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肉類的豐富?
熱心網友
什么才叫健康呢?關于這個問題WHO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有健全的肢體。手腳要健全而且要活動自如。 第二、有完整的生理狀態。他的器官都要功能完全的、正常的。 第三、有完整的心理狀態。對周圍發生的事物都應該有個客觀的反應,不能黑白不分。 第四、有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先進的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思想要跟上社會的發展,不能格格不入。 所以說實際上一個人健康與否,在大體上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理上的健康,一個是心理上的健康。那么怎樣才能保持這兩方面的健康呢?對于這個問題國內的、國際的專家和學者都非常的有興趣,對它進行了研究、探討,有了許多好的、新的主張、觀點。關于保健實際上就是要樹立一個合理的生活的態度以及建立一個合理的生活方式。WHO世界衛生組織,它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如果你要達到健康的目的就要通過三塊里程碑。第一塊是合理的膳食。人每天都是要吃的,但是要做到合理的話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第二塊是適量的運動。我們都知道生命在于運動,對每個人來說運動都是不可少的,但是要做到適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的話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如果多了對健康也沒有利,甚至是有損害的。第三塊是要有平衡的心理。對周圍環境所發生的事,要有平常心,盡量不要大喜大悲,如果這樣的話,心理就得不到平衡了,所以我們要學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都要掌握好自己,不至于導致自己心理上有很大沖擊,這對我們健康也是不利的。當然還有人說有第四塊里程碑,那就是禁煙限酒,這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不存在的。那么對大多數人來說,要得到健康就必須要達到三塊里程碑,這三個缺一不可,如果少了其中的一個,你就達不到健康的目標了。 雖然同樣都是里程碑,但其中有個重中之重,最重要的一條,我認為就是合理的膳食。人體健康,營養為本。談到飲食的重要性,在座的各位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清楚,因為民以食為天嘛。但是民以食為天強調的是,吃是人的本能,但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對吃我們已經積累了許許多多的學問。今天我們已經不能停留在本能的階段,必須要加以科學的指導。只有在吃的科學指導之下,才能走向健康之路,才能夠吃出健康。盡管我們說吃維持著我們生命、吃也能吃出健康。但是我們又說:病從口入。就是說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吃出各種各樣的毛病來,甚至丟失了性命。當然關于這個病從口入,過去的時候,由于生活比較貧困,衛生條件也比較差,這里的病是指那些傳染性的疾病以及食物中毒。而今天我們仍然還是要說病從口入,但是它已經賦予了新的內容。在今天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情況下,如果飲食不當的話,照樣會吃出各種毛病,像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還有我們平時稱為富貴病、文明病的,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還有一些惡性腫瘤,它們其實是吃出來的。尤其是飲食對人健康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經過逐漸變化的過程,要經過比較長的時期才能表現出來。并且它們往往被我們所忽視。一旦你注意到它的時候,你已經疾病纏身。你要治愈它的話就要花很大的力氣。所以現在營養知識要加強普及。這樣才是保證我們走向健康之路的重要措施。當然講究營養就是要合理的膳食。膳食的合理性是通過平衡膳食來體現的。所謂平衡膳食就是我們每天所吃的,把各種各樣的食物搭配在一起,而且經過一定的烹制以后,煮成的膳食,它含有的我們所需要的或者說有關的成份,它的種類,數量要跟人體所需要的正好相等,相等了就平衡了,這就叫平衡膳食。 我們所吃的各種食物里邊有些成份是人體必需的,我們把它們叫做營養要素,簡單的說就是營養素。營養素分為五大類:蛋白質、脂類、糖類、礦物質、維生素。當然這五大類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維持著人體組織的成長、更新和修復,就好象房子有的是磚混結構的,他離不開水泥和磚頭,而蛋白質對人體來說(如果人體是房子的話),就是磚頭和水泥,要造當然離不開水泥和磚頭。這幾天臺風來了,有些墻太老了,需要推倒重建,那也需要水泥和磚頭,如果有個洞了,需要修補,那也需要水泥和磚頭,所以人體是離不開蛋白質的。蛋白質除了是建造人體的材料以外,它還能調節人體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活動。比方說酶,人體的物質代謝都是許許多多的化學反應所組成的,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是需要催化劑的,人體內的催化劑就是酶,酶的絕大部分的本質就是蛋白質。還有人體內的激素,如大家所知的胰島素、腎上腺素還有免疫球蛋白等等就是蛋白質,所以人體內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可以說沒有了蛋白質就沒有了生命。蛋白質那么重要,所以當一個人的飲食里缺少了蛋白質的話,這個人自然就體重下降,人就消瘦,肌肉萎縮,貧血,人特別容易感到疲勞,抵抗力下降,容易傷風感冒,有了創傷就很難愈合,所以蛋白質對人體來說太重要了。從哪些食物里可以得到蛋白質呢?要得到蛋白質就要吃肉類、蛋類、魚類、豆類、奶類。它們都能夠提供我們量多質優的蛋白質。我們平時吃的面食、米飯就是谷類里面也有蛋白質,但是質量比較差。為什么同是蛋白質質量卻有差別呢?那是因為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它有許多基本單位,這個基本單位就是氨基酸。組成我們人體蛋白質氨基酸的有二十種,這個二十種中有十二種對我們成年人來說自己能合成,另外八種是沒有辦法合成的,只有從食物中攝取。這些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我們稱為必需氨基酸;合成的氨基酸被稱作非必需氨基酸。如果一種蛋白質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種類比較多,而且量又比較充足,那么這種蛋白質就是優質的。反之,蛋白質的質量就比較差。從某種角度講,動物性的食物蛋白質質量比較高,植物性的食物蛋白質質量比較差。那是不是就不要吃植物性的食物了呢?不是的。雖然植物性的食物蛋白質雖然就某一種來說質量比較差,但是它們有個特點它們有的是甲的一種蛋白比較多,其他的比較少,而乙的正好是甲多的它少,而甲少的它多,這樣兩種食物就可以混合在一起吃,起一個互補的作用,并且提高食物的營養。北方有一種面叫雜合面, 20%是黃豆,40%是玉米,40%是小米,它們每一種營養價值都不高,但把它打碎了做成雜合面,取長補短,那營養價值就提高了,對我們的健康就非常有益。南方的八寶粥,顏色漂亮,味道好。它的營養比它里面的八種成分分開來吃要高很多。這就是蛋白質的互補作用。這是我們平時在膳食中應該合理應用的。 第二類營養素應該就是脂類了。它是我們人體供給能量的最重要的營養素。而且它產生的能量特別多。一般來說糖類、脂類、蛋白質在體內氧化都是能夠產生能量,供給我們生命活動的需要,這三大營養素我們把它們叫做產能營養素。大家都是產能,但是脂肪分解產生的能量比糖比蛋白質就多,1克的脂肪產生的能量比1克的糖、1克的蛋白質產生的能量要多1倍還要多,所以相對來說,油膩的東西吃了以后,人更有精神。當然脂類除了供給能量以外,還是構成我們組織的材料,和蛋白質一起構成人體細胞膜的膜結構,而且它也是我們神經組織、腦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脂類里的脂肪是人體儲存能量的一種形式,人們吃多了就把糖、蛋白質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放在皮下、大腦膜、腎周圍。脂肪可以保護我們的器官,當一個人在運動的時候,器官由脂肪填充著,相當于我們把玻璃儀器、精密儀器由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周圍放點泡沫一樣,脂肪在人體內也起到泡沫的作用,保護內臟不受損害。比如,有些人胃下垂,那就是因為太瘦了,沒有脂肪。脂肪還能幫助我們對脂溶性物質的吸收。大家都知道番茄里有番茄紅素對健康非常有益,但是你要得到番茄紅素的話,番茄是不能生吃,要放油炒。這是因為番茄紅素要溶解在油脂里,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另外,脂類還提供給人體必須脂肪酸。必須脂肪酸是不能合成的,所以只能靠食物來補充。 脂類里還有一種就是膽固醇。它的作用,我們應該一分為二來說。肯定的是,它是構成人體細胞膜、神經組織、腦組織的成分,它還合成膽汁酸,還有性激素。當然,如果血液中膽固醇過高的話,那它就會在人體動脈壁上沉積下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這對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們平時在吃東西的時候要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限制能源營養素的攝入。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產能營養素:糖、脂肪、蛋白質攝入體內后,也能轉變為膽固醇的。我們血液中的膽固醇只有三分之一來自于食物,三分之二是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限制產能營養素的攝入。另外還有一點,癌癥患者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低于正常,可見要防癌抗癌,膽固醇也是我們的同盟軍,所以什么東西我們都要一分為二。關于脂類,我們從什么地方得到它呢?主要是從動物性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奶類,再有就是食用油。 第三類營養素就是糖類。糖的種類比較多:單糖、雙糖、多糖。它們實際上是碳水化合物。單糖有葡萄糖、果糖;雙糖用麥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常見的是淀粉。這些糖類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最主要的、最經濟的、最安全的能量的來源。第一個最:谷類是我們的主食,我們的能量有60%是來自于谷類、糖類。第二個最:比起肉類、油,谷類的大米和面粉要便宜的多了。第三個最:脂類、蛋白質雖然氧化以后也能產生能量,但是蛋白質能量產生以后,最后還有一部分東西我們沒辦法分解,因此增加了人體內的有害物質的量,對人體的健康是極為不利的。脂類也是如此,脂類在氧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酸類的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對我們的健康是不利的。而糖,如果能夠徹底分解氧化的話,就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會隨著我們的呼吸排出,水經過腎臟隨尿排出,在身體里就一點東西也沒留下,所以說糖類是最安全的。糖除了能量來源以外還有別的作用,它同時也是構成肌體的材料。它還能節省蛋白質,因為它能分解產生能量,免得蛋白質分解作為能量消耗了。還有它能防止西酮體中毒,脂肪分解產生的酸性物質,我們就稱為酮體,這個酮體積累的話就會引起酸中毒,這個酸中毒是百病之源。糖類的作用就是這些,糖類的主要來源是谷類、薯類、水果。糖類中的單糖、多糖比較容易分解吸收,而淀粉是由許多葡萄糖串連起來的,分解它們就要困難點、慢一點。所以主張大家吃糖類的話最好是吃淀粉,少吃單糖雙糖,因為單糖雙糖很快就分解了,使得血液中的糖含量增加,就會加重胰島的負擔,導致糖尿病的發生,也容易轉化成脂肪,人就會變胖。淀粉會慢慢的消化,慢慢的吸收。所以一般我們主張吃淀粉類的多糖。 第四大營養要素就是礦物質和無機鹽,它們是構成組織的材料。鈣、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成分;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份。無機鹽有調節生命活動的功能。無機鹽和礦物質的種類比較多,作用也各不相同。有些量比較多,叫常量元素,它有7種;含量比較低的叫微量元素。現在我們知道的被肯定的微量元素有14種。無論是常量元素還是微量元素都有各自的作用,每一種都不能少。 。
熱心網友
大豆,牛奶,蛋白
熱心網友
豆制品比較好,如果豆腐和魚一起吃還能讓鈣質很好的吸收,起到補鈣的作用。
熱心網友
魚肉豆蛋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