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眾生都能和佛有緣!!!
熱心網友
因為,說實在話,受的教育越多,對他的染污就越重,他的執著就越重。佛教是教育,是教育人改過自新的教育。越是受教育多的人越自以為是,越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惡的一面,所以對佛教的教理就難以接受。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不接受佛理的原因很多,要而言之,不外不信和誤釋。一、不信——源于知道的不深切1.表面上一切迷信的行為不可解佛教的特點,是尚理論而不迷信。然而為了修習上的方便,也有表面“似乎極迷信”的行為,如密宗持咒等。其真正意義在用咒力(他力)引起自己的定力,而發揮妙用。倘不研究其內在的原因,自然不能了解其真意。2.說佛法的人,不用現代的治學方法與用語,因而不易被接受,并致認為迷信。很多的人,對佛理不明白,或對所謂“迷信”行為有所懷疑,就詢于僧侶或教徒;他們里面,或有不通達近代治學方法的人,其對佛理的解釋,自亦難以現代語言思想來作表達的工具。其結果將引起“迷信”,與“不了解”的結果以致不易使人接受。3.經文難解曾受現代教育而虛心求解的人,對佛理既懷疑,又不能從一般僧侶或居士(在家學佛的人)處獲得滿意解答,不得不求諸佛經。豈知經文深奧難懂,非深通古文者,不易求解。又因佛經是記載釋尊昔日四十九年內,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所解釋關于佛理的意義與事實,因人而教,因時而教,因地而教;加以佛經展轉印傳,文字的錯誤日久可能發生,為求永久保持佛的真理計,不得不多說不同的經,多寫不同的論。但此并非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只一個,而說法不同,入手不同,觀點不同。設有失傳者或錯誤者,由其他經典不難對證,因此或可不失真理。故經論至今凡數千卷,各種經典的說法有時不同,用意也不同,若不總覽多卷,勢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數千卷,究應先由何卷入手,選閱那幾卷,即或已選出,真意能否領悟,也成問題。使有心人徒呼奈何。蓋有知識的人,無法盲目接受一種理論。二 一般人對佛教的誤解1.某種宗派僅流傳佛法的一部份經典既如上述為記載某一定環境一定對象的文章,著重點不同,理解者自難免有感到不完全之處。但佛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又說:“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是則世間的真理本來如是,也永遠如是,與佛的說法與否,或與人的是否接受佛法,根本無關。釋尊不過啟發說明世間有真理和如何能達到求真理的途徑。以各人環境不同,觀點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資質不同,雖真理則一,而勢不能不“殊途”,方能使各樣的人“同歸”。蓋佛愿任何人均能趨向真理,不愿有一部份人,因受求真理之方法的限制而失此良機。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于此理。各種宗派,因對象的不同,內容懸殊,沖突自屬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固不變異。于是一部份人誤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云,究何所事。實則因其自身觀點不對,而致誤解佛法;又或所遇見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沖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兩派,就是一例: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禪宗,輕外表而重內心,曰:“修證在一心”,謂學佛不艱難,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凈土宗,不但信仰釋尊,而且信仰佛所說的經,推行佛法的人,及佛所口述的其他境界佛國。對神奇之事亦所深信,如西方極樂世界及無量壽佛等,因而有許多形式的修持,希望獲得彌陀的攝受而往生。以上兩法雖異,而最終目的則相同,只可說其方法及出發點不同。茲舉一例譬喻之:設在苗栗有一鄉人駕牛車而問我如何方能去臺北。答曰:“駕車沿公路北駛,經三日可達。”另一火車司機問時,則答:“開足馬力向前,三小時即達。”另一飛機師來問,則答:“必需持羅盤定向正北,飛二十分鐘即達。”另一步行者來問,則必答:“由此沿公路北上,遇小路莫入,遇來人則問,不可懈怠,恒心精進,終有達到的時候。”以上例言,去臺北則一,為使人人可去臺北,不得不說不同的答語。飛機師不得笑牛車的走法不對,火車司機亦不得笑步行的為非法,是因為各人處境不同,工具不同的緣故。從此點看來,不可誤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說法為不合理,也不可窺某一宗的理論而誤解之為佛法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