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朱門酒肉臭”二解 趙 健 在詩圣杜甫的遺篇里,有一首被譽為“劃時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長詩,題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內中有句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據宋人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記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談及杜詩時曾如是說:“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至于貫串千古,爾見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史》、《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實屬難得之佳句。這就無怪乎它廣為流傳,連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詳了。 好詩就應當細心讀,認真理解。那么,該怎樣讀、如何理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呢?細細揣摩我們不難發現,由于“臭”字有兩種讀音、兩種含義,因而這詩句也就有兩種讀法、兩種注釋。 第一種:讀作“朱門酒肉臭(chòu),路有凍死骨”。征諸《中國古代文學辭典》(賈傳棠等編,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注釋為:富貴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讓它腐爛發臭;窮苦的黎民百姓饑寒交迫,悲慘地死在路邊。 第二種:讀作“朱門酒肉臭(xiù),路有凍死骨”。這樣讀,首先有《現代漢語詞典》為證;其次在《杜甫詩選譯》(倪其心、吳鷗譯注,巴蜀書社1990年6月第一版)的腳注中,也可找到一段足以作為依據的文字:“臭,一說讀xiù,氣味。‘酒肉臭’是酒肉香味。”按照“臭”字的這種音義,該詩句的注釋就應該是:富貴人家的紅漆大門里散發出酒肉的香味,路邊就有凍死的骸骨。 這兩種讀法、兩種注釋,究竟哪種更好、更準確?讓我們回溯一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寫作背景: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將家小安置在奉先縣(即今陜西省蒲城縣),托親戚照看,自己只身去長安求官。可當他歷盡艱辛,總算當上了管理門禁鎖鑰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正八品下的小京官),回到奉先縣探望妻兒的時候,小兒子卻已經餓死。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黎民百姓的苦難,悲憤萬分,乃有此控訴政治腐敗、聚斂殘酷、貧富懸殊之佳句。忖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兩種注釋,我們有理由認為,兩者與全詩的立意都是相合的。倘若一定要分出個高下的話,似乎第二種讀法和注釋更妥貼些。因為肉會“臭”(chòu),酒是斷乎不會“臭”(chòu)的,我們盡可以不把“酒肉”理解為“酒”與“肉”,而可以理解為“美味佳肴”。。
熱心網友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熱心網友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