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簡介(中國外國都行)幫幫忙吧!!!!!!!!!!!!!!!!謝謝了!!!!!!!!!!
熱心網友
陳景潤(1933~1966),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 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 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
熱心網友
蘇步青 (1902-2003)著名數學家。1902年生于浙江。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國際公認的幾何學權威,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創始人。早在20年代,他的仿設不變的四次(三階)的代數錐面,被命名為蘇錐面。他的仿設微分幾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國際數學界仍享有很高的評價。在射影曲面論研究中,對周期為4的拉普拉斯(Laplace)序列作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這種序列被稱為蘇鏈。他在射影曲線論、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許多貢獻。70年代初期,他把數學曲線論中的仿射不變量方法,引入計算機幾何學科,在全國造船工業中的船體放樣、航空工業中的渦輪葉片空間造型,以及它們的外形設計等方面獲得成功的應用。蘇步青教授對我國數學學科的建設建立了功勛。楊樂1956年起就讀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62年畢業后,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66年畢業即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其間,1977年任副研究員,1979年任研究員,1982年任數學研究所副所長,1987年起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先后當選為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常委,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理事長;先后擔任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基金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數學學報》主編,《Results in Mathematics》、《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等職。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歐拉(1707~1783), 瑞士數學家,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歐拉從小著迷數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他13歲便成為著名的巴塞爾大學的學生,16歲獲碩士學位,23歲就晉升為教授。1727年,他應邀去俄國圣彼得堡科學院工作。過度的勞累,致使他雙目失明。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歐拉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氫說,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場大火,把他的大量藏書和手稿化為灰燼。他就憑著驚人的記憶,口授發表了論文400多篇、論著多部。歐拉這們18世紀數學巨星,在微積分、微分方程、幾何、數論、變分學等 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確定了他作為變分法的奠基人、復變函數先驅者的地位。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發表的科普讀物,在長達90年內不斷重印。歐拉是古往今來最多產的數學家,據說他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夠當時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機同時忙上幾年。 歐拉作為歷史上對數學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頓、高斯),被譽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 陳景潤(1933~1996),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希臘著名學者梅內克繆斯(公元前4世紀)企圖解決當時的著名難題“倍立方問題”(即用直尺和圓規把立方體體積擴大一倍)。他把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A的平分線AO作為軸。旋轉三角形ABC一周,得到曲面ABECE',如圖1。用垂直于AC的平面去截此曲面,可得到曲線EDE',梅內克繆斯稱之為“直角圓錐曲線”。他想以此在理論上解決“倍立方問題。”未獲成功。而后,便撤開“倍立方問題”,把圓錐曲線做為專有概念進行研究:若以直角三角形ABC中的長直角邊AC為軸旋轉三角形ABC一周,得到曲面CB'EBE',如圖2。用垂直于BC的平面去截此曲面,其切口為一曲線,稱之為“銳角圓錐曲線”;若以直角三角形ABC中的短直角邊AB為軸旋轉三角形ABC一周,可得到曲面BC'ECE'。如圖3。用垂直于BV的平面去截此曲面,其切口曲線EDE'稱為“鈍角圓錐曲線”。當時,希臘人對平面曲線還缺乏認識,上述三種曲線須以“圓錐曲面為媒介得到,因此,被稱為圓錐曲線的“雛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