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件好事,說明新飛機多了。

熱心網友

是啊,早就該退了。

熱心網友

打過CS就知道煙霧彈,如果有一種武器可以使戰場所有的雷達失靈,那么中國人人多飛機多就能發揮最大優勢,,,到時候天下就是我們的。所以要重視電子戰,中國應該大投資于高科技的研究,,別讓那呢多大學生出來干高中生就能干的事情

熱心網友

要我說該留幾架,改成無人機,收臺灣的時候當誘餌,探出他們的真實雷達,總比讓我們的飛行員冒險好,就是不知道費效比怎么樣。

熱心網友

殲-6已經退役了,殲-7,殲-8也應該退役了

熱心網友

J6早該退了J7也該退了要這么多的老式飛機干嘛?

熱心網友

早應該就退役了,從我們使用的殲6的情況來看,以這中使用和開發出來的飛機是無法打贏未來戰爭的,只有挨打份,激進的說,像我們這么大的國家,殲7,殲8都應該退役了.

熱心網友

早應該就退役了,從我們使用的殲6的情況來看,以這中使用和開發出來的飛機是無法打贏未來戰爭的,只有挨打份,激進的說,像我們這么大的國家,殲7,殲8都應該退役了

熱心網友

of cours

熱心網友

該換了,別再因舍不得錢而再用386電腦上網了。何況殲6還沒有多少電子設備。

熱心網友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絕大多數已退役,只有極少數留做教練機和訓練機用.

熱心網友

殲10裝備得差不多了吧.

熱心網友

《國際展望》登載《再見老六》全文——再見老六 ——深度追蹤中國空軍最后一種有實戰戰績的功勛戰機的服役史 孛?鬪ワ加 空軍中校 戴旭 殲-6已經“蓋棺”,但尚未“論定”。對它的功過評述不是筆者能夠擔負的使命,充其量只能代表個人觀點,淺議一二。  英國戰略家富勒說:“除非歷史能教給我們如何去展望未來,否則軍事史只能是一部人類的血腥浪漫史。”那么,一部富有騎士色彩的殲-6征戰史,在中國空軍踏上新世紀征途的時候,將“教給我們如何去展望未來”呢? ★ 無心插柳的功勛名機 到2005年,中國空軍已成立56年,其中與殲-6有關的時間占了80%。殲-6的誕生是中國空軍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其意義遠比后來擊落幾十架敵機重要得多。應該說,依靠蘇聯的軍事支持,中國空軍在朝鮮戰爭時的裝備性能與美軍基本持平。但朝鮮戰爭結束后不久,美、蘇都研制出了超音速戰斗機。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全面對峙,國際形勢動蕩的年代里,必須在空軍主戰兵器上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否則就可能在政治性的軍事較量中付出重大代價。 ? 殲-6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在西方全面技術封鎖和禁運下,在整個國家實力和航空工業基礎全面落后于世界的形勢下,新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利用蘇聯的技術援助,采取“克隆”仿制的捷徑,迅速趕上世界空軍的發展步伐。殲-6的問世,使中國主戰飛機的性能與美、蘇等國的差距縮短為8年左右,而與其他歐洲國家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但在殲-6這塊里程碑后,中國空軍再沒有走出多遠。殲-6長期居于主力位置,就是中國空軍發展建設停滯和失誤的見證。以至于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空軍一直在整體上停留在戰術層次——確切地說是“防空”軍的形態。正是中國空軍頂層設計和發展實踐的失誤,無意中“天降大任于斯人”,將殲-6鍛造成一代功勛名機。 ~ ★ 難以評價的殲-6  殲-6的戰績與國土防空勝利直接聯系在一起,國土防空的勝利,不是由殲-6和空軍獨自取得的。但作為那個年代中國空軍的主力,殲-6的戰績顯然象征著新中國已經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長城。國土防空勝利的最大歷史意義是:它向世界宣告,在中國軍隊有了在陸地和海洋上大規模驅逐敵人的力量之后,現在也可以獨立捍衛自己的領空。100多年來中國顧此失彼,陸海空疆域屢遭入侵的歷史就此完結。 在殲-6的身上,展現出了中國空軍部隊優良的軍政素質,特別是飛行員的勇敢犧牲精神。這是朝鮮戰爭的血火錘煉出來的中國空軍的“軍魂”的延續。從抗美援朝到國土防空,事實一再證明,勇敢——當然是科學許可的范圍內——是可以彌補、抵消技術差距的。不然便無以解釋亞音速殲-5擊落F-4超音速戰斗機和殲-6在負速度差和極限高度上連續告捷的戰例。` 透過殲-6在國土防空中的突出表現,也可看出中國空軍在那個年代的總體軍事水準。 中國空軍在20世紀60-70年代的防空作戰,是國家在總體上處于和平狀態下的特種作戰。這種戰爭樣式的主要特點是政治性強。即使是一場極小規模的作戰,也常常牽動國家防空體系的全局和國際斗爭的大局。而且這種作戰范圍廣,形式復雜,空軍必須堅決執行國家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和保衛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嚴格遵守不示弱、不主動惹事、不出國境、不入公海的作戰政策。可以說,美、蔣空軍對新中國空軍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嚴格而全面的政治“考試”。而新中國空軍在艱苦卓絕的“應試”中,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 但是,放在世界空戰史的大參照系下,從軍事的角度考察,這一時期中國空軍的成就是比較有限的。中國空軍不過是進行了一些零星的戰斗,而沒有直接參與任何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就軍事影響和戰術價值而言,中國的殲-6無法像此前曾經培育了眾多王牌的蘇制米格-15一樣,昂首走入世界空戰史。 o臔?8?`? 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地看待殲-6取得的那些已超出軍事意義的勝利,我們會看到朝鮮空戰和國土防空中中國空軍的“僥幸”成分:美國從來沒有與中國爆發公開的直接的戰爭。這一“政治掩護”是中國空軍得以和美國空軍進行空中格斗型對抗的前提。英國空戰史專家錢特說:“華盛頓對作戰行動實施非常具體的控制,幾乎無法使盟軍取得任何勝利,特別是嚴重地影響了盟國空中力量的發揮。”中國空軍這一時期個別、零星的空戰勝利,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整個空戰態勢的不對稱:中國方面是集全國空軍之力、以多兵種、大機群嚴陣以待;而美軍方面則完全沒有有組織的空中作戰行動。要么是非作戰性質的偵察,要么是因為迷途誤入的單雙機短時入侵。面對中國空軍有計劃、有組織并有著強大地面引導、保障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美軍分散、孤立,失敗是必然的。不能把這些“局部”的格斗勝利等同于中國空軍對美國空軍“整體”的勝利。 毫無疑問,殲-6和中國空軍國土防空作戰中的重大歷史功勛是應當銘記的,它鍛造了一個民族英雄主義的新傳奇。但殲-6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事實上充當新中國頭頂上的“鋼盔”,則是中國空軍甚至中國軍隊巨大的歷史悲劇。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時期,由于內憂外患,不僅造成中國政治和經濟上的新一輪的閉關鎖國,也使軍事上自朝鮮戰爭后剛剛開始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中斷。中國空軍在把美、蔣空中騷擾阻斷的同時,也把世界空軍先進的作戰思想、作戰手段和技術發展,“防”在了中國的空域之外。 嚴格地說,中國空軍在朝鮮戰爭中只是實習和體驗了一下現代戰爭,而不能算是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中國空軍只在戰爭后期進行了部分空中格斗,遂行了兩次小規模空中轟炸,對五次戰役的直接軍事貢獻幾乎為零。知道戰爭結束,志愿軍的步坦協同已經進行得相當熟練,但在二戰中就廣泛應用于個強國軍隊中的空地協同進攻,則一次也沒有。可以說,朝鮮戰爭時的中國空軍,甚至還沒有達到一戰后期的戰術水平。 朝鮮戰爭來得如此突然,壓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中國不得不以應急的態勢參加戰爭,國土防空作戰的接踵而至,又客觀上促使這一思維慣性以更大的動力牽引著中國空軍,沿著錯誤的建設方向“加力”前進。中國軍隊有著悠久的地面作戰的歷史傳統,但對于完全舶來品的空軍卻相當陌生。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以地面戰略的習慣性思維指導空軍建設和作戰。加之深受蘇聯軍事思想的影響——蘇聯是反對和批判杜黑的學說的,那個年代的中國沒有誰去研究杜黑和制空權,思考合理的空軍兵種、機種構成,提出獨立的空軍理論。 即便是從知己知彼的戰略常識出發,中國也該密切關注近在咫尺的美國軍隊作戰思想和作戰手段的巨變。但埋頭于文革內亂,被政治狂潮淹沒的中國空軍幾乎沒有意識到那些“啟示”中的任何一點。就空戰建設的頂層設計而言,中國空軍仍然是沿著朝鮮戰爭中空中格斗的思維,繼續關注殲擊機;而美國和蘇聯卻從越南戰爭中看到戰略轟炸機和巡航導彈的價值——這是建設戰略空軍的物質基礎。事實上,朝鮮戰爭后,中美空軍都進行了急劇的擴張,但彼此的重點卻完全不同。到1957年,美國戰略空軍部隊由100架飛機增至3000架,而中國空軍始終只重視殲擊機。1954年中國空軍擁有28個航空兵師(殲擊機師18個);到1971年發展到50個航空兵師,殲擊機師達到35個。美蘇(俄)至今已發展了三代戰略轟炸機,但中國在1964年仿制成功轟-6后,40多年中再未有任何發展。進攻性戰機停滯的背后是進攻意識的缺失,也是對空軍本質認知能力的低下。 此時的中國空軍就像一架發動機突然停車的飛機,落在后面,知道幾十年后才“重新開車”成功。 對“防”字的過分強調,導致中國空軍在一些戰術的運用上也格外的“拘束”和保守。國民黨空軍的偵察機和戰斗機幾十年的時間里一再騷擾大陸,但大陸的戰機卻一次也沒有去“騷擾”過臺灣。杜黑極力反對空戰,主張奪取制空權要靠空中進攻,力爭把地方的飛機消滅在機場上和工廠里。他的形象比喻是,與消滅空中的飛鳥相比,搗毀鳥巢和鳥蛋的辦法更有效。但中國空軍卻反其道而行之。筆者至今仍不明白:與其苦思冥想攔截國民黨的各式偵察機,為什么不派戰機一舉將其摧毀在臺灣的機場上?新中國空軍是有這樣的裝備和實力的,只是沒有進攻作戰的理論和作戰意識而已。 中美雙方對空軍作用的認識和理解,從越南戰爭期間兩國投入的空軍裝備和使用的方式也能清晰地看出來:中國主要投入的是殲-6(前期和后期有部分殲-5和殲-7),進行的是防空格斗型的空戰。而美國一改朝鮮戰爭以傳統陸戰為主的戰法,集中空軍、海軍、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航空部隊,使用各型飛機遂行戰役或戰斗。戰爭后期,美國幾乎將空襲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以炸迫和”。 從宏觀的、總體的戰略角度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空軍在同時代對空軍作用的認識和整體使用,我們作何感想?讓我們于那些戲劇性的場面和富于傳奇色彩的故事之外,作一回全景式的觀察和思考,我們會發現什么呢? 毛澤東說:如果美國在越南被打敗,那就意味著它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敗。然而,一向料事如神的毛澤東這回沒有說對。美國在越南失敗之后,軍事上就再也沒有失敗過。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美國從越南的撤軍是“鐵幕政策”的失敗;從軍事的角度看,越南戰爭只是美國空軍新型武器和新戰略戰術的試驗場。相比于某型飛機性能的提高,美國的這種“實驗”對人類戰爭史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很顯然,美國沒有把與中國進行的那些零星的小空戰當回事,更沒有把中國的主力戰機殲-6當成主要對手。但中國仍然對那些單機機炮格斗式的勝利,涂以政治的色彩,大力宣揚。接替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員的吳法憲更帶頭喊出“殲-6萬歲”,“殲-6打遍天下”的口號。這種刻舟求劍式的思維像繭殼一樣把中國空軍封閉起來。一個大國的空軍司令,不是出于對國家責任感去關心本軍中的戰略發展,卻像一個無知幼兒為一種過時戰機喊出這樣天真的口號,綜觀世界空軍史,無出其右者。“文革”對中國空軍的發展的摧殘和貽誤無以復加,其相當大的部分,是通過吳法憲當司令期間得以具體“實施”的。重政治、輕軍事,忽視理論的風氣彌漫并長期毒害空軍。只不過那個年代的中國沒有遭遇大戰,所以,吳法憲等人對空軍的毒害和貽誤才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中國空軍與世界空軍的差距是在殲-6服役的時候縮短的,但也是從殲-6擔當中國空軍主力戰斗機的時候拉開的。殲-6的原型米格-19,在蘇聯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但中國卻在殲-6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這是重大的戰略失策。當美國空軍根據越南戰爭的經驗教訓,大力研制新類別的軍用飛機時,中國空軍殲-6家族近親繁殖般的改型也在忙碌地進行著。直到1986年,殲-6才完全停止生產。20多年中,殲-6的生產數量超過4000架。由殲-6還衍生出了強-5和殲-12。強-5是中國空軍目前唯一的強擊機,已服役40年且尚未被取代。在特殊年代,強-5一度被作為氫彈載機,和轟-6一起成為中國空基核平臺,而殲-12的研制則以失敗告終。 琮??H|您? 從殲-6的眾多改型和殲-12的夭折,能看出中國空軍的另一個失誤:忽視電子技術的運用。 越南戰爭中革命性的精確制導武器出現,在它的背后,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戰爭指揮自動化系統即C4I的出現。C4I的核心是各種偵察衛星和大型計算機系統。在這個系統的支持下,預警機擔負空中指揮,空中進攻集群化。每次行動,必有預警機協調行動,空中掩護群、電子對抗群、空中保障群、突防壓制群、攻擊轟炸群同時升空,各司其職。所有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事實:戰術合同化、指揮自動化、武器精確化的現代空軍形成了。它已經有了獨立遂行空中戰役甚至空中戰爭的基本能力。空中作戰從此成為體系對體系的對抗,平臺對平臺的對抗成為歷史。 20世紀80年代初,是新中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中國空軍也朦朦朧朧地看到:無論是主戰裝備,還是作戰理論,自己都已落在世界后面。但此時,中國空軍中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單純用于格斗的殲擊機被世界各國空軍視為華而不實的奢侈品。由于現在殲擊轟炸機的有些能力已超過原來戰略轟炸機,能在無殲擊機掩護的情況下獨自作戰,又具有和殲擊機相近的機動性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各國基本上不再研制專門的殲擊機。 早在1921年,杜黑就指出:“一個國家只擁有準備用于空戰的空軍不僅危害國防,并且被剝奪了對地方目標發動進攻的一切可能性,將陷入嚴重的空中劣勢。”但60年后,中國空軍也沒有誰在意他的這句忠告。 1974年西沙之戰中,面對一個傀儡政權的一艘不強大的驅逐艦,中國海軍進行了一次并不值得夸耀的“以劣勝優”的傳統式的海戰。戰前,空軍獨立第5團曾派出殲偵-6對西沙群島進行了航空偵察。但不知為何,戰爭真正開始時,卻不見了空軍的蹤影。是戰爭規模太小,殺雞勿用牛刀?但這場戰爭是毛澤東親自決策的,并不是一場戰術行動;是經驗問題?空軍是有著一江山三軍聯合作戰的光榮往事的。如果說這是海軍的任務,那么曾有著輝煌空戰記錄裝備有轟-6、強-5和水轟-5的海軍航空兵為何不擔當主力,為何不提供空中支援?為什么非要來個匪夷所思的“以劣勝優”?堂堂大國,何以津津樂道對一個蕞爾小邦的“以劣勝優”,這一直以來是筆者的一個“學術”疑問。技術問題?戰術問題?作戰指導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心理問題?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沒有航空母艦的事實,影響了海軍航空兵對自己對空對海基本使命的潛在認識?錯過這次機會,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戰史上,在其最本質的地方——空對艦(地)攻擊的記錄里,只能繼續尷尬地保持“清白”了。發生在政治狂熱年代里的這次小海戰,不能不讓人憂慮:中國軍隊的作戰藝術,是不是在新一輪“軍事閉關鎖國”中退化了。如果“深究”下去,我們也許能從中看到:中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近海制空權的爭奪或可倚賴,但對在保持制空權的情況下掌握制海權的能力,卻不免令人擔憂。  在擁有強大空中力量的情況下,中國海軍打了一場原始的平面海戰;同樣是在擁有強大空中力量的情況下,5年后中國陸軍又進行了一次原始的平面陸戰。1979年的邊境戰爭規模僅次于朝鮮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大規模的戰爭。但無論小戰大戰,思路如出一轍。把這兩場戰爭結合起來觀察,20世紀70年代中國軍隊戰爭觀念的陳舊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12年后發生的海灣戰爭,美國調往戰場的地面部隊和固定翼作戰飛機,與中國空軍在1979年動用的地面部隊和飛機數量差不多。但是,動用同樣規模的軍事力量,中國是怎么打的?美國是怎么打的?戰爭的結果全世界都看到了。有人評價馬島戰爭時期阿根廷軍隊打的是昨天的戰爭(其實阿軍主要是電子裝備不如英軍,作戰方式還是很先進的),那我們打的是哪一天的戰爭?問號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這也是我們應該記住的又一個年頭:1981年。此時中國空軍剛剛參加完一場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空中威懾,正在回味幾乎一無所獲的“心得體會”。中國空軍比以色列空軍不幸的是沒有那么多參戰機會。雖然新中國也經歷了一系列邊境自衛反擊戰,可惜中國空軍也一直無緣“上場”,它甚至連“替補隊員”都不是。筆者多么希望,21世紀的某個未來時刻,歷史能賦予中國空軍一個歷練的機會,彌補20世紀的遺憾。 同樣是一窮二白,同樣是外部環境惡劣,為什么以色列空軍發展成了一支世界先進空軍,而中國空軍卻沒有?原因在哪里?如果我們不能找到這個“原因”,我們就不能說掌握了未來中國空軍發展的鑰匙。中國空軍強調自己的特殊性,但以色列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怎樣理解各自國家、空軍的特殊性和世界空軍建設普遍性的關系? 以色列空軍是空中力量天然的形象和注腳。從某種意義上說,看懂了以色列空軍,就看懂了空軍和國家的關系,就看懂了未來空中力量時代的全部含義。 筆者以如此冗長的篇幅敘述以色列空軍是想說:中國軍隊一貫強調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句話的正確性不應該只體現在戰場上。一個高明的軍事發展戰略,勝過十個以劣勝優的戰役或戰斗。和平是戰爭的相對靜止。在和平時期的發展戰略,也是比戰場上更能展現“人的決定作用”的地方。 ★ 中國空軍的“謎團” 殲-6時期中國空軍發展的長期停滯,直接決定和影響了今天中國空軍從裝備、編制到理論全面落后的現狀。 而這一“現狀”甚至引起世界第一空軍強國的“困惑”與好奇。前不久,美國軍事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空軍之謎》。文章說:“中國被普遍認做是下一個超級大國。在過去10年間,中國經歷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并著手進行大范圍的國防建設。然而,中國的空軍仍然非常弱,其作戰能力大大低于美國空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武器庫主要由從俄羅斯進口的側重于防御的戰斗機組成,轟炸機的缺乏以及繼續依賴進口飛機,讓美國的國防計劃制訂者感到困惑。中國顯然滿足于依靠導彈來投射力量,這與美國有關空中優勢重要性的思想形成鮮明對比。 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后,中國的國防分析人士開始關注美國有關獨自依賴空軍與使用空軍、避免友軍及外國平民傷亡之間的辯論。在最近的出版物中,中國軍事院校的將軍們詳細討論了與空軍有關的話題——其中包括美國戰略空中優勢的組成情況以及如何減少或抑制其優勢。中國的觀察家還注意到,科索沃戰爭與阿富汗戰爭使美國人堅信在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空軍的效力與日俱增。 遞??RN? 中國一直限制國內的飛機生產,而寧愿投資研發彈道導彈、高射炮以及監視與偵察設備……在后冷戰世界,空軍被證明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而中國對這一軍種相對的忽略成為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 中國空軍學說與美國空軍學說的分歧成為另外一個謎團。美國學說強調取得和保持空中優勢,而中國學說強調先發制人和使用計謀……特別令人疑惑的是,中國軍方只有在與裝備更好的敵人爭奪制空權時才會考慮到空軍。美國在面對國內外裝備不如自己或者與自己相當的敵人時,至少會考慮部署轟炸機,并且很可能決定使用轟炸機。而中國的學說似乎把這反映派出在外。中國對空軍的討論限制在通過使用高射炮、導彈以及通過形形色色的信息站來壓制敵方空軍的進攻。 礮o闤?? 文章最后說:“我們應該把中國在飛機制造和飛行領域中的謹慎歸結于什么原因呢?為什么在空軍主導的時代,中國特許發展從地面發射的導彈而不是飛機和飛行員呢?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文明因素——文化的、政治的和歷史的影響逐一進行考查,這些文明因素的作用仍然鮮為人知。如果把文化與政權的特色考慮在內的話,中國對空軍態度的內在邏輯就變得清楚了。” 當美國人對“中國對空軍態度的內在邏輯變得清楚”的時候,筆者仍然處在困惑中。到底“為什么在空軍主導的時代,而中國對這一軍種相對的忽略”?筆者以為是中國農耕民族的特性、重守輕攻的軍事歷史傳統和現時代長期的陸地防御性戰略,共同制造了美國人所謂的“謎團”。 中國空軍自朝鮮戰爭以來,在整體——首先是作戰思想,其次是編制體制、武器裝備上——一直落后世界空軍先進水平40年左右。空軍的實力弱小,獨立遂行現在戰爭的能力低下,反過來更加依靠陸軍。惡性循環的結果是:當世界軍事史上空中力量時代到來時,中國陸軍束手無策,而中國空軍則明顯感到力不從心。這就是今天中國軍隊整體現狀和困境,或者說是有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發起的原因和現實背景。在中國軍隊跨越式發展口號的背后,是世界先進國家軍隊的跨越式領先。差距不是同一軍事時代的一步兩步,而是一代兩代的“代差”! ★ 21世紀中國新型空軍 ? 發生于20世紀末的中國改革開放,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華民族的農耕特性。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海外利益迅速擴展的現實和捍衛能力的脆弱,已經對原有陸地防御的軍事戰略提出挑戰。21世紀初,中國海洋警報頻傳,傳統海洋強國日本和海空強國美國的咄咄逼人,臺獨的囂張挑釁,又從另一個方面刻不容緩地迫使中國反思并更新傳統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退讓不能換來和平,清朝亡國之殷鑒不遠;固守無為,只能束手待斃。出路唯有變革圖強。 是重新認識并恢復空軍(海軍)本性的時候了。一支完善的軍隊,也不能只擁有防御的力量,還要有強大的攻擊能力。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以78天空襲和零傷亡的結果結束了科索沃戰爭。這一年,在紀念中國空軍成立50周年的大會上,江澤民寫下“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而奮斗”;以此為契機,中國空軍開始了“加力”起飛,“切半徑”追趕世界空軍先進水平的大動作。 圻?(薈? 2003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推進有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跨越式發展的口號。以此為象征,中國空軍的世紀大轉型開始進入沖刺階段。 在蘇-27/30等進口現代化戰機大批服役的同時,殲-10也已進展到近列裝的程度;下一代更先進的戰斗機正在研制中;大型預警機在加緊試飛;中國式C4ISR系統建設進展迅速。與這些 新裝備同時進入中空軍的,是嶄新的空中戰爭觀念。 ?w紏??造? 2004年,中國空軍提出建設空天一體、信息火力一體,在各種作戰樣式中全面參與,能在全空疆作戰并可實施遠程反應的“戰略空軍”的口號。在這個新世紀“宣言”中,中國空軍甚至小心翼翼地提出,在某種情況下,準備實施單獨作戰。這不是什么新觀點,但對于中國空軍,這是破天荒的。 導?E?lt;x? 2005年,殲-6全部退出中國空軍編制序列。與此同時,21世紀中國新型空軍的藍圖清晰地浮現出來。后殲-6時代,是中國新空軍的重塑時代。殲-6退役,退掉的不僅僅是老舊的裝備,同時也“退”掉了陳舊的中國戰爭觀念、保守的軍事思維。以此為序幕,21世紀中國軍事史將會有全新的開篇。文章太長 我沒辦法 只好 裁減了很多 全文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