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最大的登陸艦才4800噸,這樣能夠運多少兵去臺灣啊?強烈呼吁中國政府建造萬噸級的艦船,旗艦都不上萬噸打什么仗啊!

熱心網友

我們可以借助大陸大量的民用滾裝船用于戰時

熱心網友

我自己寫的,有點亂    先從哪里說起呢,就從很多人都關心的航母開始吧。。。最近(可以說是最近十幾年來這種說法一直在延續),人們到處可以聽到各種版本關于中國造航母的傳聞:江南船廠的“上海“號,大連船廠的“寧靜“號,最近購進的幾艘基鋪級的改造計劃,以及大連船廠最近的大型塢登計劃。確實另人們很振奮。。但是現在我在這里要潑盆冷水出來了:我斷言,最近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大陸都不會有自己的航母計劃(當然塢登計劃還是有可能的)。。     為什么要這么說,這當然不是因為軍方這十幾年來對各種航母傳言的一再跳票,雖然說這些跳票的行為讓很多人都很失望,但是軍事上本來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跳票也無可厚非。我認為,中國海軍近期不可能造航母的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國家目前的軍事戰略和客觀的國際形勢。     眾所周知,各國的軍事政策,武器裝備情況都是由他們的國家戰略以及自身的條件決定的。。美國的國家戰略是稱霸全球,所以他們有12艘航母還在建造兩艘。俄羅斯的國家戰略是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保住大過地位,所以他們重視戰略核打擊力量。英國,法國的戰略是維持他們的全球存在,同時因為他們沒有明顯的強大敵人。所以他們的軍事戰略是在維持最低強度核威懾的前提下,建造一只最低烈度的可以全球到達的遠洋海軍。     說完了武器裝備為國家戰略服務這條準則后,看看航母是怎樣一種武器呢??一句話,航母是遠洋作戰武器,是爭奪公海制海權的武器。。看看目前世界上擁有航母或者正在計劃建造航母的國家,首先排除泰國和南美那幾艘沒有戰斗力的“垃圾“航母。看看世界上的航母都是怎么使用的,起到什么戰略意義:美國不用說了,稱霸全球嘛,爭奪全球的制海權;英國和法國,剛才也說過了,全球存在;俄羅斯,維持大國雄風,保存最后一個海上航空兵訓練平臺(其實這也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財富)。西班牙,意大利,維護海上命脈,保護國家海上利益;小日本的16DDH,稱霸西太平洋,保證國家經濟,資源的海上命脈。印度,稱霸印度洋,進軍馬六甲,扼守全世界的海運咽喉。韓國在建的輕型航母,在第一島鏈外抗衡日本,維護國家海上貿易。       總結一下以上幾個國家的航母使用方法,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結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航母的使用目的是為了維護沿岸200KM的近海制海權的。。全部是為了遠洋作戰。。再總結一下這些使用航母國家的海洋情況:全部都有通向大洋的寬闊入海口(這一點意大利有點特殊,但是意大利的航母也絕對不是為了在地中海作戰設計的,他們在地中海還想不出什么敵人。他們的航母是為了控制地中海以外的地區建造的)。。。     而針對以上兩個特點,結合我國目前的國家戰略和客觀條件,就可以看出來我國為什么不會建造航母了。第一:我國目前沒有進軍遠洋的計劃,我國所有戰略的核心都是解決臺灣問題。我國海軍所有軍事任務中99%以上都局限在第一島鏈以內。第二,我國也沒有通往大洋的寬闊出海口,也就是說還沒有突破第一島國的跳板。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我國近期如果造出了航母,會有什么用。。     首先我們應該想到的應該是南海,南海是目前我國真正需要航母的地方,南海地區,越南侵占我國100萬平方公里領海,菲律賓40萬平方公里,其他國家加起來侵占30萬平方公里。。這些海域,有些離我們最近的軍港有1400KM,離越南的海軍基地只有幾十KM。我們的JH7A和Su30就算能飛得到也只剩下5分鐘的滯空時間了。驅護艦隊更是鞭長莫及。這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到兩個航母編隊放到那里維持長期威懾。但是如果有人認為我國近期真的會弄一兩個航母往那里擺擺的話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國家戰略和近期的根本任務。。近20多年了,可以說中國政府對東南亞那些國家一直保持著忍讓,遵循著孫子兵法中“攻心為上“的原則,能和平解決的就和平解決,能不發生沖突的就不發生沖突,中國之所以對他們這么忍耐,完全是因為臺灣問題的存在。。。必須承認,中國目前的實力,還沒有能力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所以在兩場沖突中,中國肯定是要選擇其中之一先行解決,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選擇了臺灣。也就是說,只要臺灣一日不收復,中國就永遠不會跟東南亞這些國家翻臉,因為中國目前還翻不起。。。所以,雖然目前南海急需航母,但是中國還是不會造。      那么如果把航母用在臺海戰爭中打WW那????也不可能,把航母用在臺灣海峽對WW的進攻上,實在是優點浪費了。。臺灣海峽這么窄,臺灣島全境都在我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內,這時候把航母用在海峽作用基本上就不大了。。。。而把一艘幾萬噸,價值幾十億的航母放在這么狹窄的抵御,萬一被WW擊沉怎么辦??我看WW的海軍也不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弱。航母目標這么大,如果萬一被擊沉,對我軍的士氣,我國國內輿論的導向,國際環境的看法,以及國內的民意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權衡利弊,PLA海軍也不會把航母用在海峽。       第三,如果把航母編隊拉到第一島鏈外,臺灣東岸去對抗美國前來干涉的航母編隊,又如何那??聽起來挺刺激的,航母編隊對航母編隊的戰斗...但是這點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從目前來看,PLA海軍還從來沒有想過要跟美國的航母編隊打一場"艦隊決戰"式的海上"對稱戰爭"..PLA海軍對航母編隊要打的是"非對稱戰爭".比如說什么航空兵突擊,潛艇突擊,巡航導彈突擊甚至彈道導彈突擊,還從來沒看出過PLA海軍有對航母編隊進行艦隊決戰的決心(實際上我們目前也沒有這個實力)..假設,我們用自己的航母編隊跟美國航母編隊在臺灣東側抗衡,想象一下會有什么結果..美國航母是10萬噸以上,中國的第一艘航母估計是4萬到6萬噸..美國航母會有艦預警機,中國估計很有可能沒有,就算有可能也是直升飛機預警機(目前連法國,英國用的都是美國的E2,艦上固定翼預警機目前還只有美國的E2一家).護航編隊,估計也不是美國的對手.這樣以來,即使我們有機會消滅對方的航母編隊,估計也是我們被消滅的幾率大..前面已經提到,航母做為一種已經被神話了的武器,一旦被擊沉,對整個國家的士氣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一仗艦隊決戰我們絕對打不起..PLA海軍絕對不會把上百億砸到勝算不大的一場艦隊決戰中去            第四,平時沒事拉到第一島鏈外威風一下又如何??更不可能,首先,沒有臺灣島作為跳板,雖然中國海軍有時候能夠走出第一島鏈,但是要有效地在第一島鏈外形成力量是不現實的.第二,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統一,航母編隊這種上百億的東西,還不如不要造上個幾十艘170或者幾百艘2208性價比高那...     總上所述,我國目前造航母確實沒有多大用處,所以我國近期還不會制造航母,主要精力將放在對第一島鏈內海域的控制和攻打臺灣..在武器采購方面將偏重在臺海戰爭中實用的驅護艦只,使用的2208類的突擊型導彈艇和塢登,而不會在航母方面有大動作...     作者:無聊路人甲 回復日期:2004-7-7 18:31:00   在得出這個結論后,我不禁有點傷心.有人說:日本海上自衛隊,印度海軍,PLA海軍是目前亞洲最值得尊敬的海上力量.日本以驅逐艦見長,潛艇也相當的強.印度有航母,驅逐艦和潛艇也不弱.中國的優勢據說是"潛艇的數量比較多"..這個就不算了權且當三只海上力量水平相當吧..但是對與這三只海上力量的前景對比,我實在不愿意面對..在我看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印度海軍在未來都有他們光明的前途,他們將來必然能夠成長成為全球性的海上力量.而中國海軍的前景就目前看來實在有點暗淡    先談日本海上自衛隊吧.日本建設海上自衛隊,有決心,有資金,有技術,有高素質的海上作戰人員,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決心就不用談了,看看日本的造艦計劃,可謂龐大,日本國本身沒有身資源,經濟命脈完全在海上,所以他們豁出去小命也要成為海上強權國家,再加上日本的軍國主義,決心不可謂不大..資金方面,日本一直是世界上軍費開支第二的國家,沒得說.技術方面,首先日本本身技術就夠牛的,再加上美國一直把日本看做自己的重視盟友,什么先進軍事技術都是先給日本.比如世界上除美國以外第一個使用F15的國家是日本,除美國外第一個使用宙斯盾系統的也是日本.可以想象,日本也將第一個得到JSF,到時候3艘大隅4艘16DDH上JSF全部上艦就是7艘航母.日本自己的金剛,金剛改,親潮,親潮AIP型號,高波都是世界頂尖的戰船.未來的日本海軍,必將成為西太平洋一只強大的力量,其主要作戰區域沿日本海上生命線,經臺灣東岸南下,甚至到馬六甲海峽.      印度海軍方面,印度一直視海軍為最重要的軍種,印度海軍目前實際上已經有效控制了印度洋,各種造艦買艦計劃大上快上.航母本來有一艘,買一艘,還要自己早一艘,喊著鬧著搞核潛艇,確實夠牛..      不過對比中國,日本,印度的優勢并不在于什么造艦的速度,戰艦,我們想造也能大造快造..而他們的優勢在于他們的國際環境和地理環境..兩國都有通向大洋的寬闊出海口,中國有嗎??沒有.兩國都沒有主要的海上敵人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們現在就可以造航母,現在就開始實施自己的"大戰略".而中國不能.中國的手腳已經被臺灣問題束縛住了!!!臺灣問題不解決,中國永遠只上一只龜縮在第一島鏈內的,沒有遠洋力量的地區性海軍.而日本,印度將會快速成長為全球性海軍....               在這里,可以看到所有焦點都集中到了臺灣島這個死結上.中國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南海或者第一島鏈外,是因為臺灣這個死結.中國沒有通向大洋的跳板,還是因為臺灣這個死結.所以,只要臺灣問題一解決,所有問題就解決了,整個世界就清凈了.中國海軍將迎來自己的新生!!但是這種新生是需要付出沉重代價的,目前臺海兩岸海軍力量的對比,預示著中國如果武統臺灣成功,海軍將付出沉重代價,也就是所說的"不死也殘廢"...到時候,中國必須犧牲10年,也就是一個艦隊的建設周期來重建自己的海上力量..這樣看來,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即使我們獲得了戰略上的突破和地理上夢寐以求的突破第一島鏈的跳板,在時間上也已經遠遠被印度和日本拋到了后面.     所以說,對比印度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景,我真的對中國海軍感到有點傷心.      問題的轉機:Ihave a dream      我有一個夢想,這也許是很多人共同的夢想.這是所有問題的轉機,那就是臺灣的和平統一..想象這么一幅情景,如果和統成功,亞洲海,空,甚至戰略力量上的變化將是顛覆性的..     首先,和平統一成功后,東南沿海那500多枚M9和M11總不能還擺那里吧??這些家伙無論是挪到北部沿海或者南邊都夠小日本跟印度哭的.在看來,全部挪到臺灣島北部去,覆蓋日本大半的重要城市群,哭死要日本,看它在釣魚島還敢耍威風不..     第二,和平統一后,就算大陸不往島上再增援戰機,臺灣那160架F16,50架幻影2000,130架IDF這300多架三代機總不能再把大陸當假想敵吧..于是島上的戰斗機網周邊一瞄,我依靠,原來戰機作戰半徑內的就只剩小日本了,看來只能拿他們練練了.這時候小日本真是要哭娘了!!!!     第三,最后談我們的主題海軍,和統成功后,原先在海峽對峙的艦隊會全部拉出去,臺灣海軍號稱亞洲第四,加上原先大陸的海軍,不管是南下南海收復失地,或者是游弋在第一島鏈外(此時臺灣已經成為我們進軍太平洋永不沉沒的航母和沖出第一島鏈的最大的海軍基地了),都是很舒服的..沒有了心頭大忌,咱們中國也弄幾艘航母玩玩,到檀香山附近游一下看看風景也是很現實的嘛~~~~~~~~~~~      所有的這些,都是建立在和平統一基礎上的..假使統一是靠戰爭實現的,第一,那幾百枚的導彈將會消耗完.將來中國說不定就不會再造那么多了。兩岸的海空力量裝備上來講將消耗大半主力,人員上講精英中的戰斗人員將不剩幾個.這樣一來即使獲得成功,中國軍隊要想恢復元氣也至少需要十幾二十年.     當然,和平統一對我們來說太奢侈了,簡直就是一個夢.但是可以看到,政府為了追逐這個夢,可以說是一忍再忍.真希望有一天,臺灣真的可以浪子回頭,主動回到祖國的懷抱..我想這要看我們大陸方面的經濟發展和民主進程的不斷進步吧,這次是我們吸引臺灣回歸的本錢.。

熱心網友

  近年來,中國海軍的兩棲登陸力量發展十分迅速,自90年代初期以來,大量新一代登陸作戰艦艇開始服役,大到4800噸的玉亭級,小到2400的瓊沙級,再到最新一級的072III級,整體實力不斷提高,已具備了在短時間內將一定數量的部隊投送到所需的作戰地域上并取得勝利的能力。在和平年代有如此驚人的舉動,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但仔細觀察一下中國目前的國內形勢,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這是在為未來的某場大規模跨海登陸戰做準備。   大陸若想單憑目前的登陸力量來統一臺灣,雖然有勝利的可能,但這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現代化的登陸戰,不象當年那么傳統,特別是在敵我實力相當的時候,采用傳統的沖灘登陸方法實在是太被動了,而應該是遠程機動投送,比如靠氣墊登陸艇或直升機等。雖說在中國大陸新一代大型登陸艦上都普遍載有一架直升機以及2-4艘小型人員登陸艇,但噸位以及運送能力實在太差。特別是缺乏大型高速氣墊登陸艇的配合,這就意味著登陸時必須在敵人的炮火下冒死前進。如果敵人的火力強一點,那么登陸方的損失就可想而知。所以,中國大陸若想在跨海登陸時把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但又不至于影響到登陸質量,擁有幾艘兩棲船塢/攻擊艦對中國大陸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種大噸位的兩棲艦艇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登陸艦的一切缺點,而且價格也不貴。   中國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著重參考了意大利、日本、荷蘭以及西班牙海軍的船塢登陸艦后,決定自行研制一級船塢登陸艦,以增強登陸部隊的整體實力,起到主導艦的作用,排水量在1。8萬噸左右,和英國的“海灣”級相當,大于日本海軍的“大禹” 級船塢登陸艦。   從目前公布的模型來看,該艦的設計十分獨到,很有自己的特色。外形上,和近兩年來中國海軍新建造的艦艇一樣,外表光滑簡潔切帶小角度的傾斜,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艦體采用高干舷平甲板型,大飛剪艦首以及契形尾,長寬比小,水線以上有明顯的折角線,適航性能較好。上層建筑物主要設置在艦的前部,占去了甲板以上約2/5左右的空間。從該船的橫截面模型分析來看,其1號甲板及上層建筑物主要設置有指揮室、控制艙、醫療救護艙及一些居住艙,2號甲板主要是艦員和登陸部隊的居住艙、辦公室及廚房。甲板以下則是登陸艙,分前后兩斷,前段是裝甲車輛儲存艙,共2層,可以儲存登陸裝甲車輛和一些其它物資,在進出口處還設有一小型升降機,用于兩層之間的移動裝卸用,外壁設有一跳門,車輛可通過門直接登陸上岸。后段是一個巨型船塢登陸艙,總長約70米,主要用來停泊大/小型氣墊登陸艇、機械登陸艇或車輛人員登陸艇。該艙和前段車輛艙以通道相連,需要時前艙的人員/裝甲車輛能以此通道前往船塢艙登上氣墊艇。   艦尾設有壓載浸水進塢區,進塢區通過艦尾壓載進水,以便登陸艇能迅速和安全上艦,直接駛進駛出,并可完全關閉。按道理來說,艦上的燃油就應該儲存在船塢登陸艙的側壁里,并靠海水填補油位差,進一步增強艦的穩定航行性能。   和日本“大禹”級船塢登陸艦全通甲板不同的是,該艦的直升機甲板設在艦橋后部,艦橋和艦體同寬;由于取消了甲板以下的直升機機庫,所以留有更多的空間用于其它布置。缺點是載機數量少、快速投送能力差、艦艇航行時直升機起降受兩側絮流影響較大,對飛行員以及直升機要求較高。前部車輛儲存段和后直升機甲板距離過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艦的港口裝卸進程。但上面的缺點也并非無法解決,比如快速投送能力方面的缺陷就可由氣墊登陸艇來解決,且生存能力更強,運載力更大、隱蔽性也好。由于該艦的前甲板空間大都被巨大的艦橋給占據了,所以無改裝成航母的能力。   該艦作為一級以登陸為主的作戰艦艇,和其它同類一樣,也裝備有一定數量的自衛武器,以近程防御火炮及干擾箔條發射裝置為主,全都部署在艦橋中后部。其中近程火炮使用的是俄羅斯制造的AK-630系統;其火控系統可提供有人操縱和無人操縱兩種模式用于空襲防御,包括攔截打擊掠海反艦導彈、小型海上目標、輕裝甲沿海目標和漂浮的水雷等等。近年來,中國對該炮似乎十分感興趣,在自己已研制成功了7管30毫米防御炮后還積極的引進該武器,甚至連054這樣的新型護衛艦都以該武器為主,由此可見中國對該炮性能上的肯定。雖說AK-630是已是三四十年前的老系統了,但經過中途的無數次改進升級,其整體作戰效果還是相當優秀的,對導彈攔截的成功率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密集陣”系統,用中國的一句古話“老當益壯”來形容她簡直再恰當不過了。而誘餌金屬干擾箔條使用的是和052級驅逐艦上一樣的裝備,為中國新一代近程電子對抗殺傷武器,可在2000米外的海域干擾敵方來襲導彈,使其偏離彈道。此外,該艦還裝備有幾挺12。7/7。62毫米機槍,用于對付小噸位目標。   該艦的飛行甲板上有2個直升機著艦點,從艦橋后機庫的大小來看,最多只可搭載2架直-8 或法國的“海豚”型直升機,緊急情況下也可多載兩架,但無法放入機庫。直-8直升機是中國于 70年代末期向法國訂購的一型多用途直升機,至80年代共購買了17架左右,隨后便轉入仿制階段,首架中國制造的該型機于1989年交付使用,是一種性能十分優良的多用途直升機,即可反潛、救援、反艦,也可作為運輸機使用。機長(旋翼、尾槳旋轉)23。05米,機高(旋翼、尾槳旋轉) 6。66米,機身長20。27米 ,空重709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標準燃油)10592千克(帶副油箱) 13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315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266千米/小時,經濟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時 ,海平面爬升率(單發停車)11。5米/秒,實用升限6000米 ,懸停高度(有地效)5500米,(無地效)4400米,最大航程830千米,續航時間(最大標準燃油、單發停車、無余油)2小時31分鐘。機艙可載運2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飛行700公里進行機降,最多可載運39人,和載運   一輛BJ-22型吉普及有關人員,或裝載3000公斤貨物飛行500公里,很適合進行兩棲登陸作戰使用。   傳統登陸艇僅能通過全世界百分之十五的海岸,而氣墊登陸艇則可對百分之七十的海岸進行登陸作業;該艦對氣墊登陸艇的裝載能力大的驚人,后部巨大的船塢登陸艙共可容納4艘大型氣墊登陸艇,在此我們比較一下其它級別船塢登陸艇的裝載量:日本的 “大禹”級能搭載2艘美國LCAC,而英國的“海洋之子”號只能容納1艘,就連美國5000噸級的“黃蜂” 級兩棲攻擊艦都只能裝上3艘,因此,在氣墊登陸艇的數量上,該艦應該是世界最強的。關于氣墊登陸艇,中國的起步時間相當早,在此前早已研制成功了711型、716型、722型等不同設計和用途的試驗性氣墊登陸艇,噸位大都在80噸以下,運載能力不強,所以只配屬給了海軍陸戰隊使用,僅裝備于大型坦克登陸艦。但此次露面的大型氣墊登陸艇卻讓人耳目一新,該艇的研制成功,表明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大噸位氣墊登陸艇的關鍵技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從外型上看,該艇類似于美國的LCAC,駕駛室與發動機位于艇兩側,有如一堵墻般圍著中央的貨艙,據說在研制中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以LCAC的最大搭載限度為50噸的數據來看,如果該艇只裝備63A式水陸兩棲主戰坦克,則可搭載3輛左右,若換裝其它型號的裝甲車輛,如90式輪式裝甲戰斗車,則可升至6輛,數量相當可觀。   該坦克是目前中國兩棲艦隊的主力裝備,是在63式水陸坦克底盤的基礎上改進研制的,計劃始于90年代初,主要是在原63式的基礎上加強了火力、水上性能、綜合作戰能力及戰場生存能力等,整體性能比63式水陸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在幾年前已經裝備海軍陸戰隊坦克團、第1 集團軍第1兩棲機械化師、第31集團軍坦克團。同時以每年50輛左右的速度繼續生產。2002年裝備數量達到500輛,以強化兩棲機械化登陸能力。該坦克戰斗全重大于等于22噸,炮口向前時全長10米,車長9。6米,寬3。2米,高3米,最大水中航速大于等于28千米/小時,采用1臺1215L- 7BW式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730馬力,陸地最大速度57公里/小時,海上最大速度30 公里/小時,最大行程500公里;最大爬坡度32度,能抵抗5級風和4級浪的惡劣海況。采用一門105毫米主炮,輔助武器有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備彈500發];59式7。62毫米并列機槍,航向機槍各一挺[備彈3000發]; 炮彈基數40發;和原形相比,該坦克戰斗全重有所增加,乘員仍為4人。在改進設計中,著重考慮海上作戰需要,著重進行了以下幾種改進:(1)換裝了105毫米低后坐力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上可穿透垂直厚度500毫米的均質裝甲,破甲彈的破甲厚度為480毫米,可輕易擊穿臺灣M-48、M-60等主戰坦克,能摧毀15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除此之外,還可發射 105毫米激光制導炮彈,具備了遠距離打擊能力。(2)加大了發動機水上功率,提高了噴水推進器工作效率,增加了前后浮箱,提高了浮力儲備,使其在海上抗風浪能力大為提高,整車航行姿態好,能在5級風4級海浪條件下正常航行。(3)使用二代光點式火控系統,并配69式雙向穩定器,具備靜對動射擊和夜間射擊能力,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武器系統射擊精度和首發命中率。(4)光點式火控系統也進行了適應性改裝,該系統安裝有測瞄合一光點裝表式瞄準鏡,數字式彈道計算機及水平角速度傳感器等,提高了水上航行時的打擊精度。(5)由于發動機的改良,使得該坦克的水上航行速度達到了15海里/小時。(6)增加了整體防護水平,由于63式是一型水陸兩棲坦克,故裝甲防御厚度不高,新的63A式炮塔前部加裝了附加雙防式反應裝甲,裝甲厚度達到了300毫米左右。通過以上幾種改良,中國海軍的63A式水陸坦克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現代化兩棲艦必須具有立體連兩棲突擊作戰能力。當年英國海軍在馬島登陸作戰時,雖已意識到了采用“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 方式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但苦于沒有滿足需要的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因此只能采用較為傳統的突擊搶灘登陸方式。當前中國登陸艦隊面臨的問題和當年英國碰到的一樣,也是缺乏立體登陸能力,無法有效的發揮出登陸部隊的整體作戰力量,而新型萬噸級船塢登陸艦的服役則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點。   根據中國目前的作戰規律來看,該級艦隊的主要使命是支持中國海軍其他登陸編隊以及海軍陸戰隊進行兩棲作戰,通過運輸、部署兩棲部隊以及裝備、實施平面和垂直登陸,為中國海軍兩棲作戰提供規劃,指揮、控制和通信平臺,并作為兩棲特混編隊的海上流動指揮所使用。在登陸作戰行動中,該艦主要是從海上進行“平面登陸”。有報道稱,中國大陸還在設計另一種全通甲板的直升機兩棲攻擊艦,該艦具有直升機運送和攻擊能力,主要作用就是搭載、支援和使用直升機中隊,并運送海軍陸戰隊隊員及車輛、裝備和彈藥。在登陸作戰行動中,該艦主要通過艦載直升機從空中實施“垂直登陸”,并擔負一定的制空、制海任務,和萬噸級船塢登陸艦一起構成中國海軍完整的“立體登陸”作戰能力。   詳細請看:《軍事熱點直擊——臺海抉擇(2004-2008)》。

熱心網友

登陸艦太大易遭打擊,其實現階段大陸不想解決臺灣。對和平統一抱有期望(幻想),只是臺灣不識趣,瞎烘烘。待到奧運會一過,力馬會加快軍事準備,到時,各種裝備將迅速發展,要知道: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武力解決才是根本。一兩種武備不是問題,要綜合看待國力、及戰爭潛力。美國很清楚。中國很明白。一切心照不喧,直待條件成熟!

熱心網友

到時候幾天就能搞定,有時不一定非要建造,只要把原有的改動一下就OK.

熱心網友

就是,中國完全可以借助臺海威脅的機會大力發展中國的遠洋作戰艦隊,當然要在經濟能承受的起的情況下,要不然又會象前蘇聯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