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一歲半了,除了叫爸媽,也就會說些“蛋蛋”、“車車”、“姐姐”之類的,含含糊糊能叫“阿姨”。我們從他很小時就已經很賣力地教他了,無奈就是不說。他挺聰明,人小鬼大,說什么都明白,有時大人之間說個事兒,他聽了一遍就記住了。但不說話終歸不是好事吧,是不是智商不夠?同齡的男孩子有的說的很好了,都會叫爺爺奶奶、舅舅,還會說媽媽抱之類的。很著急,大家有經驗嗎?

熱心網友

我兒子18個月了才叫爸爸媽媽,之前我們也很擔心,可一過18個月,他的小嘴巴就開始說個不停了,而且我們說什么他也學什么,詞匯量一下子就多了很多,所以你不用擔心的,小孩子說話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說得早一點,有的說得晚一點,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和他多說話,你的兒子用不了多久就會開口說話的,放心好了。能聽懂指令,能準確地叫“爸爸媽媽”,表達“不”、“好”,叫他名字能恰當地答應就問題不大,注意豐富語言環境,鼓勵孩子表達,不要老糾正其發育不準等。建議定期看兒保醫生。有的家長說自己小孩一歲半了,還不會講話,比較著急。我認為小孩一歲半不會講話并非不正常,孩子的語言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有早說話的,有晚說話的。當然,對這個問題也不能忽視。科學研究說明,一歲以后是孩子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有利的環境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從出生就開始了,會說話之前的語言環境很重要,是為“說”奠定基礎的,所以,家長要關注一下語言環境是否有利于孩子。“聽”是“說”的先導,對嬰兒特別要重視“聽”的訓練,要堅持讓他“多聽說話”,進而“愛聽說話”,進而“會聽說話”,大人要不厭其煩地用良好的語言刺激他,例如:對嬰兒說故事、說兒歌、說玩具、說食品、說人、說事、說景……對孩子說話時,盡量引起孩子的注意,口形與表情適當夸張一些,特別是想教孩子說的話,要說得慢一些,讓孩子注意家長的口形與聲音。創設情景引起孩子說話的需求,刺激孩子運用說話達到目的,例如出現孩子喜愛的玩具或食品,條件是:說出來才能得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來從而獲得。。

熱心網友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經過檢查發現不存在語言障礙那就可認為是正常現象.我爺爺是老中醫,他認為不必強迫孩子說話.順其自然的同時可以多給他講故事.等長大些就自然會說話了.他還曾經遇到過一個3歲半才會比較流利講話的孩子呢.不要擔心.還有,中國不是有句老話叫"貴人語話遲"么.沒準這孩子就是那種貴人呢.

熱心網友

別著急,順其自然吧,我都見過個很聰明的孩子快2歲了都不會說一個字的孩子呢,醫生也沒說什么。想想,世界上最聰明的愛因斯坦不也是到了三歲才開始說話的嗎。所以別太著急了,就等著水到渠成吧。

熱心網友

沒關系,慢慢來,我朋友的孩子1歲8個月才叫爸爸媽媽,開口.沒事的,他已經會說些話了,你多和他說話就行了,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別急.

熱心網友

每個寶寶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說話晚,有的寶寶說話早。要多和寶寶說話,盡量與她多溝通,她不理你也不怕。比如你給她玩具,叫她吃飯等等。想辦法讓她回答。如果寶寶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不要馬上就給他,可以告訴他這是什么東西,然后再放在他的手上。寶寶在你身邊的時候,不論你在做什么,都要和寶寶交流。這個時候寶寶是聽得懂一些語句的。有可能這時候孩子只能用動作表示,這時候家長容易馬上滿足他的要求,這對孩子是不利的,那么應該怎么辦呢?應當把他要的東西的名稱告訴他,還要告訴他東西的特點,比如:蘋果,紅色的……這樣幾次以后,最起碼他會說“果”。多點鼓勵寶寶,哪怕她只說出一個字,也表揚她。鼓勵孩子能夠發單字的音,比如:爸爸、媽媽,這時候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說話的環境,給他說話的機會。經常帶寶寶和她年齡差不多別的小朋友玩,兩個朋友一起比較容易投入。帶寶寶接觸大自然,讓她開闊視野。家里可以多播放音樂、兒童歌曲給寶寶聽,寓娛于樂。如果寶寶開口說話了,有時口音不是很準,家長也不要模仿寶寶說話,要用正確的話語來糾正寶寶話。 。

熱心網友

一歲半會說這么多也算不錯了,我堂姐的兒子兩歲才會說話呢,不用急的只要平時多和寶寶說話就可以了,慢慢寶寶就會說很多話了.

熱心網友

你家寶寶不是很正常嗎?1歲-1歲半  孩子開始說話是在一歲前后。在此之后,只要是孩子自己實際所見所聞所接觸的現實世界就是全部。從一歲左右開始,就能一點一點地留下印象了。例如:把積木當作車,說“嘟嘟”地玩,能玩這種比擬游戲就是因為具有了印象能力,能在積  木上重疊車的印象。  要用語言進行交流,就必須在聆聽后留下印象,所以,具有印象的世界對語言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  1歲半-2歲  這是開始說話的時期,嬰兒喜歡給東西取名字。如說“狗狗”(汪汪)“車車”,能把想說的意思表達過去。  詞匯增加了幾個后,就能說出二個單詞的句子了:“有狗狗”“爸爸不在”。這樣,其語言的世界急速擴大。  2歲-3歲  知道“漂亮!”“可愛!”等形容詞的使用法,并能把一個詞匯代用在各種東西上使用。例如把“汪汪”使用于貓、  獅子、布制猴子等,以孩子自己的標準是長有四條腿、長有毛的都是汪汪。  3歲  孩子到了三歲,喜歡反復多次問:“這是什么?”不用說,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不僅如此,也包含有想和媽媽練  習說話的心理。媽媽如果對自己的話用心回應,孩子就會感到滿足,這種滿足感,可以豐富孩子的心靈。  另外,孩子這個時期也喜歡反復說話。孩子邊預想回答邊問,媽媽若如其預想的回答的話,孩子就會具有安心感,這  種安心感可滿足孩子的心理。  專家建議:  擁有與孩子共享快樂的愿望和想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你應該集下列四種人的優點于一身:  想交談、希望理解的人。  能專心聽話的人。  用心回答的人。  善于制造快樂場面的人。  和孩子快樂地交流。  嬰兒是從希望媽媽懂得他的意思,想從和媽媽交流的想法中獲得語言能力的。媽媽要重視嬰兒想把這種想法傳達給他  人的心情。不知道和媽媽交流之快樂的孩子,語言的發展往往是遲緩的。  培養語言的要領  不要預先領會孩子的話  一般孩子想表達的意思雖然有各種各樣,但很難如表達出來自己所想象的。雖然孩子正努力地想說,但媽媽著急,把  孩子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孩子就會喪失說話的積極性。孩子正在說話時媽媽要邊隨聲附和邊注意聽,為了使孩子快樂地說話,媽媽要恰到好處地接住孩子的話。  給孩子各種各樣的體驗  孩子的所見、所聞、所觸摸的各種各樣的體驗均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媽媽要帶孩子去動物園、游樂園、公園玩,和孩子一起上街購物,為孩子讀童話和圖畫書。知識和經驗累積越多,語  言就更豐富。知道如何去談自己實際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并體會其快樂性,求知的好奇心也得到了發展。  和朋友一起充分地玩耍  雖然媽媽對于孩子的什么話都能回應,但朋友就做不到了,如果不把自己的想法很明確恰當地傳達給對方,對方是無  法理解的。孩子們一邊建立和其他人的朋友關系,一邊吸收新的語言和知識。。

熱心網友

我兒子也1歲3個月,也不會說話,甚至連奶奶都不會叫,但我也不著急,因為他和姥姥在一起,會叫姥姥。所以,寶寶接觸誰就會叫誰,你和他說什么比較多,他就會說什么。這個不用著急,只要他會發音,遲早會說話的。

熱心網友

一歲半的孩子還不會講話,這并不是屬于不正常。造成延遲講話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遺傳的因素,大腦的言語中樞成熟得比較遲,而更多的是幼兒缺乏豐富的語言交往,因此我們必須跟孩子進行積極得語言交流。做為家長應該經常和寶寶講話,讀故事給他們聽,當他們有語言反映的時候要積極地鼓勵,并用更好的方法與他們對話,對于他們的動作、表情、姿態要做言語的反應,比如孩子指著奶瓶,你就可以說那是奶瓶,寶寶是不是要喝奶等等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講話的愿望,有條件的話可以讓他和比他年齡稍大的孩子言語發展好的孩子在一起游戲,這樣一般到兩歲左右都能夠比較好的說話。

熱心網友

不用擔心,跟寶寶說話的時候,有意識的慢一點,或者鼓勵他自己說出來,并及時的予以表揚.

熱心網友

我兒子比起你的兒子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差一個月就兩歲了,但說話比你兒子還少,甚至連媽媽都不叫。不過,他其它的各個方面都很好,鬼精靈得很,而且也不內向,見人就笑。我雖然也很遺憾但并不著急,因為我從不懷疑兒子的智商,這么聰明伶俐的一個孩子,怎么會是智商不高呢?所以請你也不必擔心,遲開口說話的男孩不在少數。我們的兒子真的很相似,讓我們一起共勉吧。

熱心網友

我寶寶22個月,會說的詞也不多,他主要是不看你嘴型學,我也急,查過聽力,身體都沒事,就隨他吧,他爸爸2歲才會說話,急也急不來

熱心網友

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不要輕易滿足他。比如他想要娃娃,就讓他說“娃娃”,說了才拿給他。另外,平時多跟孩子說話,用普通話。如果家庭里的口音過多也會影響孩子學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