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龍有九子各不相同 提起臺灣的原住民,人們自然會想到高山族。其實高山族這個概念,只是一個不太確切的概念。關于臺灣原住民民族的名稱,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文獻,多以“番”、“夷”冠之;清初出現了“平埔番”、“高山番”的名稱,同時也有“土著”這樣的名稱,并以其與大社會接觸的多寡、是否接受當時政府的管轄,還區分為“熟番”、“生番”、“野番”。倭寇及后來的日本侵略者則稱之為“高砂族”。今天“高山族”這個名稱是抗戰勝利后使用的。 其實我國臺灣人民,高山族同胞自己并不這樣稱呼,近年來,他們提倡用“原住民”來替代其他稱呼。而且他們有不同的居住地區、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特征,是由數個不同的族群組成的。 現在根據不同的民族特點把高山族分為九個習俗與語言不相同的族群: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魯凱人、曹人、賽夏人、雅美人。“或處平原,或依山麓,或近濱海,亦有山居者。其俗尚、語音互有異同。相傳番種各別。”(見朱景英<海東札記)他們大多住在臺灣中部山區和東部縱谷平原,另外還有開發較早住在臺灣北部沿海和西部平原的平埔人,也就是清初所謂的“熟番”。 對高山族人的外貌特征的描述在許多史書上都有記載,如康熙《諸羅縣志·風俗志》中說高山族“丑怪髹黑”。朱景英的《海東札記》卷四說:“番狀貌無甚怪異,惟兩目坳深,向人瞪視。高顴闊口,紺膚赤足,一望而識別種也。”就像古代對臺灣人的稱呼一樣,這些描述也體現了種族歧視。 “實際上臺灣高山族與大陸有關民族相似。皮膚為淡褐色,其組織密厚、堅韌,手足常涂鹿脂,使之堅厚,不怕藤刺,裸體跣腳,其腳人茅茨竹中皆不傷,腳踏砂礫亦不痛。頭發為黑色直發、稍密,且柔軟,須粗少髯。顴骨高,鄂部稍尖。鼻根低洼,鼻梁高。耳大,穿孔戴耳飾。口中等,為亞細亞厚唇。肢手細長,第二指、第四指稍短,趾部非常發達。身材中等,體格健壯,筋骨硬健,胴部短。”(見劉如仲、苗學孟《清代臺灣高山族社會生活》) 高山族有自己民族語言,屬于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與古代越人語言一樣,高山族語言也是多音節的粘著語,不同漢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語。但高山族各地區的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形態上有較大差別,大體上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但高山族卻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摘自九州出版社出版的《話說臺灣》一書) Answer: 臺灣有漢族+高山族(平埔族,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魯凱人、曹人、賽夏人、雅美人。)。
熱心網友
一個共同稱號:中華民族就倆民族,漢族和高山族還有5個群體: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大陸人,以及日本奴化人群本省人又包括福佬人和客家人不管什么都是從大陸先后一批一批去臺灣的,這些人是一批有理想有膽識的中華兒女
熱心網友
臺灣共有三個民族:漢族、平埔族、高山族。其中平埔族有八個族群,高山族有九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