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老子與孔子是中國人文思想發展中的兩位巨擘。此二人把先前零星的人文思想上升為理論。老子把人還給自然,孔子把人還給社會,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根基。 其一: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提倡在人與神的關系上,先人而后神。在世界文化的軸心時代,中國文化的奠基者們在自已的思想體系中幾乎都給神安置了一席之地。老子以道作為最高存在支配一切,他從本體論上拋棄了神,可是在信仰的范圍內仍然保留著神。孔子從信仰的角度,提出了“祭神如神在”的觀點。思想家們通過如此這般的對神道觀念的改造和修正,確立了一系列的人文主義思想。諸如: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后神,敬鬼神而遠之,神道設教等等。這樣,人成為了神的目的,神則淪為人的工具。從實用主義出發,人確立了徹底優于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利用自然,為人造福。既然人能以實用主義態度對待神,自然也會以同樣態度對待神。思想家們把人作為自然的生存物,認為人的活動要受自然制約,如想求得與自然相諧,“法天”、“法地”、“法四時”是最基本的手段。而人既然可以利用效法自然,把握自然規律,與自然相諧,其進一步的發展就順理成章是利用自然規律,使自然成為人的福地。如此,人生成于自然,最后,則成為了自然的主人。人確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優先地位。 其三: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強調人性,并以人性為基礎推演社會的人際原則。既然神與自然都成為了工具手段,那么人就自自然然成為了天地間的主宰。那么人的自信是一件非常可以理解的事了。這樣,人基于對自身的自信,以自身的根性為基點去推演社會生活中的基本原則就不難理解了。果然,傳統思想深入探討了人性問題。雖然對人性的善惡各有不同看法,但最終仍舊歸結于對人本身的自信。孔孟認為要性本善,人追求道德的完善是一種天性,仁義禮智是人的性善的邏輯展開,人在向善的過程中通過同自身的欲望作斗爭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的價值。荀子雖以為人性本惡,但他又以為人可以通過去惡從善。這樣,他和孟子就沒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比較例外的是法朱,法朱以為人天性喜歡追求名利,但他們又認為對名利的追求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正是通過追求名利,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自身的價值。老莊則以為人的價值與回歸自然的程度成正比。這實際上是提倡消滅欲望,不過,消滅欲望其實依舊是一種道德化的自我完善過程。如此,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基于對人自身的信念,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定位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徹底將人改造為了道德化的人。而所謂有價值的生活,就是有道德的生活。如此,社會關系成為了以完善道德為目的的人際關系。這樣,人文思想的路向變得狹窄了------人文思想簡化為了倫理道德思想。 其四:人在自我追求中主要是求圣化而不是神化。 當人成為道德化的追求,人的社會生活是一種道德化的生活,人的社會關系是一種以道德為依據和目的的倫理人際關系時,人的最大價值便是成為道德楷模。這樣,人在自我追求中尋求圣化成為了邏輯必然。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幾乎每一個思想家都有自己的圣人譜系。這些圣人悲天、憫人、以救世為已任,集一切社會美德于一身,更重要的是,這些圣人能洞徹天機,把握神意,了解自然,是天地與人之間的最強有力的樞機。正是他們,把自然與神作為人之手段落實到了操作層面,使人在社會生活中盡情的發揮人之主觀能動性,于道德化的前行路徑中享受塵世的幸福。 其五:把自然、社會和人自身作為認識與實踐對象,使天地人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和諧一體。 既然人要把自然、社會作為工具為我所用,既然人要以自身根性為基點展開社會生活,那么,自然、社會與人就邏輯地成為了人的認識與實踐對象。而在這樣的認識與實踐過程中,人的基本追求是享受人之為人的塵世幸福生活,人的最高追求是成仁成圣。正是以前者為底線,后者為價值旨歸,人將社會、自然融入自身,使自身自然化社會化,也使自然與神人化。如此雙向互化,天地人便一體化了。而天地人的一體化,使人必然的陷落一個龐大的羅網之中,在這個網絡之中,不可能有自外于他人的人的存在。于是,所謂道德完善就不是個人的私事。因為在一個以人的道德化為目的的社會里,社會的全面道德化才是社會生活與社會關系的唯一歸宿。所以,個人的道德完善只是社會完善的基礎與起點。順理成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成為了中國人的道德追求路徑-----這是一條必然之路,在這一條路徑中,存在著一個無法解除的悖謬。一方面,在這一路徑的行進中,個人的價值與作用至高無上,神與自然被拋到九霄云外,其他社會關系與因素也處于被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在向高一級路徑邁進的過程中,由于其不是對自己負責,而是對社會與他人負責,作為個體人的根性便逐漸消失。也就是說,人越是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越發使自己融入社會而遺忘自身作為個體的存在。最后,人越來越自然 化、社會化,直到徹底失去自我。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思想是徹頭徹尾的人文思想。他將自然與神作為人的手段,人成為人的生活目的,塵世生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肯定。同樣,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徹底,才使人的終極價值追求只可能是成圣成賢,只可能是人的生活與社會的全面道德化。不過,社會生活與人生目標的全面道德化往往使人從理論到實踐淪為非人,這恐怕是這些思想的原創者們始料未及的。如果有思想家能修偏糾頗,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倫理道德主題之外,另行原創關于政治、平等、自由的人權思想,也許可以又有一番景觀。遺憾的是,這只是我們的一種良好愿望。我們只能看到的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所謂人文思想與專制主義合流,使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變成了徹底的非人化自我之行動。。
熱心網友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