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什么樣的故事?
熱心網友
拈花微笑原為佛家禪語,比喻對禪理的徹悟。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釋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長者。釋迦牟尼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微笑。于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迦葉,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熱心網友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上,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一人心領神會而微笑。于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了迦葉。你可能知道: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以及中乘,當然都是佛說的法?!斗ㄈA經》里面說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來比喻三乘佛法度眾的多少不同。大白牛車如同大乘佛法,可以度很多人。大乘的佛法分為兩個系統:一個系統稱為通教,另一個系統稱為別教。上面所說的“拈花微笑”的故事就是大乘別教的故事,其實也是大乘別教里一則著名的“公案”。如果已經開悟的人,就能知道大迦葉為何微笑?領會了什么?通教是說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的法、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故稱通教。別教講的是真如與佛性,明心見性后再修一切種智、道種智,住于無生法忍當中,這樣地地往上修證。而不同與通教,所以稱為別教?!敖掏鈩e傳者,即是禪宗之不依經教之理開示學人,別于經教之外,不依言說而使機鋒,令學人觸證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門正旨,漸能通達經教宗旨,乃至通達悟后漸修漸至佛地之修道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