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市場將對哪些個股產生影響?

熱心網友

績效不好的

熱心網友

績效不好的

熱心網友

二板市場上一般都是高科技股,但在中國的發展二板市場有些變質。 我國建立二板市場的目的,那為了是校正主板市場行為偏差的必要手段。我國現有的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是在90年代初期建立的,當時,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對股份經濟的認識上還存在著重大分岐,建立這兩個證券交易所的著眼點還在于“試點”。結果,產生了許多不應屬于股份經濟的東西。在這方面,最主要的是采用了類別股份———把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把股市定位于為國企服務。這樣,就把股份經濟中原本最市場化的東西扭曲為行政化的產物,行政機制通過種種途徑介了股份經濟之中,從多方面限制了資本市場的發展,扭曲了資本市場所特有的資源配置優化功能。由于實行類別股份,上市公司中67%的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而沉淀了下來,這不但從根本上違背了股票的流動性本性,而且也造成了上市公司在資本結構和治理結構上都難以走上市場化道路,使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大打折扣。由于定位在為國企服務,大量的社會資本被人為地導入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自身的資源配置功能。在此強調,資本社會化的涵義,就是所有企業都能進入資本市場并通過其自身機制來籌集資金和進行運營。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在籌資與上市方面處于平等地位,這是市場經濟權利與義務平等原則的真正貫徹。我國將要建立的二板市場,改變了類別股份和定位于為國企服務這種計劃經濟作法,使得投資者和企業都能夠平等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從而恢復了股份經濟的市場經濟本性,也打破了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壟斷局面,真正把競爭機制引入了資本市場之中,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所以說我國的二板市場的建立是比較畸形的,而這還要起源于98金融危機下的香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香港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兩點,第一,上市公司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公司過多,加工業和高科技企業太少;第二,泡沫過大,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價值和價格相背離,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香港有識之士認為,抵御國際炒家對香港股市的沖擊,僅靠政府被動入市干預是不夠的。鑒于香港的二板市場主要以大陸雄厚的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上市資源為依托,而大陸國企在香港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實情,大陸民營企業赴港二板上市的問題被提到了相當高度。但是,由于對大陸的反應心中無數,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決定先在大陸企業界和理論界征求意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標準咨詢公司受香港證監會中國事務顧問李青原博士及香港聯交所中國發展科執行總監彭如川先生委托,于1998年7月28日在北京亞洲酒店召開了首次“大陸中小企業赴港第二板市場融資上市詢證會”香港政府于1998年8月正式批準建立二板市場。一年后的1999年10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香港創業板上市指南”,這標志著中國證券管理部門對香港二板市場的政策支持。2000年7月,“北大青鳥環宇”和“復旦微電子”兩家企業順利、合法地在港創業板直接上市,而在此之前通過轉移主要經營者身份到海外以實現間接上市目的的裕興公司則受到中國證監會的嚴厲批評。 隨著香港二板市場建設進程的加快,大陸民營中小企業赴港上市的呼聲日益增高,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持續低迷的狀態下,人們日益感到把高科技企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國家科委從引入風險投資、發展高科技企業的政策出發,考察了香港聯交所,隨后提出在中國建立以高科技企業為對象的二板市場的設想并成立了方案設計小組。二板市場的監管體制、上市標準等眾多問題上受到局限。參加會議的專家們探討比較多的是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二板市場模式的確立是否應優于上市標準及其審批,香港采用的附屬模式不符合大陸的實情。國際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是美國的NASDAQ市場,而NASDAQ恰恰是不依附于任何交易所的獨立模式。獨立模式下二板市場的組織體制的確立十分重要,是采用與深滬交易所相同的形式上的會員制、實際上的事業單位制,還是按照國際規范搞交易所的公司制,也應在充分討論之后再行確立。  第二,二板市場是以機構投資人為主的高風險市場,在機構投資人相對不成熟而主要以散戶投資為主的中國大陸,是否具備開辦二板市場的條件亦值得討論。  1999年3月,在全國人大和政協年會上,董輔礽、肖灼基等著名經濟學家提出,應積極支持香港二板市場并建立中國二板市場的思路。為擺脫被動局面,中國證監會決定在深滬交易所建立科技板塊,并從1999年第四季度開始,由科技部與中科院的專家把關,對申請在科技板塊上市的企業進行 “兩高”論證。自此,大陸對二板市場的探討和企業申請二板上市活動進入高潮。然而這一時期,人們對二板的認識僅局限于“一所兩板式”模式。  2000年4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在一次會議中指出,由于高新技術企業的鑒定標準難于把握,因此,大陸的二板市場以科技板命名不合理,因此,“兩高”論證應予停止。同年5月,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提出建立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二交易系統。伴隨這一概念,大陸的二板市場模式由對深滬交易所主板的附屬模式即“一所兩板制”轉到了上海交易所搞主板、深圳交易所搞二板的“滬一深二制”獨立模式。 但其中的風險業無可避免,有:其一,由于深滬股市擴容過快,上市公司存在相當多問題,主板風險已經很大,二板企業的上市標準低,股份又可全額流通,因此必然加劇深滬股市的投資風險和管理風險;  其二,把主板與二板共融于同一交易所,卻采用兩套完全不同的上市標準和監管手段,必將加大管理成本和管理難度;  其三,深滬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與二板市場股份全額流通的高科技企業形成巨大反差,混在一起,對主板市場沖擊過大;  其四,用發展的眼光看,主板和二板的關系既不能簡單合一,又不能長期分離,而英國AIM市場把二板上市公司向主板升級過渡的作法也不符合日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主力軍的高科技企業的實情。 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證監會提高了二板市場的進入門檻, 第一,申請上市企業一定要具備兩年經營業績,一年營利水平。目的是防止那些利用二板市場低門檻,臨時拼湊和分拆項目組建不成熟公司來申請上市的作法。  第二,股票上市流通兩年后,發起人和管理層持有的股份方可流通且須事先充分披露。目前相當多的投資機構和個人急于尋找有可能二板上市的項目,進行所謂的“種子”投資,這來源于申請二板上市公司一掛牌,全額股份即可流通的誘惑。他們試圖一年后目標公司上市流通就高價拋出。筆者認為這種作法既不利于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和二板市場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保護投資人利益,因此必須在上市公司標準上嚴格把關,控制投機,減少風險。出于上訴的原因,二板市場在大陸的規模一直比較小,影響也比較有限,但“二板市場”一對主板市場的還是高科技板塊會產生沖擊,在各股方面主要是一些醫藥,生物,IT方面的。對于民營企業來說,由于現在中國股市的進入還是實行準入制,對申請進入股市的企業要實行嚴格的審核,而這部分指標大都都是分給了國有大型企業,對一些急需資金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來說,借殼上市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手段,如果將來如是二板市場放寬企業股本規模限制、取消三年盈利要求、取消股份差別的流通性限制等措施之后,相信會有較多的科技型企業將會選擇二板市場作為其上市地,而不再過于看中主板市場的“殼資源”價值。這必然會對那些依靠“殼資源”賴以生存而實際已經“不值一文”的上市公司被市場逐漸廢棄。這對目前滬深股市中過熱的“資產重組”,市場借“重組”之名惡炒拉圾股的現象會得到糾正。因此,作為投資者在近期參與重組題材的炒作中一定要注意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相信將來主板市場一定會有一些垃圾股將跌破面值。“二板市場”的設立將直接促進主板市場股價結構的相對合理。而且“二板市場”將使主板市場部分資金產生游離,我們知道,在目前的主板市場,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居多數的上市公司中高科技小企業比重并不太大,但是從目前的市場氛圍來看,投資者可能更親睞那些小盤科技股。因此,一旦未來一批網絡信息產業,生物制藥企業進入二板市場上市,必然會對主板市場的資金產生影響。當然,由于剛開始二板市場企業不會太多,資金整體游離狀況不明顯,但是游離出去的都是市場最活躍的資金是可以預計的。如果二板市場取消漲跌限制的話,這種狀況可能會更加嚴重。只要我們看一下國際周邊市場的二板市場與主板市場的投機性便可看出,二反市場普遍投機性更嚴重。之所以這樣,香港將其稱之為“創業板”,因為創業本身便是高風險。也許現在投資者已經可以開始研究周邊二板市場的歷史軌跡了,因為將來我們的二板市場也會重復這些歷史 。

熱心網友

績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