引擎的話,他的發車位將被推后十位,而且直到下站比賽結束前他不得換引擎。如果車手在連續兩站比賽的第一站比賽沒能完賽,第二站比賽他可以使用另一個引擎而不必受到懲罰。 不過,要是兩站比賽的任何一站比賽中車手在首輪排位賽后以及正賽前更換引擎,那么相關比賽的正賽他必須從修理站發車,具體操作步驟遵循第126條款。 在和引擎供應商協商后,FIA將在每個引擎上貼滿封條以防任何引擎的活動部件被更換或復原。兩站比賽的首站賽事結束后,引擎將被再度貼上封條,第二站比賽開始之前此引擎不得再次使用。條款3:車體和尺寸 3。1 車輪中心線 車輪中心線穿過兩側輪緣的中心面并與賽車所在平面垂直。 3。2 高度測量 所有的高度測量都是基于基準面進行的。 3。3 賽車總寬度 在方向盤打正的狀態下,賽車總寬度(包括車輪)不得超過1800mm,總寬度的測量將在輪胎充氣至1。4個大氣壓狀態下進行。 3。4 后輪中心線前賽車寬度 3。4。1 后輪中心線前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400mm。 3。4。2 為防止對其他賽車的輪胎造成損壞,前輪前面的任何車體側面的末端前緣厚度不得超過10mm,弧面半徑至少5mm,與賽車中心線傾角不得小于60度。車體的任何水平部件前緣無須遵守此規則。 3。4。3 為避免撞車等事故發生后賽道表面布滿碎片,賽車前翼終板的外層以及前輪附近的旋轉片(包括此區域內類似的易受攻擊的車體部件)都要由特殊的防碎材料制成。 FIA要提供了所有部件制造的細節。 3。5 后輪中心線后部賽車寬度 后輪中心線后面的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000mm。 3。6 總高度 車體任何部件高度不得超過基準面950mm。 3。7 前車體高度 3。7。1 前輪中心線后330mm處前方且距離賽車中心線超過250mm的車體高度應在150-350mm(基準面)之間。 3。7。2 前輪中心線前方的車體高度應超過50mm(基準面)。 3。8 后輪前方的車體 3。8。1 俯視最大面積不得超過12000平方毫米,前輪中心線330mm后、后輪中心線330mm前的車體高度不得超過600mm(基準面)。 3。8。2 后輪中心線前800mm處和后輪中心線之間的車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高度不得超過500mm(基準面)。 3。8。3 后輪中心線前400mm處和后輪中心線之間的車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高度不得超過300mm(基準面)。 3。8。4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且在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前400mm之間的區域無車體。 3。9 后輪之間的車體 3。9。1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100mm、位于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前330mm的車體高度不得超過600mm(基準面)。 3。9。2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在75-480mm之間、位于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后150mm的車體高度應在375-600mm之間(基準面)。 3。10 后輪中心線后面車體的高度 3。10。1 后輪中心線后150mm以外的車體高度不應超過800mm(基準面)。 3。10。2 后輪中心線后部、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150mm的車體部分高度不應低于300mm(基準面)。 3。10。3 任何后輪中心線后150mm、高度在300-600mm(基準面)、距離賽車中心線75-480mm的車體應位于以下區域-側視圖上高度在300-375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后150-500mm處。 任何后輪中心線后高度在375mm(基準面)、距離賽車中心線75-480mm的車體應位于以下區域-側視圖上高度在600-800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至后輪中心線后350mm點之間。 側面圖上,高度在300-800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至后輪中心線后600mm點之間的車體投影面積應超過230000平方毫米。 3。11 前輪附近車體 除剎車導流管外,從俯視圖上看,在平行且距離賽車中心線400-900毫米之間以及位于前輪中心線前350mm至前輪中心線后800mm之間的區域內無車體。 3。12 面向地面的車體(略) 3。13 剎車塊 3。13。1 呈長方形的剎車塊四個端點半徑皆為50mm,剎車塊可由幾個小塊組成,但必須滿足: a) 長度從前輪中心線后300mm直至后輪中心線。 b) 由比重為1。3和1。45之間的同一材料制成。 c) 寬度為300mm,公差為+/- 2mm。 d) 厚度為10mm,公差為+/- 1mm。 e) 新剎車塊厚度均勻。 f) 除連接處以及g條款特例外剎車塊表面無孔。 g) 參見圖1,剎車塊上分布有幾個孔,剎車塊厚度只能通過50mm孔處測量。 剎車塊表面有四個用于連接螺栓的10mm直徑的孔。 h) 剎車塊嚴格沿賽車中心線兩側對稱。 3。13。2 連接剎車塊和賽車的螺栓 a) 從賽車底部向上看螺栓總面積不得超過40000平方毫米; b) 從賽車底部向上看單個螺栓面積不得超過2000平方毫米; 3。14 懸垂部件 前輪中心線前方1200mm外或后輪中心線后部600mm外無懸垂件。 距離賽車中心線480mm以內且位于后輪中心線后500mm外無懸垂件。 距離賽車中心線200mm外且位于前輪中心線前方900mm外無懸垂件。 3。15 空氣動力學影響 任何影響賽車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部件應遵循以下條例(除6。5。2條款中描述的蓋子以外): -必須遵循與車體有關的規定; -必須保證安裝不留有自由度; -和賽車彈性部分相關的部件必須保持穩定。 任何彌補賽車彈性部分和地面間隙的裝置都是不允許的。 3。16 賽車上部車體 3。16。1 除條款3。16。3外,當從側面看賽車時,賽車在四條線包圍的區域內必須有車體。這四條線是分別是:后輪中心線前方1330mm處垂直線、高度為550mm(基準面)的水平線、高度為925mm(基準面)的水平線、925mm高度水平線與后輪中心線前方1000米交點和550mm高度水平線與后輪中心線交點的斜線。 此區域內的車體必須沿賽車中心線對稱,斜線上兩個端點垂直下方車體最小寬度應分別為150mm和50mm。這一段的車體應呈線性錐面分布。 3。16。2 如3。16。1定義,位于上邊界垂直方向上方的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25mm,且沿賽車中心線對稱。 3。16。3 當賽車因故停在賽道上時,為便于提拉,賽車應留有60mm x 30mm專門設計的開口。 3。17 車體撓度 3。17。1 對位于前輪中心線前700mm且距離賽車中心線625mm處的點,當沿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5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2 對位于后輪中心線前450mm且距離賽車中心線625mm處的點,當沿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10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沿向下方向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3 對位于高度在780mm以上且在后輪中心線130mm外的車體向后方向施加1000牛頓載荷時,車體水平方向變形角度不得超過1度。 3。17。4 對位于前輪中心線后380mm且在賽車中心線的點,當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5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沿向上方向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5 當對后輪中心線后面最高位置的兩翼沿水平方向施加500牛頓載荷時,兩翼水平方向變形不得超過5mm。此載荷將在高度為800mm(基準面)的平面上取三點施加,三點分別位于賽車中心線以及兩側250mm線上。 3。17。6 為了確保3。15條款得以貫徹,FIA保留對車體任何活動部件做進一步載荷/變形測試的權利。。
熱心網友
F1 的 比 賽 規 則 1。總章 F1大獎賽是由FIA(國際汽聯)領導的國際性的比賽。由FIA、各車隊和各站大獎賽組成。宗旨皆在提高賽車水平和汽車技術的發展。 2。車隊及車手 參加比賽的車隊和車手必須持有FIA認可的執照。每個車隊要有兩輛車參加比賽,并指定賽車手代表車隊駕車出賽。當賽車手出意外時,可以另外指定車手參賽。但任何車手和車隊不可以隨意缺賽。 3。排位賽 排位賽是決定正式大獎賽的出發時的排位順序。在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在指定的一個小時中,每個車隊的車手要在賽道上競速,以單圈的最快成績來排順序,決定次日的出發排位順序。這是十分科學的。排位賽持續一小時,每輛車最多允許跑12圈,賽車手在期間盡量跑出單圈最好成績。4。起跑 當比賽時間到時,首先開始暖胎圈,是為了確保車手的安全。如果此時車手的賽車熄火,則將在出發時排在最后;如果車手的賽車還在Pit中,那車手將在Pit的入口處出發。這些車手原來的車位空缺。暖胎后,各車回到發車位,5盞發令燈一盞一盞的亮,全亮后當5盞一起熄滅時,方可起跑。如此時賽車還是熄火不能發動,將退出比賽。5。比賽中 比賽中車手的賽車如果發生意外,輕度可以重新回到比賽,嚴重的退出。如賽車熄火,車手能在10秒內重新發動,還可以繼續比賽。當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引起危險時,會舞動黃旗,此時一般不許超車。如果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使不能正常比賽時,會出動Safty Car(SC),由SC來領跑,知道賽會認為可以恢復比賽(允許由SC領跑到比賽結束)。 若賽會認為比賽實在是無法進行下去,可以宣布停止比賽,延遲再賽。當領先的賽車返超慢車時,賽會會舞動藍旗,示意 慢車趕快讓路。6。在Pit中 賽車在比賽中途可以進Pit換胎,加油或維修。進Pit的時間算入比賽時間。當進Pit后,為了保證工作人員安全,車速必須低于50km/h,否則將被處罰。每輛車都將進入自己的車隊的Pit中,在Pit內不得超速, 車手不得出賽車。7。終點 車手的最后成績以賽車最先觸到Finish line的垂直平面的時間。此時賽會舞動方格旗,過終點后可以繞場慶賀一圈。8。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可以對自己車隊的車手發出指示和提示,但不可干擾其他車隊的車手比賽。9。處罰 在Pit中超速,將被罰進Pit停10秒;如果阻擋反超的領先車,將被罰進Pit停10秒。10。比賽結果 根據比賽的名次,得取積分,具體如下: 第一名---------------------10分 第二名---------------------06分 第三名---------------------04分 第四名---------------------03分 第五名---------------------02分 第六名---------------------01分 取得以上名次的車手可以在個人積分上加上相應的分數,他所代表的車隊也將獲得相應的積分。11。頒獎 奏冠軍的國歌和車隊的國歌,然后由承辦賽事者頒獎,然后就是開香檳慶祝。。
熱心網友
一、 原則性規則 考慮到公平競爭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需要,FIA制定了以下三條原則性的規則: ○1盡可能使參賽者在同等條件下比賽,同等地發揮潛力和競技水平,以最大可能地發揮出比賽和體育運動水平。根據這一原則,對賽車的氣缸排量、燃料類型、輪胎尺寸、賽車重量、賽車尺寸等都有詳細規定。同時對空氣動力裝置的安裝也具體規定,因為這一裝置對輪胎具有下壓力,可以提高車速。 ○2確保提供最大可能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發生。這條原則包括對賽車基本結構的限定;軍用航空輪胎、安全型橡膠燃料箱、燃料阻燃器、安全衣帽等裝置的限定;燃料庫地點和維修站燃料放置地點的限定及采用專門保護措施;車手出入駕駛艙以及駕駛艙的大小也必須限定。 ○3限制開支,禁止增加比賽場次,以防止給個人和車隊帶來財政上的沉重負擔。根據這一原則,限定發動機的氣缸數目不超過12個,而且外觀上應呈圓形,同時還必須是四個沖程互換型和自然吸氣式;限定賽車只能有四個車輪,其中兩個車輪可以驅動。限定每年只舉辦16場比賽。二、F-1賽場 F-1車賽必須在專用賽場進行,對專用賽場的長度和寬度、路面情況、安全措施等均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一般說來,專用賽場為環形,每圈長3~7千米,賽道總長度不能太長,為305~320千米。為安全起見,賽道兩旁一般鋪設寬闊的草地或沙地,以便將觀眾與賽道隔開。如今在正式比賽的諸多賽場中,摩洛哥賽場的賽道最短(3。328千米),比利時的斯帕賽場的賽道最長(6。94千米),FIA規定賽場不允許有過多過長的直道,目的在于限制高速,以免發生危險。 一般地,對于一個標準的F-1賽場來說,以下設備是必不可少的: 賽道--寬7~11米,長3。0~7。0千米。為避免車速過高,必須設置眾多彎道。 起步與終點直道--寬12米,長250米。可以并排安置兩輛賽車,但又不能過于擁擠。 看臺--需用鐵絲網和1。2米高的欄桿與賽道隔開。 攝象機與電視塔--用于電視轉播。 大屏幕電視--置于看臺對面,便于看臺上的觀眾了解全部比賽情況。 安全人員觀察站--位于相對危險地段,以供安全人員保持跑道暢通、處理各種事故、向車手發出存在潛在危險的警告信號等。 直升飛機--準備對受傷車手進行緊急救護。 醫療站--位于修理站旁邊的防護地點,設有手術室及急救室。 修理站--每隊配備一個,屬永久性設施。 贊助商接待看臺--位于修理站后方的高臺上,可俯瞰修理站。 圍場--為運輸車及宿營車停車處。 比賽控制塔--位于整個控制塔的第二層,可以俯瞰修理站入口,指揮人員在此通過無線電裝置與安全人員取得聯系,控制比賽的進行。 F-1賽場大多位于歐洲,在1950~1995年間,F-1大賽共進行了580場,其中在五大洲舉辦的次數分別為:歐洲407次(占70%);美洲125次(占22%);非洲24次(占4%);亞洲13次(占2%);大洋州11次(占2%)。在歐洲,舉辦F-1比賽最多的賽場是:意大利的蒙扎45次,摩納哥42次,荷蘭的贊德沃特30次,比利時的斯帕30次,英國的銀石29次,德國的紐倫堡24次。 三 排位賽與決賽 正式比賽分計時排位賽和決賽兩個階段。 每場比賽只能有26輛賽車參加決賽,如果報名者超過26輛,則對以往成績較差的車手進行一次預賽,取出前4名與上一場的26輛賽車一起編組進行計時排位賽,最后確定26輛參加決賽。 計時排位賽安排在決賽前兩日進行,通過60分鐘的跑車,分別計得每部賽車跑得最快一圈所用的時間,用時最少的賽車在決賽中將排在賽道的最前面9如果賽道的第一個彎道是右彎,頭位車就排在右邊;反之則位于左邊),其他依次類推。如果兩部以上的車子最快圈所用時間相同,則率先跑完計時賽的車手占先。賽車在賽道上的排位相當重要,排在前面的車手將有搶先拐第一個彎道(優先使用內彎)的優勢。 決賽當天,車手先有23圈自由練習機會(上午9:30~10:15及10:30~11:15),用以檢查車子各部位的工作情況。賽前半小時所有賽車必須進入排定位置(兩輛車一排,每排相距25英尺--7。6米),開賽前5分鐘開始倒計數,當剩下最后1分鐘時,發動機開始起動。一旦綠旗出現,賽車便起步進行最后一圈熱身賽,但中途不準超車,也不準更換賽車(練習賽時可以更換)。一圈之后仍按原順序排好,靜待即將開始的決戰。幾秒鐘之后,信號一發,決賽正式開始,賽車似脫僵的野馬,拼盡全力向前沖去。 賽車在比賽中可以更換輪胎,出了故障也可以進修理站維修,但需占用比賽時間。所以,當車手發現賽車發生故障后,要預先用通訊設備通知維修站做好準備。如果賽車因發生故障而停在賽道,將被賽場工作人員(不是車隊維修人員)推走,并因此失去比賽資格。 一般情況下,F-1大賽即使在雨天也要進行。如果雨下得實在太大,出于安全考慮,比賽組織者也有可能暫停或取消比賽。冒雨進行比賽的最大危險不是來自于車手對賽車的控制能力,而是寬闊的車胎甩起的水霧使賽場能見度大為降低。基于這一點,賽車尾部必須安裝一只紅色信號燈,而且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一直開著。 關于比賽途中是否允許加油,各時期的規定不盡相同,起初無任何規定,后來為防止車手在比賽臨近結束時給可能太輕的賽車增加質量以求增大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自1986年起規定不允許在比賽過程中加油。但這一規定受到了各參賽車隊的一致反對,再加之有時因下雨等原因而不得不降低車速等,往往比賽尚未結束,油箱中的燃料就消耗殆盡,這樣,組織者經常需要在比賽中途強行中止,平添了許多麻煩。1994年1月1日,經FIA批準,修改后的新規則允許賽車中途加油。 四 修理站 為保證比賽順利進行,并贏得勝利,每一支F-1車隊必須配備由高素質人員組成的賽車維修隊伍。由于賽車允許中途更換輪胎及加油,這就意味著修理站內維修人員的工作配合必須無懈可擊,目的不僅僅是使時間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更重要的是減小與此相關的致命危險--只要有一滴汽油滴到熾熱的排氣管上,賽車就有遭受失火的巨大危險。 在維修站內,發動機技術員的面前有三臺電腦屏幕供他使用;第一臺用來顯示發動機的各種性能數據;第二臺用來觀察比賽的全部過程;第三臺用來顯示賽車在各圈所處位置及所用時間。 任何車隊的修理站都至少需配備17名機械師:拆卸和更換每只車輪3人(1人拆下和擰緊螺母,1人拆舊輪胎,1人換新車輪);2人操作前后快速千斤頂;2人加油;再加1位手持指揮標志的總機械師。除這17位機械師以外,有時再加1位加油助理員,1名發動機技術員和2位機械師,他們分別負責擦拭車手的遮陽板和清除側艙進氣口內的紙張或雜物,以保證散熱器的最佳工作效果。 當賽車在比賽中發生故障時,車手首先利用無線電裝置與維修站內的總機械師取得聯系,請求入站修理。當接到總機械師"修理站一切準備就緒"的通知后,車手駕車來到修理站,正好停在快速千斤頂的前面。當賽車即將停穩的一剎那,總機械師將長柄圓形牌子舉在車手的前面,通知他一直踩住制動踏板(Brakes on)。操縱前后千斤頂的兩人一起動作,將賽車頂起離開地面。當賽車頂后,12人分成三組奔向四個車輪,利用手中的高效氣動工具,迅速將舊胎拆下、新胎換上。而負責加油的2位機械師則將加壓后的汽油以每秒9升的速度注入油箱。由于訓練有素、動作熟練,一次成功的換胎只需6~8秒(1993年英國大獎賽期間,麥那倫車隊為塞納換胎時間為5。11秒;威廉姆斯車隊為普羅斯特換胎的時間為8。02秒) 。一般說來,賽車在維修站停留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加油時間,因為加油速度幾乎已被壓縮到了極限。當加油工作結束以后,總機械師將手中一直舉著的長柄圓形牌子翻到可以開走的一面(GO),車手松開制動踏板,賽車又如離弦之箭一般重新進入激烈競爭的賽道。 由于高速賽車的幾乎每一個部位(尤其是發動機排氣管、車輪、輪胎、制動鉗等處)溫度都很高,機械師在維修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被燙傷。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除要求機械師維修時應十分小心外,換胎機械師還必須佩帶毛絨手套。另外,為防止意外失火,機械師們均穿著防火的連衣褲,并佩戴頭盔。 五 賽場旗語 為有效指揮車手比賽,盡可能防止各種事故的發生,F-1大賽采用搖動各種彩色旗幟的辦法作為指揮信號。搖動的旗子不僅可以使車手在很遠處看到,提前引起注意,同時也可使現場觀眾了解比賽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指揮旗為長方形,由賽道各處的裁判執掌,各種旗語的具體含義如下: 綠旗:比賽開始時出示,表示熱身圈比賽開始; 黃旗出示后出示表示危險已經消除,賽場一切恢復正常,比賽可以正常進行。 黃紅條靜止旗:表示路面有水或油,賽車容易打滑,應小心駕駛。 黃紅條揮動旗:警告車手路面濕滑程度較重,駕駛應格外小心。 白旗:表示在賽道上有賽會指定的車輛或行駛緩慢的賽車,提醒車手注意避讓該類車輛,以免發生危險。 黃色靜止旗:表示前面有危險,車手應減速。 黃色揮動旗:表示前面有危險,車手應減速行駛,此時超車視為犯規;如果車手在同一地方再次看見裁判揮動黃旗,應減慢車速并做好停車準備。 藍色靜止旗:表示車后有其他賽車緊隨,車手應提高警惕,但不必避讓。 藍色揮動旗:表示緊隨其后的賽車準備高速超越,車手應注意安全,但仍可按原路線和速度行駛,無需避讓。 黑、白對角旗:表示對車手缺乏體育道德行為的第一次警告,如果車手置之不理,則出黑旗與白旗取消其比賽資格。 黑旗與白色數字旗組合使用:白色旗的數字顯示該數字編號的車已被取消比賽資格,車手必須在下一圈進入維修站,并向大賽組委會報告。 紅旗:一般不揮動。一旦揮動該旗,意味著比賽暫停或提前結束。停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卻不是按原來要求圓滿地進行完畢而停止的。 。
熱心網友
樓上的兩位已經吧規則解釋的很清楚了,如果有其他不了解的 ,可以去 看看
熱心網友
F1 的 比 賽 規 則 1。總章 F1大獎賽是由FIA(國際汽聯)領導的國際性的比賽。由FIA、各車隊和各站大獎賽組成。宗旨皆在提高賽車水平和汽車技術的發展。 2。車隊及車手 參加比賽的車隊和車手必須持有FIA認可的執照。每個車隊要有兩輛車參加比賽,并指定賽車手代表車隊駕車出賽。當賽車手出意外時,可以另外指定車手參賽。但任何車手和車隊不可以隨意缺賽。 3。排位賽 排位賽是決定正式大獎賽的出發時的排位順序。在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在指定的一個小時中,每個車隊的車手要在賽道上競速,以單圈的最快成績來排順序,決定次日的出發排位順序。這是十分科學的。排位賽持續一小時,每輛車最多允許跑12圈,賽車手在期間盡量跑出單圈最好成績。4。起跑 當比賽時間到時,首先開始暖胎圈,是為了確保車手的安全。如果此時車手的賽車熄火,則將在出發時排在最后;如果車手的賽車還在Pit中,那車手將在Pit的入口處出發。這些車手原來的車位空缺。暖胎后,各車回到發車位,5盞發令燈一盞一盞的亮,全亮后當5盞一起熄滅時,方可起跑。如此時賽車還是熄火不能發動,將退出比賽。5。比賽中 比賽中車手的賽車如果發生意外,輕度可以重新回到比賽,嚴重的退出。如賽車熄火,車手能在10秒內重新發動,還可以繼續比賽。當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引起危險時,會舞動黃旗,此時一般不許超車。如果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使不能正常比賽時,會出動Safty Car(SC),由SC來領跑,知道賽會認為可以恢復比賽(允許由SC領跑到比賽結束)。 若賽會認為比賽實在是無法進行下去,可以宣布停止比賽,延遲再賽。當領先的賽車返超慢車時,賽會會舞動藍旗,示意 慢車趕快讓路。6。在Pit中 賽車在比賽中途可以進Pit換胎,加油或維修。進Pit的時間算入比賽時間。當進Pit后,為了保證工作人員安全,車速必須低于50km/h,否則將被處罰。每輛車都將進入自己的車隊的Pit中,在Pit內不得超速, 車手不得出賽車。7。終點 車手的最后成績以賽車最先觸到Finish line的垂直平面的時間。此時賽會舞動方格旗,過終點后可以繞場慶賀一圈。8。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可以對自己車隊的車手發出指示和提示,但不可干擾其他車隊的車手比賽。9。處罰 在Pit中超速,將被罰進Pit停10秒;如果阻擋反超的領先車,將被罰進Pit停10秒。10。比賽結果 根據比賽的名次,得取積分,具體如下: 第一名---------------------10分 第二名---------------------06分 第三名---------------------04分 第四名---------------------03分 第五名---------------------02分 第六名---------------------01分 取得以上名次的車手可以在個人積分上加上相應的分數,他所代表的車隊也將獲得相應的積分。。
熱心網友
2005賽季國際汽聯推出了很多新的運動和技術規則,為了讓大家對這些細節有更深的了解,新浪F1將分別就排位賽、輪胎、引擎、空氣動力學以及賽車技術規定加以詳細介紹113) 新賽季排位賽依舊分兩輪進行,時間分別是比賽日前一天(通常為周六)的下午13:00(北美的兩站比賽時間為12:00)和正賽前四小時。兩輪排位賽都采取單圈計時的方法,具體出發次序如下: -首輪排位賽車手次序將按照上站比賽名次確定,第一名最后一位發車,以此類推,上站比賽沒完成賽事的車手則根據退出時跑了多少圈計算,完成的圈數越多發車次序就越晚。新賽季第一站比賽則依據去年最后一場大獎賽的名次來定,對那些新車手,他們的發車次序由自己的號數決定。 -第二輪排位賽車手發車次序將按照首輪排位賽成績而定,成績最好的最后發車,如果有兩位或更多的車手成績相同,或者多位車手首輪排位賽沒有成績,那么他們的發車次序將和首輪排位賽發車次序一致。 兩輪排位賽都將遵守以下規則: a) 每位車手都有一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修理站入口這時會顯示綠燈。 b) 除第5、10和15位發車車手外,其他位次車手在開始計時后,修理站入口綠燈亮,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有一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 c) 第6、11和16位出場的車手在前一位車手完成計時后將有兩分鐘的時間用來進入賽道。 d) 車手如果沒能成功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賽道,他將不能再參加當輪排位賽。這種情況下,接下來出場的車手(除第6、11和16外)將在兩分鐘后才能看到綠燈。如果第5、10、15位車手沒能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賽道,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e) 如果賽車因故停在賽道上,通常情況下此時賽道工作人員會出示紅旗,車手將不能完成當輪排位賽。不過要是因特殊原因必須停車的話,那下一位出場的車手將在停車信號出現五分鐘后看到綠燈。這種情況下,沒能完成單圈計時的車手會再給一次機會。 如果賽車停在了一個安全的位置,或者可以被迅速移走不至于影響其他車手出場比賽,那樣的話排位賽將繼續進行,這些情況包括: -若賽車(除第5、10和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賽道時停下來,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的賽車在退出賽道時停下來, 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的賽車在計時圈中停下來,那么接下來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見到綠燈。 f) 如果車手在完成三圈前回到修理站入口: -若賽車(除第5、10和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那一圈結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30秒后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在退出那一圈結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前一位車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兩分鐘見到綠燈。 -若第5、10、15位出場車手在結束計時圈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個出場的車手將在兩分鐘后見到綠燈。 114) 此外,排位賽期間,如果賽事典禮官認為有車手故意停在賽道上或者以任何方式阻止其他車手,此車手的成績將被取消。 注:每輪排位賽車手將跑三圈,第一圈是熱身,第二圈是計時圈,從車手全速沖過第一圈的終點線開始,第三圈是指車手沖過第二圈的終點線后退出的那一圈,車手也可以選擇在計時圈后直接回到修理站。輪胎 73) 輪胎供應細則 a) 任何希望給F1車隊提供輪胎的公司必須提前一年時間(不遲于前一年的1月1日)通知國際汽聯他們的意愿。 b) 輪胎公司必須接受以下條款: -若整個大獎賽只有一家輪胎供應商,這家公司必須為所有參賽車隊提供輪胎; -若整個大獎賽有兩家輪胎供應商,兩家公司都要有為60%參賽車隊供應輪胎的準備; -若整個大獎賽有三家或更多的輪胎供應商,每家都要有為40%參賽車隊供應輪胎的準備;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兩種規格的干輪胎,每種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除加熱輪胎外,任何對輪胎的處理都被視為改變了輪胎的規格;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一種規格的濕輪胎,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 -每家輪胎供應商必須要在每站比賽保證供應不超過一種規格的極端天氣用輪胎,輪胎成分要保證均質; -如果出于安全考慮,國際汽聯認為必須降低輪胎的抓地力,這種情況下輪胎供應商可以提出應對措施,若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國際汽聯可以明確規定前輪胎和后輪胎的接觸面積。 74) 輪胎數量和類型限制 a) 大獎賽期間,車手不允許使用超過四套干輪胎、四套濕輪胎以及三套極端天氣用輪胎。 如果大獎賽期間需要更換車手,那么新車手必須繼續使用分配給原車手的輪胎。 車手們可以在首日的自由練習賽中使用四套干輪胎中的兩套不同規格的輪胎。 每套輪胎應由兩只前輪胎和兩只后輪胎組成。 大獎賽第二日8:00前(北美兩站比賽為7:00)車手們要指定以后的自由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所用輪胎。如果首日兩輪自由練習都是濕滑路況,那么車手們可以推遲到12:00(北美兩站比賽為11:00)做出決定。 除非天氣原因需要使用濕輪胎或極端天氣用輪胎外,車手們必須用尚未使用的那一套干輪胎來完成兩輪排位賽及正賽。除因安全原因必須更換輪胎外,正賽中只有在爆胎和輪胎嚴重受損的情況下可以換輪胎,而且車隊不可以利用換輪胎時機給賽車加油。 b) 所有干輪胎的凹槽線必須嚴格以輪軸為中心呈圓周分布。 c) 新前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前輪胎接觸面寬度不得超過270mm。 d) 新后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c)和d)中所有數據的測量都是在輪胎已經安裝在輪子上并且充氣到1。4大氣壓下進行的。 e) 濕規格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新濕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8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440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2。5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濕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f) 極端天氣用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4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375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5。0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g) 首輪排位賽之前,只有在競賽總監宣布賽道濕滑的情況下車手們才能使用濕式或者極端天氣用輪胎。 h) 輪胎規格將由國際汽聯在前一個賽季9月1日之前確定,一旦國際汽聯公布輪胎規格,整個賽季期間沒有F1委員會的同意輪胎規格不得改變。 75) 輪胎控制 a) 所有輪胎的外緣在大獎賽期間都必須打上特別的辨別印記。 b) 除不可抗拒原因(必須為賽事委員會允許)外,任何要用在大獎賽上的輪胎都要交給國際汽聯技術代表檢查。 c) 任何時候車隊要使用備用輪胎都要得到國際汽聯技術代表的許可,備用輪胎由技術代表從車隊的輪胎供應商帶來的輪胎指定。 d) 車手希望用一只未用過的輪胎替換另一只未用過的輪胎必須把兩只輪胎都讓國際汽聯技術代表過目。 e) 車手在賽事期間使用未經正確注明的輪胎可能導致其排位賽成績被取消或者被排除在正賽之外。 f) 加熱輪胎只能用電阻式加熱覆蓋物。 76) 輪胎磨損 F1大獎賽只允許使用有凹槽輪胎,如果輪胎磨損或者凹槽以被磨平的情況下有助于提高賽車性能,國際汽聯保留在任何時候采用任何方法測量剩余凹槽深度的權利備用車和引擎 82) 根據第85條款的規定,車手們可以在自由練習和正賽中使用幾部賽車,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a) 大獎賽期間車手在任何時候不得有超過四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 b) 每輪自由練習賽車手不得有超過兩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條款112a和b),若有第三車手,該車手將服從第58條款的規定; c) 排位賽中車手不得有超過三部賽車可以選擇使用,而在第一輪排位賽之前,車手必須指定自己在接下來的兩輪排位賽中使用的兩部賽車; d) 所有賽車必須型號完全一樣; e) 所有賽車必須經過檢查并完全符合運動規則; f) 每部賽車必須配有車手的競賽序列號。 賽車只要離開進站專用線,此賽車將被視為已用過。 83) 首輪排位賽之后以及正賽之前,如果車手決定啟用另一部賽車或備用賽車的話,正賽他將從修理站發車,具體操作步驟遵循第136條款。這種情況下車手可以更換輪胎,燃油載荷也無限制。 84) 正賽開始后車手不得更換賽車 85) 兩站比賽車手只能使用一個引擎,如果車手在某站比賽不得不換新引擎的話,他的發車位將被推后十位,而且直到下站比賽結束前他不得換引擎。如果車手在連續兩站比賽的第一站比賽沒能完賽,第二站比賽他可以使用另一個引擎而不必受到懲罰。 不過,要是兩站比賽的任何一站比賽中車手在首輪排位賽后以及正賽前更換引擎,那么相關比賽的正賽他必須從修理站發車,具體操作步驟遵循第126條款。 在和引擎供應商協商后,FIA將在每個引擎上貼滿封條以防任何引擎的活動部件被更換或復原。兩站比賽的首站賽事結束后,引擎將被再度貼上封條,第二站比賽開始之前此引擎不得再次使用。條款3:車體和尺寸 3。1 車輪中心線 車輪中心線穿過兩側輪緣的中心面并與賽車所在平面垂直。 3。2 高度測量 所有的高度測量都是基于基準面進行的。 3。3 賽車總寬度 在方向盤打正的狀態下,賽車總寬度(包括車輪)不得超過1800mm,總寬度的測量將在輪胎充氣至1。4個大氣壓狀態下進行。 3。4 后輪中心線前賽車寬度 3。4。1 后輪中心線前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400mm。 3。4。2 為防止對其他賽車的輪胎造成損壞,前輪前面的任何車體側面的末端前緣厚度不得超過10mm,弧面半徑至少5mm,與賽車中心線傾角不得小于60度。車體的任何水平部件前緣無須遵守此規則。 3。4。3 為避免撞車等事故發生后賽道表面布滿碎片,賽車前翼終板的外層以及前輪附近的旋轉片(包括此區域內類似的易受攻擊的車體部件)都要由特殊的防碎材料制成。 FIA要提供了所有部件制造的細節。 3。5 后輪中心線后部賽車寬度 后輪中心線后面的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000mm。 3。6 總高度 車體任何部件高度不得超過基準面950mm。 3。7 前車體高度 3。7。1 前輪中心線后330mm處前方且距離賽車中心線超過250mm的車體高度應在150-350mm(基準面)之間。 3。7。2 前輪中心線前方的車體高度應超過50mm(基準面)。 3。8 后輪前方的車體 3。8。1 俯視最大面積不得超過12000平方毫米,前輪中心線330mm后、后輪中心線330mm前的車體高度不得超過600mm(基準面)。 3。8。2 后輪中心線前800mm處和后輪中心線之間的車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高度不得超過500mm(基準面)。 3。8。3 后輪中心線前400mm處和后輪中心線之間的車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高度不得超過300mm(基準面)。 3。8。4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500mm且在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前400mm之間的區域無車體。 3。9 后輪之間的車體 3。9。1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100mm、位于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前330mm的車體高度不得超過600mm(基準面)。 3。9。2 與賽車中心線距離在75-480mm之間、位于后輪中心線和后輪中心線后150mm的車體高度應在375-600mm之間(基準面)。 3。10 后輪中心線后面車體的高度 3。10。1 后輪中心線后150mm以外的車體高度不應超過800mm(基準面)。 3。10。2 后輪中心線后部、且與賽車中心線距離超過150mm的車體部分高度不應低于300mm(基準面)。 3。10。3 任何后輪中心線后150mm、高度在300-600mm(基準面)、距離賽車中心線75-480mm的車體應位于以下區域-側視圖上高度在300-375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后150-500mm處。 任何后輪中心線后高度在375mm(基準面)、距離賽車中心線75-480mm的車體應位于以下區域-側視圖上高度在600-800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至后輪中心線后350mm點之間。 側面圖上,高度在300-800mm(基準面)且在后車輪中心線至后輪中心線后600mm點之間的車體投影面積應超過230000平方毫米。 3。11 前輪附近車體 除剎車導流管外,從俯視圖上看,在平行且距離賽車中心線400-900毫米之間以及位于前輪中心線前350mm至前輪中心線后800mm之間的區域內無車體。 3。12 面向地面的車體(略) 3。13 剎車塊 3。13。1 呈長方形的剎車塊四個端點半徑皆為50mm,剎車塊可由幾個小塊組成,但必須滿足: a) 長度從前輪中心線后300mm直至后輪中心線。 b) 由比重為1。3和1。45之間的同一材料制成。 c) 寬度為300mm,公差為+/- 2mm。 d) 厚度為10mm,公差為+/- 1mm。 e) 新剎車塊厚度均勻。 f) 除連接處以及g條款特例外剎車塊表面無孔。 g) 參見圖1,剎車塊上分布有幾個孔,剎車塊厚度只能通過50mm孔處測量。 剎車塊表面有四個用于連接螺栓的10mm直徑的孔。 h) 剎車塊嚴格沿賽車中心線兩側對稱。 3。13。2 連接剎車塊和賽車的螺栓 a) 從賽車底部向上看螺栓總面積不得超過40000平方毫米; b) 從賽車底部向上看單個螺栓面積不得超過2000平方毫米; 3。14 懸垂部件 前輪中心線前方1200mm外或后輪中心線后部600mm外無懸垂件。 距離賽車中心線480mm以內且位于后輪中心線后500mm外無懸垂件。 距離賽車中心線200mm外且位于前輪中心線前方900mm外無懸垂件。 3。15 空氣動力學影響 任何影響賽車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部件應遵循以下條例(除6。5。2條款中描述的蓋子以外): -必須遵循與車體有關的規定; -必須保證安裝不留有自由度; -和賽車彈性部分相關的部件必須保持穩定。 任何彌補賽車彈性部分和地面間隙的裝置都是不允許的。 3。16 賽車上部車體 3。16。1 除條款3。16。3外,當從側面看賽車時,賽車在四條線包圍的區域內必須有車體。這四條線是分別是:后輪中心線前方1330mm處垂直線、高度為550mm(基準面)的水平線、高度為925mm(基準面)的水平線、925mm高度水平線與后輪中心線前方1000米交點和550mm高度水平線與后輪中心線交點的斜線。 此區域內的車體必須沿賽車中心線對稱,斜線上兩個端點垂直下方車體最小寬度應分別為150mm和50mm。這一段的車體應呈線性錐面分布。 3。16。2 如3。16。1定義,位于上邊界垂直方向上方的車體寬度不得超過125mm,且沿賽車中心線對稱。 3。16。3 當賽車因故停在賽道上時,為便于提拉,賽車應留有60mm x 30mm專門設計的開口。 3。17 車體撓度 3。17。1 對位于前輪中心線前700mm且距離賽車中心線625mm處的點,當沿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5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2 對位于后輪中心線前450mm且距離賽車中心線625mm處的點,當沿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10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沿向下方向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3 對位于高度在780mm以上且在后輪中心線130mm外的車體向后方向施加1000牛頓載荷時,車體水平方向變形角度不得超過1度。 3。17。4 對位于前輪中心線后380mm且在賽車中心線的點,當垂直方向施壓500牛頓載荷時,車體在垂直方向上變形不得超過5mm。載荷將由一個50mm直徑的撞擊器沿向上方向施加,車隊要在測試時提供此工具。 3。17。5 當對后輪中心線后面最高位置的兩翼沿水平方向施加500牛頓載荷時,兩翼水平方向變形不得超過5mm。此載荷將在高度為800mm(基準面)的平面上取三點施加,三點分別位于賽車中心線以及兩側250mm線上。 3。17。6 為了確保3。15條款得以貫徹,FIA保留對車體任何活動部件做進一步載荷/變形測試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