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有一節:“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拚如此夫。”這段的大意是否是認同宗教的社會價值?如果是這樣的話,雖然儒家自己“不語怪力亂神”,而實際上卻認為人們應該信仰宗教?其目的是否是使儒學在任何宗教社會都可以融洽而適應,從而教化那信仰不同宗教的民眾。也許我對這一段的理解有誤,您怎樣解讀這段?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難度很大,我的看法不一定準確。儒家的學說體系中對于宗教的認識確實和先秦諸子百家不太一樣。孔子是明確反對鬼神的,但又提出“神道設教”的著名命題,即尊重百姓的宗教信仰,并根據信仰設立祭祀的方式。后來這個觀點作為國家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有人說這是儒家矛盾的地方,但我認為這是儒家在宗教理論問題上非常徹底的表現。這要和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有聯系。中國商朝應該是政教合一的,強調“君權神授”。但周朝推翻商朝以后,在權利來源的解釋上就遇到了矛盾。神為什么今天把權力授給商,明天又給周呢。因此周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即君權的最終決定者是民而不是神。這樣中國自周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會主流。孔子全盤繼承了周的民本思想,同時也就接受了周對神的觀點。但孔子對宗教確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社會的穩定需要宗教,特別是人的精神方面需要終極關懷,而這種終極關懷之一就是宗教。請注意孔子不是把宗教作為唯一的終極關懷。因此他提出了“神道設教”的觀點。這是孔子比較徹底的一點。也是對周民本思想有所發展的一個方面。儒家對宗教的觀點影響了幾千年。最積極的意義就是,既然是“神道設教”,就沒有唯一的神,也沒有誰高誰低,都可以平等對待。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儒家給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間。順便補充一點,在前幾年國外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上,各種宗教都一致贊同的原則是孔子的觀點。而各種宗教提出的自己的原則都不為別的宗教所贊同。因此最后的大會宣言只提出了一條人類交往的原則。這條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許這對您的看法有參考。。
熱心網友
中國自古就是個多神論國家,從沒有過統一的國家宗教,儒家思想也受此影響.比如,古人有時信佛有時信道,入世講儒家,出世講道家.也只有在中國的小說里才能看到,兩種宗教和平共處(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