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近提供了一組數據顯示,美國每輛汽車每年消耗1.8噸燃油,歐盟1.5噸,日本只有1.1噸,而中國竟然高達2.3噸。雖然中國家庭的汽車保有量低,但排量甚至比日本、歐洲更小,由于收入限制,使用率雖然高于日本,但比許多國家要低,所以中國家庭的汽車不論如何也不應該消耗2.3噸燃料。 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一輛中國典型的家庭轎車,例如:排量1.0的夏利或者1.4的POLO,百公里平均油耗約6公升,要想一年消耗2.3噸油,365天每天不停,平均日需要行駛130公里,一年支出1.2萬元的汽油費,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家庭轎車不可能是造成中國單車油耗高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每輛汽車平均消耗2.3噸油?其實你到中國的各級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院子里去看一看,就會一目了然。 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不僅車子多、排量大,而且有專職司機,汽車的利用率極高,每日行駛里程也多。雖然中國的汽車不是世界最多,但恐怕中國的公車是世界之最。中國只是一個人均GDP剛超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但除了一些產油國和美國警察以外,中國公車的品質和排量之高恐怕也是世界少見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因為中國的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領導并不需要為購車支出和燃油費用擔心,多年來政府稅收遠遠高于GDP增幅,政府的資金十分充足。 因此,我們不得不置疑,通過增加大排量汽車的消費稅能否達到有效遏制高耗油汽車的發展。凱迪拉克從來沒有在美國境外生產,但是他們選中了中國,奔馳和寶馬也將在中國生產,這些只考慮性能,不關注油耗的汽車為什么都看中了中國?其實,行內人都明白,他們都寄希望銷售給購買力極強的各級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 而且,排量限制對于未來購買者或汽車制造者也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題,奧迪2.0T 增壓渦輪發動機已經可以達到200馬力,性能指標比老款A6的2.8 V6的發動機還要強勁,雖然不見得比奧迪2.8省油,但可以避稅。可見,按照排量限制汽車等級以達到節油目的是不科學的。即便國家決心限制高油耗汽車,也應該以實際油耗為標準,通過指定機構按照統一規范測定,而不應該以排量為指標。 "能源短缺催生智慧型政府",世界經歷了兩次能源危機之后,各國政府都創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稅制,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執行機制,不僅控制住了能源需求的增長,也提高了民眾的覺悟,改進了政府的執政水平。對于中國,盡管一些決策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動總比不動強,只有各級政府、各個企業和民眾一齊都動起來,中國的問題才能逐步解決。 國家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大幅度提高大排量消費稅遏制高耗油汽車的發展,引導消費行為,政府積極通過稅收杠桿推動節能型社會的努力值得稱贊。但是這一政策能否達到有效遏制大排量汽車的消費和控制燃油消費增長,還值得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