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市場為什么應與財政政策配合?應如何配合?

熱心網友

貨幣政策為什么應與財政政策配合?應如何配合?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 。

熱心網友

貨幣政策為什么應與財政政策配合?應如何配合?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

熱心網友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

熱心網友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

熱心網友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

熱心網友

貨幣政策為什么應與財政政策配合?應如何配合?    (1)配合的必要性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這兩項政策手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摩擦,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狀態:①不恰當配合狀態;②一方通過變動發揮作用,另一方保持不變的關系狀態;③二者恰當配合的關系狀態。  在第一種關系狀態下,兩政策對經濟都做出了變動性反應,這種變動性反應也可能是貨幣政策由緊變松或由松變緊,財政政策也可能是由松變緊或由緊變松,或者是兩者之間的變動方向一致。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他們想通過兩政策之間的一定配合,實現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但實際調節結果說明,兩政策之間的配合是不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遠離最終調節目標的發展傾向。比如,假定某一時期總需求水平過低,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企業投資也不很高,為改變這種狀況,貨幣政策出現了松動,即利率水平下降了,貨幣供應量也增加了,信貸資金比以前容易獲得,但是財政政策卻采取了緊縮的辦法,即稅負很重,支出水平也下降。這樣,企業會由于稅負過重,盈利水平太低而缺乏投資熱情。即使銀行貸款較容易取得,企業在借款上也處于消極和壓抑狀態,加之財政支出水平下降,政府的購買力降低,即使貨幣政策松動了,社會總需求還是很難改變疲軟的狀態。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不當的必然結果。  在第二種關系狀態下,貨幣政策變動了,財政政策保持不變或財政政策變動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即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不理想或同理想悖逆的狀態,但單一政策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的配合,傳導時差就可能相對長些。比如,在決定使用財政政策時,政府提出的稅收變動和支出的重大調整,在西方國家中經國會通過才能執行,在我國是要通過人大常委會才能執行。這樣從預算收支的變動和調整到決定采取措施之間的行政時差就比較長。而貨幣政策的行政時差就相對要短得多。例如,某些西方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有一整套的應變調節計劃,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時,貨幣政策也可以隨之變動,而不需要像稅收和大宗財政支出變動那樣需經過國會冗長的討論和批準過程。從我國情況看,當經濟條件改變需貨幣政策改變調節方向時,人民銀行請示國務院就可以進行較快的變動調節。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傳導時差上各有短長,只有很好的搭配運用,改變一項政策變化而另一項政策不變的做法,才能盡量縮短單一政策措施的時滯;迅速對最終經濟調節目標發生影響。  第三種狀態,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狀態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配合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恰當配合。  (2)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恰當配合的途徑  ①確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主輔關系,即究竟以何者作為主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改革近20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明顯變化是國家財政在財力支配規模上的日益相對縮小和銀行支配資金范圍和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背景條件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成為最主要的手段。  ②考慮特定經濟運行狀況的要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在一定時期如何配合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經濟形勢不外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狀況和產業、產品結構的平衡情況。這兩種關系狀況(總量和結構關系狀況)一般情況下并不特殊地要求一定以哪項政策為主來對其失衡進行調節和矯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失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被運用的程度,這是決定兩政策主輔調節關系的一個基本因素。我國1984 年第四度銀行信貸失控,隨即出現了社會總需求的過度擴張,既然銀行信貸是總量失衡的根源,那么,只要抽緊銀根就可以使這種總需求膨脹導致總量失街的狀況得到解決。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假定一時期內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而這種投資又主要是由預算內投資構成的,那么顯然,如果靠貨幣政策來控制這種局勢的發展就有些力不從心。只‘有用削減預算中的基建投資支出和調整預算支出結構的辦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種投資結構失竊的問題。  ③確定配合手段財政政策說發揮作用的形式主要是稅率變動和支出的擴張或削減,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以強制為基礎的。但稅率的升降或稅種的增減手段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比財政支出結構或總量的變動手段要間接一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形式比較多,既可以通過行政的、計劃的直接強制手段發揮作用,也可以通過經濟的、間接的利益調節手段發揮作用。比如說,信貸規模管理及存款準備金的變動等手段就是較為直接的、強性的控制手段,而再貸款利率和買賣政府債券的辦法就是一種間接的控制手段。一般情況下,采用直接的、強制的、行政的手段對經濟控制容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較為緊急和嚴重的經濟形勢下,采取這類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只是容易產生一些副作用,即由經濟運行的慣性效應決定,在“緊急剎車”時容易在總需求增長受到控制的同時引起再生產的萎縮,而經濟的、間接的即通過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進行宏觀經濟調節的辦法;對最終目標變量的影響時差固然要長些,但其副效果也較小。因此,采取間接的、經濟的辦法對經濟總量和結構的失衡進行調節常常可以避免經濟政策可能對經濟運行帶來的震蕩性影響,達到所謂“軟著陸”的目的。  ④選擇配合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形式問題實質是松緊的相互搭配問題。這種松緊搭配共有四種組合方式:一是雙緊;二是雙松;三是松的貨幣政策,緊的財政政策;四是緊的貨幣政策,松的財政政策。兩政策的雙緊或雙松的配合形式一般只是在社會總需求過度膨脹或極度疲軟的情況下采用的辦法,對經濟會產生大的副作用。一松一緊的搭配更為實際,如果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總需求水平偏高,就可根據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工具變量與調節目標的密切聯系程度選擇政策手段,以這一手段為主采取緊縮的調節措施,而另一輔助政策手段采取適度放松的調節方法,以使主要政策措施“軟著陸”,避免造成較大的經濟震蕩。  無論是貨幣政策措施還是財政政策措施,對于總支出、產量和物價發揮影響總要有一定的傳導時差,在相同的經濟條件下,兩種政策工具變量的時差長短如果有區別,時差較短的就可以稱為快變量,時差較長的則可稱為慢變量,快慢變量之間只有恰當地進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經濟調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