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的綜合國力到底差距多大.具體的資料就不用您給我列了.請用自己的話說.

熱心網友

日本在100多年前的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義務教育為10年;日本有一個時期的紙幣上印的是日本幾個著名的教育家;日本的教育不存在城鄉差距,所有中小學的教室在近期就會全部安裝空調;日本人會讓自己的小孩只穿著短褲在三九天去上學;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為68%,但法律卻規定不能砍一棵樹,日本人使用的筷子全部是用從中國進口的原木制造的,廢棄的筷子回收制成牙簽,廢棄的牙簽回收,經加工制成紙漿,再銷往中國;日本從中國進口原煤卻倒進海里,作為日后的能源儲備;日本從中國進口瓷器,還沒起運既被摔碎,以減少運輸空間(日本人要的是其中的化工原料);1989年的"動亂"中,唯一沒從中國撤走的西方商人就是日本人;在日本的銀行和郵局里,服務小姐一直是面帶微笑,一路小跑著為顧客服務的;日本全部的工薪階級都是自愿的無償為公司加班的;日本實行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中國的GDP為10萬億人民幣,日本為9萬億美圓;。。。。。。日本政客說過一句總結性的話:我們不去參拜靖國神社,韓國人也不會買我們的東西;即使我們天天去參拜靖國神社,中國人同樣會買我們的東西!!!。

熱心網友

(一)小泉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再度引發中日歷史觀沖突。1997年,筆者曾撰文 指出:“中日關系出現這種‘經熱政冷’現象,構成了1995年以來中日關系的一個內在的結構性矛盾和這一階段中日關系的主要特點”;“近年來中日之間的主要矛盾是歷史觀沖突,關鍵是日本政界領袖能否正確認識歷史的問題”。“1995年是戰后50周年,中國及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為紀念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舉行了各種活動,期待日本能正確認識歷史,永走和平發展道路。而日本一些政客及社會上的右翼勢力則對此極為反感,不僅不正視侵略歷史,反而以各種方式美化、否認侵略歷史。這必然引起亞洲鄰國的警惕,加深各國的對日不信任感。”10年來形勢的發展印證了這一點。2005年是戰后60周年,世界各國都在關注日本對侵略歷史的態度。去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在會見小泉首相時明確提及此點并指出:發展中日關系,不能也無法回避歷史問題。兩國政治關系困難的癥結是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這個問題拖的時間越長,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受害國人民感情的傷害就越大,也越不利于兩國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在各種不同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小泉首相親自確認了新一屆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本身,具有重要意義。 (二)冷戰后國際戰略環境發生變化,中日之間原有潛在矛盾顯露。20世紀70年代,正值前蘇聯加緊對外擴張的時期,美國從對蘇全球戰略出發改善對華關系,日本也力圖建立起“靠美、聯華、御蘇”外交態勢。在這一背景下,1972年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中日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這一時期,日本右翼親臺勢力受到國內外環境和日本戰略需要的較大制約。盡管20世紀80年代也出現過日本教科書問題、日本閣僚發表美化侵略歷史言論、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但經中方交涉或高層對話,日方都采取了一定措施糾正,使矛盾得到較好解決。例如,198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時,曾發生日本文部省篡改歷史教科書問題,經中方交涉,日本政府接受中、韓等國批評,并負責改正。同年,鈴木善幸首相實現訪華。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時實現了歷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訪華。然而,蘇聯解體后,中日共同對付前蘇聯威脅的戰略需要消失,正如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國分良成指出的:日中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利害關系發生沖突”。盡管1998年中日建立起“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但小泉執政以來日本對中國開始采取兩手政策:在經濟上借助中國經濟發展帶動日本經濟復蘇,在安全方面則開始增強對中國的戒備。2004年12月10日,日本公布的新《防衛計劃大綱》首次把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問題并列為“不確定因素”。2005年2月19日,美日兩國外交、國防首腦舉行“2+2會談”,明確提出應對臺海局勢是美日“共同戰略目標”。盡管美日仍強調同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但未來中美日三邊關系格局有可能滑向美日在安全方面共同對付中國的“2對1”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安全戰略調整中,日本已不再是被動追隨美國,而是在主動借助、利用、影響美國。 (三)中日在石油供求關系上從互通有無變為彼此競爭的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中國1993年以來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后進口原油逐年遞增。中日除了就俄羅斯石油管道的競爭外,圍繞東海油氣資源開發和海洋劃界問題的糾紛也給雙方關系帶來新的挑戰。中日在能源領域的競爭與領土、海洋劃界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兩國關系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風險。據報道,為對抗中國的東海天然氣開發,日本政府已決定2007年之前撥款247億日元,建造新式探測船,對日本劃定的專署經濟區進行全面調查;2005年度將另出資129億日元用于東海資源調查和鉆探開發。雖然小泉首相曾表示“不能將東海作為爭執之海”,主張“日中合作”,但日方采取的實際行動則似乎完全相反。 (四)冷戰后日本政治格局發生變化,政治右傾化抬頭。據日本《新明解國語辭典》解釋:日本的所謂右傾,是指“具有保守、國粹的思想傾向”。所謂日本政治右傾化,主要是指日本右翼保守勢力及其主張在日本政界占據上風并影響政府決策的政治傾向。戰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日本的和平主義思潮曾占上風,自民黨內右翼勢力受到黨內外較大牽制。蘇聯解體后,社會主義在全球范圍陷入低潮,對日本國會政治力量格局變動產生巨大影響。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局劇烈震蕩,一方面自民黨由于“金錢政治”和派系分裂而一度下野;另一方面日本革新勢力在歷次選舉中接連敗北。在眾議院最多時曾擁有156席的社會黨在分裂后一蹶不振,后援團體“總評”工會組織解散,該黨易名社民黨后仍難以挽回頹勢,現在眾議院只有6席。自民黨雖幾經分裂,但仍保持第一大黨的地位并可以聯合其他小黨繼續執政。保革對立、朝野互制格局,由于以社會黨為首的革新勢力衰落,而讓位于新老保守政黨分別主宰朝野的局面,形成自民黨和民主黨鼎立的“兩大保守政黨體制”。目前,這兩黨合計占據國會參眾兩院70%以上的議席。自民黨和民主黨都主張修改憲法,只是在修改的具體內容方面意見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日本反省侵略戰爭歷史、高舉護憲旗幟的日共和社民黨面臨相當嚴峻的局面。在歷史問題上,日方對中方的忠告越來越不耐煩,甚至把責任歸咎于中方。 (五)在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內,右翼親臺勢力開始影響政權中樞。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除1978年福田赳夫、中曾根執政時期外,日本政壇基本上是被原“田中派”(后改為竹下派、橋本派)的“主流派”所控。該派與大平正芳派,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歷史性貢獻。但自2000年森喜朗內閣以來,自民黨內原“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位置發生逆轉。目前,森派在眾議院有51席,在參議院有26席,是自民黨內僅次于橋本派的第二大派系。2004年8月,橋本龍太郎涉嫌接受巨額政治資金曝光。原田中派——現橋本派因橋本辭去會長而陷入混亂,影響大跌。執政黨內派系地位的逆轉必然導致內外政策傾向的改變,也必然影響日本官僚體制的用人方針和媒體的報道口徑,并作用于中日關系。隨著伊東正義、竹下登、小淵惠三等人去世,野中廣務、橋本龍太郎、加藤?一、田中真紀子等人脫離權力中樞,在日本政界同中國保持友好交往關系的政治家已寥寥無幾,高層缺乏溝通管道。森喜朗派原為右翼親臺勢力盤踞的岸信介派,現為日本的當權派。森喜朗任首相時,小泉純一郎曾是該派的會長。小泉當選首相后,將該派會長交還森喜朗,自稱“無派閥”。森喜朗與陳水扁等臺灣要員私交甚密,2004年曾訪問臺灣。小泉首相上臺以來獨施組閣權,先后任用的經濟產業大臣既是自民黨內美化侵略歷史的骨干,又是日本政界“臺灣幫”的代表人物。例如,前產業大臣平沼赳夫現任“日華(臺)關系議員懇談會”會長。2004年9月小泉第三次組閣進一步突出“小泉主導”和“森派特色”。而臺灣當局也認為在拓展對日關系方面有機可乘,竭力鼓吹臺日面臨中國的“共同威脅”。雙方一拍即合。這就不難理解,李登輝為何得以以“觀光”名義訪日而在日本決策層內部未遇阻力。 (六)外務省內的“知華派”受壓,日本決策出現內閣中心及首相獨斷現象。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政府為加強對華外交,培養了一批懂中文的外交官。他們作為外務省的公務員,在維護日本國家利益的同時,努力為促進日中兩國關系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由于日本有良知的外交官在中日之間因歷史問題或臺灣問題發生矛盾時如實反映中方的觀點,已引起日本右翼勢力的強烈不滿。但當時,有歷屆相對溫和的內閣為他們做主,外務省在對華外交方面仍然倚重這批“知華派”。中曾根執政時期,當時的外務省在安倍晉太郎外相領導下,對華外交是在增進經貿關系的同時,重點防止和妥善處理兩國在政治關系方面可能發生的矛盾和問題。這也是中曾根與中方創建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的初衷。當中曾根參拜靖國神社遭到中方譴責后,他從反省日本侵略歷史和尊重亞洲鄰國感情出發,決定任內不再參拜。1986年9月3日,中曾根首相鄭重表示:“所謂甲級戰犯的合祀問題,從對方國家來看,總理大臣公式參拜祭祀有對本國遭受侵略的大規模戰爭負有責任的領導人的場所,等于表揚這些人,刺激國民感情。我們是亞洲國家,所以還是要對大戰反省,接受教訓。這是日本生存下去的宿命”。從那時起,日本首相、外相和官房長官不前往參拜靖國神社已成慣例。即便1996年橋本首相曾經以個人身份在自己生日那天破例參拜,但在中方提出交涉后也不再參拜。 然而,隨著森喜朗派在自民黨內掌權,外務省負責中國方向的外交官也受到直接沖擊。過去與自民黨主流派田中——竹下——橋本派關系良好的外務省“知華派”為維護日本國家利益,避免日中關系惡化的苦心,經常被國內強硬派指責為對華軟弱。2001年中日之間因日本教科書問題發生矛盾時,日本外務省官員竟成為日本右翼媒體點名攻擊的對象。2002年5月8日,5名朝鮮人擅闖日本駐沈陽總領館事件,在日本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中國武警戰士保衛使館的行為被歪曲為“侵犯”日本領館。此后,外務省的“知華派”進一步受到國內的指責、打壓乃至“清洗”。“知華派”的建議往往被對華強硬勢力視為“討好中國的應聲蟲”而被封殺。一些真心想促進日中關系發展的外務省人士,在國內政治右傾化壓力下,發言權和作用相對下降,難有多大作為。盡管日本國內相當多的人感到日中關系已經出現危機,但又無可奈何地看著小泉首相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我行我素。 (七)日本是個等級森嚴、各守其位的國家,上梁不正,下梁易歪。由于家庭教育、社會生活和文化背景等,“越位”、“抗上”在日本社會是行不通的。在通常情況下,下級是絕對服從上級的,有不同看法可以保留但不能公開反對上司的主張,這就容易形成一種無聲的“多數”傾向。而日本又是一個“從眾”心理比較普遍的國家。再加上人事競爭與左遷更迭等內部任用制度,誰要與眾不同地跟上司唱反調,只能受到孤立和冷遇,或本人已決心脫離原來所屬單位及群體。同時也要看到,這絕不意味著“日本沒好人了”。筆者接觸的許多日本朋友如今仍然堅持日中友好,并不贊成小泉內閣的一些做法。日本的社會思潮與權力結構不是靜止不變的。日本選民在選舉中還是可以行使自己的選擇權的。盡管前景不容樂觀,但從日本國民性角度看,一旦維護和推進日中友好的政府上臺,日本輿論的導向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對華友好仍將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 (八)日本是個尊崇實力、與強者為伍的國家,對中國發展的心態復雜。在國際上,日本“等級森嚴、各守其位”的民族特點也會有所表現。歷史上日本“脫亞入歐”就是要追求與歐美列強的平起平坐,以求君臨亞洲。現在,日本仍十分在意本國的名譽,追求提高本國國際地位。與此同時,日本認為超級大國美國處于日本的“上位”,無論對錯,日本只能遵從現實。針對所謂通過加強中日關系來削弱美國霸權的主張,日本一些人只會暗笑你還不懂日本。近代以來,日本實際上一直沒有把中國放在平等地位看待。日本是個重報恩而不愿負債的民族。盡管日本一些人出于“同情弱者”的善意或對過去戰爭的愧疚而主張對華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DA),但另一些人則隱含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債權國心態:希望通過經濟“援助”使中國對日本盡“義理”,在歷史問題上免開尊口。然而,近1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快于日本,雖然中國經濟規模仍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中日國力對比畢竟發生著有利于中國的變化。日本一些人不適應這種結構性變化的趨勢,不愿看到中國崛起;針對接受日方ODA的中國仍在歷史問題上批評日本,認為這是沒有對日本盡“義理”,是打“歷史牌”;對中國在日本教科書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的批評,感到是騎到自己脖子上“下令”,極度抵觸。所以盡管中方認為日方的一些做法豈有此理,而在日本右翼政客看來則是“理所當然”,甚至還要在受到譴責后刻意揪中國的“小辮子”反客為主地“抗議”一番,以求心理平衡和洗刷“羞恥”。對這樣一個鄰國,原則一定要堅持。 (九)就中國而言,國力畢竟遠未達到美國的程度,對日“情緒化”和“理想化”均無助于中日關系的改善。中日政治矛盾上升,國民眾友好感情下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言而喻的。但客觀地講,中方也有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例如,近年來中國人在日本刑事犯罪問題便嚴重有損中國在日本的形象。對此,中國政府需繼續加強同日本警方的合作,并努力進行遵紀守法和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教育。近年來更值得重視的是,伴隨中國信息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公眾對國家政治和對外關系問題的關心及參與程度大為提高,這本身是社會的進步。但另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多樣化也容易給外部世界理解中國的政策造成判斷上的困難乃至誤解。應該承認,目前,中國人對日本了解得仍然有限,研究得尚不全面深入,但中國信息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則催生了對日言論的“自由化”。近年來,中國國內出現兩種對立的對日主張和傾向。一是所謂“網絡民族主義”;二是所謂“對日新思維”。無論這兩者的主觀愿望如何,但客觀上都不利于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前者的一些過激言論及亞洲杯“球迷事件”并不符合中國的對外政策,并引起日本民眾的普遍反感。而日本一些人就是企圖通過把這些歸咎于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為本國的政治右傾化開脫;一些人甚至企圖通過不斷刺激中國,加劇中國的這股民族主義情緒,使其最終成為一把矛頭可以轉向中國政府的“雙刃劍”。作為后者的“對日新思維”,雖然以批評前者的面目出現,但缺乏對日本政治變化的深刻了解,甚至說出一些日本右翼想說的話。結果不僅進一步造成前者的激烈反彈,而且被日本右翼輿論所利用。近年來,日本一些媒體對所謂“對日新思維”進行了前所罕見的炒作,甚至把某些文章的作者杜撰為中國新領導班子的政策智囊。對于這種國際政治中典型的“情報謀略”和“情報操作”,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在以此誘導中國按他們的意志調整對日政策,但實則只起到誤導日本對華政策的作用。就中國而言,對日言論“自由化”并不可怕,有不同觀點也是很正常的,可怕的是由于缺乏對日本的真正了解而犯有違中國國家利益的主觀主義錯誤。(。

熱心網友

最關鍵的是:日本鬼子打別人,是為了搶別人的東西。我們是保衛自己的家園!!!!

熱心網友

大象與螞蟻

熱心網友

1.教育2.礦藏.3.人口4.國土面積.5.經濟實力.6.軍事.7.民族傳統觀念

熱心網友

比喻的好 頂

熱心網友

經濟是我們的傷口~~國民素質是我們的傷疤~ 綜合國力才是我們的驕傲~ 如果再次開戰 日本絕對耗不過中國 畢竟它們的資源出奇的貧乏,據說二戰后 他們吃的飯都是涼的(一次燒很多 慢慢吃 以后幾天都吃涼的)如果老美幫著小日本的話……結局就難講了記得有網友打過這樣的比喻:中國和美國,是兩個巨人,一個拿著步槍,穿得不怎么樣,但槍法很準;一個拿著機關槍,穿著軍大衣,身上還掛滿了子彈;日本是個小矮子,老想摻和進來,可不管怎么蹦,兩個巨人還是看不見他。……兩個人都知道,要是打起來,真正解決問題的就一、兩顆子彈的事。 比喻做得好啊!當步槍的槍口全神貫注地對準別人的時候,拿機關槍那個必然會趁火打劫。所以,要么不動,要動,就動那個拿機關槍的!

熱心網友

差距就在于中國人拿日本人當朋友而日本人始終拿中國人當敵人

熱心網友

眾所周知我們的經濟實力還比不過小鬼子,但我們的綜合實力是超過小鬼子的。特別是對戰爭的支持毅力的考驗,從我國的近代史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了近百年的被侵略的歷史,但我們依然能夠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試問有那個民族可以想我們中華民族一樣有如此燦爛的歷史及文明,我們中華民族是無敵的。 小鬼子我們是不必怕他的,他的島國決定了他們的齷齪思想。今天我們的歷史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我們對小鬼子的優勢:1、我們擁有可以支撐戰爭的資源,小鬼子沒有; 2、我們擁有遼闊的國土是能夠打長久戰的,小鬼子不能; 3、我們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小鬼子沒有------ 我們對小鬼子的劣勢:1、經濟實力比不過,但我們正在努力追趕; 2、我們的國民素質還有待提高。 僅此而已,我們的確不比小鬼子差多少。 。

熱心網友

你既然知道中日的綜合國力有差距,還要問哪幾方面?既然是綜合國力有差距,那就表明中國的大多數方面比起別人來落后了!比如說,我1993年就看過從日本進口的純平等離子電視機,而那時中國根本沒有!這就是差距!

熱心網友

主要是領海的問題,還有就是歷史問題。

熱心網友

主要是教育

熱心網友

1.礦藏.2.人員.3.國土面積.4.經濟的持久增長力.5.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