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是河北鹽山

熱心網友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少時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因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遂在讀書之暇隨父習醫。 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

熱心網友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少時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因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遂在讀書之暇隨父習醫。 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弟后,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此時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它西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于醫學。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于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著于國內。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1918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春,張氏攜眷至天津,援徒并開業行醫。組織中西匯通醫社,傳播學術。 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疴危證。張錫純與張山雷、張生甫“三張”,為醫界公認的名醫。 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使張錫純找到全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第一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敢于創新,不全于故紙中求學問。 從文獻出發匯通中西醫基本理論,并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臨床問題。這方面的與古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種觀點和方法,即反對空談的觀點,崇尚實驗方法。張錫純雖無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條件,而他卻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長期臨證實踐的條件,盡一切可能通過切身體會去尋求知識。 張錫純的實驗精神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藥物的切實研究,二是臨床的細致觀察,以及詳細可靠的病歷記錄。他認為,學醫的“第一層功夫在識藥性……仆學醫時,凡藥皆自嘗試”。自我嘗試仍不得真知,則求助于他人之體會。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恥下問廚師。其他藥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均驗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對市藥的真偽,博咨周訪,親自監制,務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張錫純用藥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特別是他反復嘗試總結出萸肉救脫,參芪利尿,白礬化痰熱,赭石通腸結,三七消瘡腫,水蛭散癥瘕,硫黃治虛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風消毒等,充分發揚了古人學說,擴大了中藥效用。他對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藥的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逾百萬言,學者多感百讀不厭,關鍵在于其內容多為生動詳細的實踐記錄和總結,而絕少鑿空臆說。其中張錫純自擬方約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間驗方亦約200首,重要醫論百余處,涉及中西醫基礎和臨床大部分內容,幾乎無一方、一藥、一法、一論不結合臨床治驗進行說明。重要方法所附醫案多達數十例,重要論點在幾十年臨證和著述中反復探討,反復印證,不斷深化。因此,張錫純被尊稱為“醫學實驗派大師”。 張錫純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專示病案者,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西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于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