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

熱心網友

轉貼: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經過了對 米格- 21 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三年時間,在 米格- 21 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臺發動機和雙臺發動機兩種方案。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發動機(渦噴7甲)進行改型試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杰主持下,會議確定采用雙臺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 殲8 飛機能夠研制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準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制任務。飛機命名為 殲8。殲8屬于2代戰機。不算仿制,是參照米格- 21 自行研制的.兩個網址都看看吧,非常詳細.

熱心網友

對的

熱心網友

是也,對頭。

熱心網友

殲-8家族與未來走向,我一共引用了三篇文章應該算得上全解了。   殲-8自從1964年開始研制以來,已發展成一個不小的家族,據公開資料,到目前為止,殲-8家族共包括:     殲-8基本型,晝間高空高速殲擊機,已停產。    殲-8A,原稱殲-8Ⅰ,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已停產,并陸續改裝為殲-8E。     殲轟-8,又稱32號工程,輕型殲擊轟炸機方案,因故中止研制。     殲-8B-01批,又稱殲-8Ⅱ,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1988年定型,少量生產后停產。    殲-8B-02批,1994年定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     殲-8B改,又稱八二工程,原計劃與美國合作改進電子系統等,因故中止。     殲-8ⅡACT,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     殲-8C,又稱殲-8Ⅲ,提高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機型,已試飛。     殲-8D,又稱殲-8Ⅳ,在賤-8B-02批基礎上研制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機型,正在少量生產。     殲-8E,殲-8A的現代化改進型,換裝JL-7AG雷達等電子系統,只原機改裝,沒有生產新機。     殲偵-8,在殲-8A基礎上改裝的戰術殲擊偵察機。     在殲-11(蘇-27)生產能力擴大前,殲-8D仍可能維持少量生產,而殲-8C則是最神秘的機型,從公開資料中只可判斷它已試飛,但一直無批量生產的消息。據估計,殲-8飛機未來將可能有2種發展途徑:一是殲擊機現代化改進,主要針對殲-8B/D機型,包括綜合應用新的PD雷達、玻璃座艙、電傳操縱系統、殲-8C/D上的空中加油系統(可能改為可收縮式)及部分電子設備、渦噴-14發動機等。改進后的殲-8B/D可達到國際標準的二代半或準三代殲擊機的水平,是新型第三代殲擊機的有益補充。二是對殲偵-8進行改進改型,甚至改用殲-8B型平臺,貫徹一代平臺,多代設備的特種飛機發展原則,不斷換裝最新型的特種電子系統,滿足軍方的要求。我認為,殲-8系列飛機既不象官方所吹的那么神,也不是某些激進網友所說的那么差。殲-8的存在和改進發展,不代表最先進的航空工業水平,但卻是我國現實條件下的合理選擇。 殲8II戰斗機是在殲8基礎上發展的全天候戰斗機。采用兩側進氣方案,突出中低空作戰能力。1984年首次試飛。  進入1980年代以來,世界空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歷經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幾次中東戰爭及英阿馬島戰爭,結果證明諸如MIG-21、23,MIG-25與幻影III這種片面追求高空高速的戰機,往往不是機動靈活的F-15,F-16的對手。同時大功率射控雷達和中距空空飛彈的使用,也使得飛行員能在視距外發動進攻,反觀此時的殲8卻一直無法在部隊中獲得好評。尤其是殲7戰機在成都飛機制造公司的不斷改進後,不但其總體作戰性能與殲8無差,中低空機動性反而更勝一籌,甚至在幾次大規模的模擬空中較量中,機動性不佳的殲8常常落敗。  1979年,中國空軍根據國土防空的需要,提出在殲81型飛機的基礎上改成從兩側進氣,以提高性能。1980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正式批準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并命名為殲8II型飛機。針對殲8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差及國土防空的需要,還有殲81型飛機從機頭進氣的布局限制機載火控雷達性能的缺陷,中國空軍在八零年提出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一種采用兩側進氣布局的改良型方案。同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正式批準中國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并命名為殲8II。  其所作的主要改進是:從機身兩傭進氣,采用兩渦噴13AII型發動機;武器火控系統換裝新式雷達,增大作用距離,瞄準系統加裝攔射火控計算機;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和空對地火箭。此外,飛機的功能系統還作了許多改進,包括增裝自動駕駛儀等。經過上述改進,使殲80型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攻擊和對地攻擊能力。  殲8II型飛機的研制任務由六零一所和沈陽飛機公司承擔。根據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的要求,飛機研制采用系統工程管理。航空工業部副部長何文治任型號研制總指揮、顧誦芬任總設計師。  1983年4月,六零一所發出殲8II型飛機全套設計圖紙,沈陽飛機公司投入試制。  首架飛機于1984年3月總裝完畢。同年6月12日,殲8II型飛機首飛上天。按照國家批準的試飛大綱,先后共有4架殲80型飛機投人定型試飛,經過嚴格考核,證明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1988年10月,殲-8型飛機設計型。488項成品中有157項創新,并采用7項新材料。在新機的研發過程中采用了系統工程管理,而實際也證明殲8-II的設計是可行的,進氣效率在低速時提高了6%,亞音速翻滾率提高了45%。其總體性能的優于F-5E。殲8II型飛機從方案論證到設計定型,歷時8年。由于飛機的方案論證比較充分,原理性試驗工作扎實,僅用17個月,飛機就試制成功。  主要機載武器:1門23mm雙管機炮,翼下可掛裝紅外空空導彈,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以及火箭彈等,對地攻擊時可掛各種炸彈。尺寸數據: 翼展9。34米,機長20。53米,機高6。01米, 機翼面積42。2平方米。最大時速2340千米,實用升限20000米,作戰半徑8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17800千克。 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沉寂了兩年之后,殲-8Ⅱ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臺。它出現的意義在于,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高機動戰斗機的試驗型,至少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斗機的部分技術。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是多用途戰斗機(把殲-8ⅡACT稱為“戰斗機”有一個前提,即殲-8ⅡACT將實用化并批量生產)。機身比殲-8Ⅱ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布局由三角翼變為三面翼。由于殲-8Ⅲ的圖象并未公開,其前翼的具體位置尚不清楚,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產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后,為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后掠角,并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為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余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   但采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采用先進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有消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采用了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飛控計算機采用容錯計算機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于80年代中期沈飛已在殲-8Ⅱ飛機上進行了電傳系統的試飛,殲-8Ⅲ采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應是可信的,這意味著殲-8Ⅲ將是世界第一種采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的先進飛機 飛機的動力裝置 殲-8Ⅲ的發動機據說采用的是WP-13FⅡ,與WP-13AⅡ比,其推力增加90000%,最大推力為78萬千牛(P=7960kgX2),推重比約7億左右。采用大推重比發動機無疑將大大提高殲-8Ⅲ飛機的作戰推重比,改善飛機的機動性能。   為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采用了整體復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為6000萬小時。殲-8Ⅲ機載設備也相當先進,裝備了先進的彈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顯示系統。機載系統使用了新的信息處理技術、新一代數字計算機和軟件,各分系統和武器系統等都采用了多路信息交換系統。該機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設備,包括衛星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飛機參數與戰術環境顯示監控系統,以及被敵方雷達照射時的告警系統等。   在火控系統方面,裝有俄羅斯的“甲蟲”機載雷達或以色列的機載雷達,同時裝備有由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儀和激光測距裝置組成的綜合系統,可有效地保證飛機對空中目標的探測、發現、截獲和自動跟蹤,以及確定其坐標和距離。其精確性、抗干擾能力,以及與機載雷達交換信息的能力都很出色。由于這一綜合系統的使用,可使飛機截獲目標的時間縮短,機載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頭盔瞄準具,將有較強的攻擊能力。防御方面裝有KG8605A機載主動式干擾機,并配有整合干擾絲/熱焰彈形成的主被動自衛系統。為保證飛行安全,飛機上還裝有飛行狀態和過載限制器,這樣可保證飛機在機動狀態時,飛行員也能放心的實施有效的作戰行動。   殲-8Ⅲ與F-16和幻影2000的比較從氣動布局上看,F-16采用的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邊條翼技術,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后掠三角形布局,兩機均是新機老布局;殲-8Ⅲ則選用21世紀有長足進步的鴨式布局,可謂老機新布局。三者的共同點是都能利用脫體渦產生的有利干擾獲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后掠角受總體布局的限制,獲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邊條是固定的,很難用他去適應所有的飛行狀態;殲-8Ⅲ的前翼則是全動的,可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控制有利干擾。實驗證明,在靜不安定飛機上安裝全動式前翼,有助于增加升力,當飛機大迎角時,還能提供俯仰操縱。   通常情況下,近距耦合鴨式飛機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規飛機高一些,機動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機翼升力外,還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狀態和大迎角時垂直尾翼的繞流方面,效果也相當明顯。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與未安裝鴨翼的幻影V對比,幼獅C-2的縱、橫向操縱性能和持續轉彎性能均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陣風效應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況下的機動性。82年黎以戰爭后,英國《飛行》雜志記者采訪了以色列空軍的一位高級軍官,這位軍官對“幼獅”C2的評價之高,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他說,在某此方面“幼獅”C2甚至比F-15和F-16還要優越,在空戰中“幼獅”C2的擊毀率并不比F-15和F-16低。   但必須指出的是,“幼獅”C2并未運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只是簡單鴨式翼,而這種簡單鴨式翼由于距飛機重心距離較小,配平能力有限,對盤旋性能的改善還是相當有限的。盡管如此,裝有鴨翼的“幼獅”C2的出色表現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那么運用主動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控制前翼的殲-8Ⅲ,必將使飛行機動性能的改善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較先進的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余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布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余度,其性能都會有所改善,但相對之下,鴨式布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殲-8Ⅲ放寬了靜安定余度后,進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并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于前、后翼面均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規三角翼飛機的兩倍,機動性能也強得多,這表明殲-8Ⅲ的氣動布局更為先進。殲-8Ⅲ的Cy,是無法對比的殲-8Ⅲ氣動布局的先進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由此推斷出殲-8Ⅲ的Cy遠遠高于F-16A與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從飛機推重比來看,殲-8Ⅲ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顯然,殲-8Ⅲ具有較大的儲備推力,其推重比上的優勢已非常明確,已這對于提升機動性能將有重要的作用。 從上述情況來看,盡管我們目前并不清楚殲-8Ⅲ的機體結構強度有無改變,飛機最大承受載荷有無提升。但僅從構成飛機穩定盤旋性能的另外兩個重要指標Cy和推重比,以及瞬時盤旋性能的另個一個重要指標Cy來看,在水平機動性能方面,殲-8Ⅲ已是占盡了優勢。   至于火力方面,在執行空戰時,殲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斗導彈)。火控雷達,具有10個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可“看那兒打那兒”。空空導彈的陣容也十分強大,包括國產的PL-9、PL-12、AMR-1導彈,俄羅斯的R-77、R-73先進空空導彈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級空空導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進,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其離軸射角可達60度,優異的機動性加先進的格斗導彈。怪蛇4則是舉世知名的高機動格斗導彈。   從上述分析來看,殲-8Ⅲ飛機的變化,遠非幻影Ⅲ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還要大一點。做為一種20世紀研制的飛機?殲-8Ⅲ能有如此重大的改變,是值得稱道的。但具體效力如何,因為公開資料不多,就難以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