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頭/青了”(寫佛慧山)這首詩,有人給它的評價是有這首就足以成就孔孚的名聲了,有誰能給我解惑,在此謝過
熱心網友
孔孚及其山水詩藝 一、關于山水詩及其沿展 山水詩,詩歌的一種。以山水名勝為主題,表現山水自然美的抒情詩。對景物觀察細致、形象清新逼真、語言富麗精工是其主要特點。中國古代山水詩也常流露出作者縱情山水、標舉隱逸的消極情趣。在詩中描繪山水景色,晉代已開其端,南朝宋謝靈運始開山水一派詩風,其后雖著名山水詩人有南朝齊謝?I,南朝梁何遜,唐代孟浩然、王維等。(《辭?!罚虾^o書出版社1989年版。) 從《辭?!返霓o條里不難看出山水詩的起源。作為古代山水詩的代表作家(世稱“大小謝”),謝靈運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江中孤嶼》等;謝?I的代表作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山水詩在唐代達到最高峰。先是“初唐四杰”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發起了針對宮廷詩風的文學革命,山水題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將晉宋山水詩傳統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緊接著,是陳子昂、杜審言、沈?縉?、宋之螌崯崴,噎h矯媯攵蘊瞥跎剿叵肓?,他们极力倡祳A渙樵說奈騫盤?,以甘[松剿諾鰨渙硪環矯媯嗍菇迨衤篩庸娣堆險?,钢\涮瞥踅迨植詰南窒螅股剿甯罰剿礁揮嘣?,磦蝤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次囦涐蕶n幕 L浦?,山水诗渐渐趋又]グ堋? 二、孔孚及其“新山水詩” 孔孚(1925—1997)著名山水詩人,原名孔令桓,1925年4月1日生于曲阜農村。1949年大學畢業到大眾日報社工作,1979年調至山東師范大學現代文學研究室,1986年離休。60歲時,出版第一本詩集《山水清音》,后又陸續出版詩集《山水靈音》、《孔孚山水》、《孔孚山水詩選》,還出版有詩論集《遠龍之捫》、詩文集《孔孚集》,以及《孔孚山水詩研究論集》。 有評論家說“孔孚先生是一位生不逢時的詩人”,確是如此——“他在一個文化貶值的時代投身于文化,他在一個沒有詩意的時代選擇了詩歌,他在一個金玉滿眼的世界里固執地尋覓一種素樸而純潔的境界?!边@是時代的可悲,詩人的可悲,還是詩歌的可悲? 除了他的詩,孔孚可以說是不如意的:作為建國前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一個在新時期開創一代詩風的開拓者,他一生只得了一個副教授的頭銜,而這個時代卻是教授滿街、博士遍地;在這個大獎滿天飛、國際明星招搖過市的時代,他一生只得了一個省級三等獎的榮譽;即使在物質生活上,他臨終也只是住在那三間潮濕而破舊的小屋里……也許我們可以說,是因為物質生活的貧乏與生活經歷的坎坷造就了孔老詩人的高貴,是極度貧乏的物質生活與高度豐富的精神追求之間的落差,磨練了孔孚作為一個大詩人的真正秉性,那么我們要說:為什么詩人就只能兩手空空,只能寄情于山水?孔孚的山水詩創作,真正開始于晚年,他留下的作品太少了。 有一個事例可為佐證。1994年9月,余在淄購得《孔孚山水詩選》,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是孔孚十年山水詩的自選集,1991年8月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印刷裝幀皆精美。全書258首,這本小冊子的印量少得可憐:只有區區的224本!真算得上是“珍藏本”了! 二、孔孚山水詩的藝術特色 在討論之前,先來看幾首孔孚的山水詩,體會其獨特的魅力與藝術特色: 《海上》:“一片烏云/睡了//枕著?!? 短短9個字,把烏云下大海安靜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一個“睡”一個“枕”,仿佛可以聽得見烏云的呼吸,讓人多了一份小心與牽掛,怕驚了烏云的夢。此時的大海、烏云是靜的,而作者通過動詞的運用,卻又在靜中隱著一份動。 《夏日青島印象》之2:“風棲息在礁巖上/大海發出鼾聲//夜/一針一針地縫……” 同樣是寫海,同樣是“睡”,這首詩卻“鬧中取靜”,風的停留、大海的鼾聲,反而凸現了青島以及青島人生活的安寧與泰然,而夜“縫”的動作,不由得使人想起母親,心里也添了一份踏實。至于風如何“棲息”、大海的“鼾聲”如何、夜“縫”的是什么等等,詩中并沒有交代,一切全由讀者品味,因此有著很大的空間感。 不難看出,孔孚的山水詩,以“隱”、“簡”、“遠”、“無”而見長。 所謂“隱”,就是情隱、理隱,“我”隱身在“物”后,在詩后,追求“—葉隱現宇宙”、藏于象外,不著痕跡。這頗有些佛教里的“無相”之境的意思。即由求“清”到求“靈”,由營造“外象”到追求“內象”,不斷在玄奧虛靜的“隱”之道路上深入。如此,詩歌是活生生的詩歌了,而作者“隱身不知處”。 詩是暗示的藝術。作者“隱”的最終目的,是詩體被推至前臺,形象感、主體感空前加強。著名女詩人王爾碑有一次接受記者采訪,這樣強調孔孚對她的詩教:“平常心,家常語,深不可測,方為至境。” 所謂“簡”,就是刪繁就簡,盡量用簡筆,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如國畫大師,寥寥幾筆,神韻全出,且回味無窮。 所謂“遠”,指的是淡遠,就是在文字務求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講求是“無鱗無抓的‘遠龍’”的同時,不僅作者,就連文字本身,也力求不迷不近??祖诘脑娬摷哆h龍之捫》,對此有專門論述。 所謂“無”,即尚無輕有、簡出淡出,即中國古典美學的至高之境“用無”,充滿靜思的意味、禪定的神韻。與孔孚風格相近的一些詩人,如昌耀、安謐、王爾碑、馬麗華等,他們長期生活在遠離塵囂的自然清氛中,多有以天地為廬、共萬物而生死的物我交融之作,流溢著一種心神與自然和諧無間的東方文化氛圍??祖谠栽疲骸叭暌晃虻谩疅o’”,“無”是孔孚山水詩最大的特色,也是孔孚山水詩藝術魅力與藝術價值之最大所在。 三、孔孚山水詩的藝術手法 1、以動寫靜,化靜為動 好的山水詩離不開動態描寫,即以動寫靜,化靜為動。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要盡量讓靜物動起來,去搖蕩人的情懷,讓讀者與作者產生美的共鳴。孔孚在《千佛山龍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是這樣描寫佛像和綠苔的:“他微笑著,看苔爬上腳趾/他微笑著,聽苔躍上雙膝/他微笑著,任苔侵佛頭……”佛像成了擬人化的“他”,綠苔成了調皮可愛的“頑童”,栩栩如生。佛是靜坐的,就是生長著的綠苔在人們看到的那一剎那也是靜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聽”“爬”“跌”“侵”等動詞,佛和綠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動態的了,而且互相之間還有了某種默契似的,這就把清凈無為的佛界和嘈雜紛呈的塵世之間互相溝通起來了。 類似的還有很多,如: “若問泉有多少/數一數濟南人的眼睛”(寫濟南泉水) “豎一個綠耳/聽白雨跳珠”(寫大明湖) “佛頭/青了”(寫佛慧山) “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綠了”(寫趵突泉) 以動寫靜,化靜為動,關鍵在于動詞的運用,這是詩的詩眼,也是一首詩最能吸引人之處。用活動詞,需要推敲,需要神來之筆,常用的動詞活用法,有“名用動”“形用動”以及上文談到的“物”本身的擬人化處理等等。 2、化身為山水 化身為山水,其實也是孔孚推崇的“隱”的一種手法。試想,寫山水,寫山水,“本身”就是山水或者刪除的一部分了,寫出來的又怎么不生動呢? 3、做減法,少做或者不做加法。 天才善用減法。一般地,在詩歌的修改中,加法更多一些,劍法更少一些,減法更少一些也難一些。王爾碑有一首曾發表在《詩刊》上的詩《遺憾說……》:“碎了的/不要去縫補/針針線線給你新的痛苦……”,全詩共十行,經孔孚先生指點,該詩最終定稿為只有兩行:“億萬年魚的淚晶瑩了海/不要去填”。不僅詩更加精煉了,詩的空間感也大大加強。 四、看孔孚如何推敲 好詩首先是寫出來的,但更多的是改出來的,有人說詩講求自然,原汁原味,意思是“改了,則見痕跡”,這是一種說法,但多是改的不成功的緣故。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還是重推敲的。 孔孚與王爾碑之間多有書信往來,談的就是詩歌的修改,且是孔孚作品的修改,我們看看他們的怎樣雕琢的: 《黑龍潭崖畔小立》—— 第二句“要去問那條烏龍”,試改為“不去問那條烏龍”。這樣也許更切合你的個性和主觀意識。再者,若是去問那條烏龍,它不一定知道潭有多深。所以“不想去問”。第四句試改為:“霧是冷的”。因原句寫得過實過細了。末二句,改為:“我摘一朵百合/就送給它吧”。不必拘泥于傳說。你送它一朵百合,是你對它有情,就隨它給不給大海吧。原句“請捎給大?!?,似流于某種流行的結尾,意象太確定了。結尾宜淡、無定向,不宜“一錘定音”。小說《美食家》中那一盛筵,最后一道菜是一碗不咸不甜無味的淡湯。那廚師的高明,引人回味。(王爾碑致孔孚) 尾句“請捎給大海”,刪。從你。意同前。第二句“要去問那條烏龍”,“要去”擬改為“想”。這樣會更活一些?!跋搿敝徊贿^是“想”,情勢在流走中,“問”與“不問”尚說不定。也許“想”都“不想”了。這里的“想”,自然有相信烏龍知潭有多深之意。但烏龍知與不知,并未肯定。所以“想”,活。你之“不”,死。 末二句你之“我摘一朵百合/就送給它吧”,不僅?攏倉甭?,且损仯“投入覛g滸俸稀?,佐]櫻赫獍俸匣ㄒ殘硎竊?;覛堩蕟屉它砂b蠛#灰殘硎搶退諏?;抑或东变^納蕉舷紜L┥膠諏噸械哪翹蹺諏?,有是“秃尾巴纻b睢鋇拇怠;沽鞔狻巴何舶屠俠睢幣荒暌歡然嗇錛搖D鞘撬技野??诊嗺散有悲究夆味的传说蕟苘糜[齙?,东北、山东却T賈饋H綣腥誦死?,忘S普獯擔嘣煨碌墓適攏且膊淮懟U庥摯贍蓯恰拔尷蕖?。不睙岱定“送给它”味浓一些么??祖詬賜醵? 原詩如何?《黑龍潭崖畔小立》: “潭有多深? 要去問那條烏龍 水都是黑的 凝一層凍霧 我投進一朵百合 請捎給大?!? (注:傳說黑龍潭瀑布通向東海,又稱“海眼”。) 再看修改后的: “潭有多深 想問那條烏龍 水都是黑的 凝一層凍霧 我投進一朵 百合” 孔孚,算得上是詩歌大家了;王爾碑,也是著名的老詩人。他們對詩歌語言幾近苛刻的要求、嚴謹而求實的寫作風格,讓我等“現代派詩人”汗顏。再看那些修改背后的故事,真正覺得“功夫在詩外”。看看兩位老詩人為了一個“想”字碰撞出的激情火花——“要去問那條烏龍”,“要去”擬改為“想”。這樣會更活一些?!跋搿敝徊贿^是“想”,情勢在流走中,“問”與“不問”尚說不定。也許“想”都“不想”了。這里的“想”,自然有相信烏龍知潭有多深之意。但烏龍知與不知,并未肯定。所以“想”,活。你之“不”,死?!毤氉聊ァ耙柲菞l烏龍”,試改為“不去問那條烏龍”,與“想問那條烏龍”意思確實有不一般的效果在里面。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詩人?向生活要詩,眼睛向下,緊緊盯著基層百姓,而不僅僅是坐在電腦前挖空心思制造一些不知所言的臆想性文字。世人抱怨說詩歌“要死了”,這個致病的基因其實正好來自于當代詩歌作者的不自珍,自絕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