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的姐姐問J---集團軍和方面軍、軍區是什么關系??集團軍的級別多高??
熱心網友
集團軍最低,方面軍次之,軍區最高。
熱心網友
自80年代開始,就有謠傳說要取消所有的大軍區。加上“戰區”和“前線”的出現,軍區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它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一個可能就是后勤支援。1999年夏天,解放軍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合成后勤規范。”那么,合成后勤支援是怎樣構成的呢?是否在各大軍區統一執行? 目前,根據可靠的消息,解放軍陸軍有七個直升機部隊。這七個直升機編制被配置給了“軍區和集團軍。”沈陽軍區有一個“心理戰部隊,”各軍區還有特種部隊。那么,這些部隊是從屬于什么樣的指揮控制系統呢?他們和軍區,集團軍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軍區和集團軍之間的關系是很值得研究的。在毛時代,精銳的集團軍是不受軍區指揮的。現在的集團軍歸誰指揮呢?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關解放軍將一些師編制成為旅的做法。這就出現了更多的問題等待回答。開銷有多大?有多少個師被改編成旅了?是否都要編成旅?有多少旅裝備了新型武器? 四、裝備 另一個問題就是解放軍的裝備。眾所周知,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型號很多,大的到坦克大炮,小的到小型武器和制服。這就給后勤支援,訓練,安全,部件管理,維護帶來了種種的麻煩。 (談到小型武器和基準戰斗單位的問題,請見發表在“軍參”的“美國國防大學學生眼里的中國陸軍。”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解放軍的步兵缺乏起碼的步兵反裝甲武器。) 另一個問題就是新型的5。8x43毫米87式自動步槍帶來的種種問題。87式自動步槍的敗筆確實給中國的陸軍造成了退步。(1。部件多,不利于實戰。2。槍短,兩點式瞄準系統不精確,要借助于瞄準鏡。3。后置式三十發彈夾影響了臥倒射擊。)中國陸軍需要十多年的時間給所有的部隊裝備5。8毫米武器,以代替自朝鮮戰爭就開始使用的7。62毫米輕武器,包括自動步槍和班用輕機槍。與此同時,有的部隊使用56式自動步槍(AK47),有的部隊使用81式自動步槍,有的部隊使用74式輕機槍,都是7。62毫米。很明顯,給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陸軍換上一種全新的,未經實戰考驗,完全異類的彈藥是不明智的,光是后勤補給就是個巨大的問題。 五、中國陸軍的合成作戰能力 要實現合成作戰,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可靠,保密,耐用的通訊手段。很明顯,解放軍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十年前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所有這些都局限于上級指揮機關。戰術電臺呢?有多少?部署的最低單位是哪一級?是不是所有的連級指揮員都有戰術電臺呢?多少排級指揮員有戰術電臺?班長配置了沒有?是否有同步加密和解密能力?他們還要使用密碼本嗎?難道中文就沒有人能破譯嗎? 美軍的戰術電臺都有高頻同步加密和解密的能力,并且裝備到了戰斗班,換句普通話就是說,說的是人話,送出去的是密碼,接收到的也是密碼,聽到的卻是人話。 (談到此,建議讀者看看影片《與風對話》“THE WIND TALKER”。此影片是描述二戰太平洋逐島戰時,為了防止日軍監聽海軍陸戰隊基準單位和上級之間的通訊聯絡,海軍陸戰隊招募了美國的納瓦哈印地安人作為通訊兵,他們使用部落語言進行通訊聯絡,對日軍有效的封鎖了消息。) 經過數十年對通訊設備的改良,中國陸軍是否具有了足夠的戰術通訊能力呢?上級指揮員是否能有效的使用通訊手段具體指揮排和班呢?如果是這樣,中國陸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如果解放軍的通訊手段達到了這一步,中國的陸軍作戰單位就需要無數的戰術電臺,計算機和其它電子設備,這也就同樣使解放軍在電子戰的狀態下更加脆弱。中國陸軍清楚這個問題,問題是怎樣更好的保護自己。 美軍的步兵班不但有戰術電臺,而且正在裝備手掌式互聯網電腦。這樣一來,班一級的戰斗單位不但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戰役環境,而且各級指揮機關也清楚地了解班一級戰斗單位的位置和所處的形勢。 正如我的語錄所言,戰爭的本質就是混亂。如何最大限度的控制混亂就是贏得戰役勝利的關鍵。上級指揮機關和總指揮部了解班一級最具體的戰局在現代化“高科技”戰爭中成為關鍵,這樣,計算機甚至可以自動調配坦克支援,空中支援,地面支援。 有一張官方圖片也很有趣。圖中為解放軍演習部隊的指揮中心,一排電腦,士兵在電腦上操作。但仔細觀察一下,所有的電腦都是白色的。問題1,軍用電腦的功能是否和民用的一樣呢?問題2,計算機的色彩。問題3,計算機到底是怎么和戰術行動一體化的呢? 對照一下美軍的軍用筆記本式電腦。A。防水,防磁,防震。B。綠色。C。體積小。D。電池的使用時間是民用筆記本電池的三倍。 使用計算機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源。放開電池不談,解放軍的后勤部隊在戰場條件下是否能源源不斷提供充足的電力支援?有足夠的發電機嗎?有足夠的技師來使這些不聽話的發電機正常工作嗎?另外,象夜視儀(NVG),激光瞄準裝置都需要電池。那么有沒有可能提供不同型號的充足的電池支援呢?有沒有大功效的電池提供給正常的訓練呢?這些都是解放軍要解決的問題。 另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師和旅以下戰斗單位的標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中國陸軍真是對合成作戰有嚴肅的態度的話。比如,你是一個師長,下屬有步兵團和坦克團,你將要在開闊的平原上作戰。這樣,你就需要把裝甲部署在一線,這就意味著你要把步兵和坦克結合在一起。如果步兵沒有裝甲車輛,你還是要把步兵安排在其它機動車輛上以跟上坦克的前進速度。接下來,你到了預備進攻陣地,然后開始進攻。進攻到了一個城市,你就要重新組織作戰部署,將步兵部署到第一線,坦克部隊作為火力支援。在一個快速進攻的戰役中,一天中你要組織,再組織,組織,然后再組織。 舉這個例子的原因還是針對“標準化”而言。再比如,你是一個步兵營長,你的上級命令你把一個連配屬給一個坦克團。那個坦克團也要送過來一個坦克營配屬給你。在發起進攻之前,你和坦克營長只有一個鐘頭的時間重新組織搭配坦克連隊和步兵連隊。那么,這個坦克營裝備了什么樣的坦克?性能如何?裝備了什么樣的炮和炮彈?坦克上的機槍和你步兵的是否用同一種彈藥?你還要給他們吃飯,那么坦克營的人數是多少?坦克的重量是多少?寬度是多少?55頓的坦克會不會壓塌你前進通道上的橋梁?或者這些坦克是35噸的? 你需要了解所有的一切,可能還要更多。如果一切裝備,指揮系統都是“標準化”的,做這一切將會很簡單。自二戰結束后,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幾乎天天都在做這件事。步兵和坦克部隊之間相互知道對方的要求和狀態。即便是這樣,就是人員問題,當天的出勤率,多少輛車輛能正常使用,運兵車的狀態等等就夠頭疼的了。以上所有還沒有涉及象坦克部隊和步兵的電臺是否能順利通訊,輕武器的彈藥是否可以交替使用等等的問題。時間不允許你到一個新組合的戰斗編制去慢慢適應。 六、再談合成作戰:標準化,最后還是標準化。最關鍵的一環。 比如,在解放軍組織旅的編制時,俄制SA-15地空導彈系統的部署就是一個問題。是否是把一個營的地空導彈部隊部署給作戰部隊?如果是,那么后勤支援最為關鍵。同時還要訓練人員,保證訓練標準,保證所有的SA-15單位都在做同樣事情。但是,這里有個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地空導彈部隊在平時不會和地面作戰部隊駐防在同一營地。即便每次都是同樣的部隊相互搭配支援,每次行動時他們仍然還需要熟悉對方。在駐地和野戰的操作是不同的。那么實際地面作戰部隊指揮官對地空導彈了解多少,在戰時又怎樣根據需要使用地空導彈部隊呢? 另外一個做法就是給每個步兵營配備兩個SA-15單位。那么師級指揮部又是怎樣安排部署的?無論是集中使用還是分散使用SA-15,這都是一個永遠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軍隊經常重新組合的原因。支援火力在重新組合的時候可能集中使用,在下一次重新組合時又要分散使用。 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特種部隊集中起來,在野戰情況下進行訓練。被分配給地面作戰部隊的機會越多,從駐地到執行野戰指揮的進程就越順利。但是,野戰訓練對設備的磨損極為嚴重,可以說是極端的嚴重。到目前為止,解放軍的做法是把這些設備留在駐地,以保持完好的狀態。 七、地面作戰部隊的地位 自從1927年以來,解放軍的地面部隊就占據著主導地位。最近,有消息說解放軍要組建一個“地面作戰部”的建制來協調合成作戰能力。這就意味著地面部隊主導地位的削弱。這樣,海軍,空軍和二炮部隊也就和陸軍具有了相同的地位。其實,這個機構的建立對陸軍合成作戰能力不利。一個新的機構對已經進行中的合成作戰行動將是一個阻礙和拖延。 中國在七十年代末取消了單獨的防化部隊,工程兵,通訊兵部隊,炮兵,裝甲兵等兵種。主要原因就是各兵種之間的掣肘。每個兵種都在為自己爭更多的好處,就是一個簡單的演習,也要層層扯皮上報到最高指揮機關。最后,各兵種的辦公機構統一被規劃到了總參作戰部的領導下。獨立的地面作戰部也同樣會影響到合成作戰的能力。 中國軍事觀察家們普遍認為解放軍對合成作戰討論的多,實踐的少,表現也不是很出色。其中原因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因為懼怕變化還是思想落后?也許是兩者兼有?但思想落后又不太可能。從總參,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的出版物看來,不是這個原因。這些出版的著作清楚的顯示他們對美國陸軍的FM100-5很了解。他們談到了在天空,地面,海洋,互聯網的“多層次戰爭。”也許軍方上層比較了解,而基層比較閉塞落后。如果思想落后是實際情況的話,那么拒絕和反對變化的傾向就有可能發生。這也許是改革的關鍵問題,讓中層和基層指揮員了解他們的應該做什么,然后讓他們認識到合成作戰的可能性和意義,并且讓他們明白這種新的戰術將不會刺激他們的神經。 八、合成作戰的可能性 很明顯,解放軍正在發展一個合成化的指揮,控制,通訊的組織結構。同時,軍方也在為合成作戰做著規劃。這個主導思想也許基本完成了,但是還沒有發展到怎樣把一個野戰排配屬給一個坦克連那么具體的程度。就從一個官方的訓練記錄片來舉例來看,解放軍在合成作戰能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影片的主導思想似乎是這樣的。不同的作戰部隊同時出現在一個作戰區域,在同一時間圓滿完成各自的任務,看起來這好象就是“合成作戰,”其實合成作戰不是這樣簡單的。在這個影片中,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營級或連級的先頭挺進部隊呼叫空中支援并指導戰斗機施行地面打擊的行動。早在1940年,德國國防軍就開始這樣做了。到了1945年,歐洲和太平洋戰區幾乎所有的參戰國部隊也都開始這樣做了。 這讓我想起了美軍在進軍巴格達路上的一段插曲。當時有英國戰地記者跟隨一支有一個連兵力的美軍先頭部隊,電視在通過互聯網直播。當這個連隊前進到一處高速公路邊的政府辦公建筑群時受到了抵抗。先頭部隊集體隱蔽,發射了幾枚“標槍”式步兵導彈。但抵抗仍然繼續,但只聽見槍炮聲,看不到對方的火力,因為自始至終在一旁都有兩名狙擊手在瞄準著建筑群。步兵這時呼叫坦克支援,不到二十分鐘,三輛M1A2坦克出現在建筑群前方,兩輛坦克實施正面炮火打擊,一輛從側后進入了建筑群。但那輛從側后攻入的坦克很快又退出了戰斗,顯然對方有反坦克武器。這時,電視上出現了步兵排長手持電臺呼叫空中支援的畫面。不到三十分鐘,只聽空中戰機轟鳴,步兵后撤了一百多米,躲到了高速公路的另一面。大地顫抖,幾聲巨響之后,電視畫面顯出那處建筑群變成了一片廢墟。之后,坦克再次進入。二十分鐘后步兵進入打掃戰場。這是一次印象比較深刻的合成作戰的實戰畫面。 小結 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同時做著許多事情。解放軍正在努力提高軍官和士兵的教育程度,準備把三年兵役期限改為兩年(兩年的期限嚴重的影響了部隊的質量),貫徹實施“現代高科技的局部戰爭”理念,把野戰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的過渡更好的結合起來,取消所有的商務經營,還要設計臺海開戰的緊急計劃。所有這一切對任何一個國家,對一個軍隊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干擾。象美國的陸軍一樣,中國陸軍是最保守的力量,但他們也許正在努力尋找著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的新位置。 。
熱心網友
集團軍低于方面軍,方面軍屬于軍區。西方國家沒有叫方面軍叫集團軍群,蘇聯的方面軍又叫駐外軍隊集群。集團軍就蘇聯來說大于師小于方面軍。就美國來說大于軍小于集團軍群。就中國來說土地更革命時期:軍委總部 方面軍 軍團 軍抗日時期:軍委 八路軍新4軍 解放戰爭時期:軍委總部 野戰軍 兵團 軍。90年代:軍委總部 軍種戰區 集團軍艦隊軍區空軍省軍區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