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戴爾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他的思想是問題要用寬懷的方式解決,這倒有幾分像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時代變了,這些卻繼承下來了,但在現實中卻有點不實用,我們還要繼承么?談談你的看法。
熱心網友
這本書我也看過,我覺得卡耐基說得很有道理。人性----人的共性是沒有國界的,也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只要是科學的東西,就應該繼承下來。書里面有些內容與儒學思想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反映了人的共性。儒學思想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性的東西,要批判地繼承。
熱心網友
儒家思想“仁者愛人”,包含著對人們基本權利承認和肯定的內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的基本涵義有:(1)家族成員間的親善關系。孔子解釋仁的根本涵義時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順從父母、長輩;悌就是弟對兄要恭順。反過來,父母對子女必須慈愛,兄對弟要友善和愛護。孔子認為這是“仁”的出發點,因為一個連父母兄弟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愛其他人的。(2)“泛愛眾” 、“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要用對待家庭成員間的友善態度來對待一切人。具體表現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他人有理解、寬容的態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應該幫助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仁者愛人”表現在統治者身上就是要有愛民之心,實施仁政和德政,為老百姓謀利益,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民同憂,與民同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省刑罰,薄稅斂”,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生產,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設法滿足他們;不想要的,不要強制他們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這些涵義,歸納和概括起來就是人們要有友善、寬容、助人之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導的一種價值原則或價值取向,在不同的條件下,這種價值原則或取向的具體形式是有區別的。 作為一種價值原則或取向,儒家關于“仁”的這些思想,不管是從道德層面來理解,還是從近現代人道主義、人權思想或者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其價值和意義依然巨大,說它“微言大義”并不為過。現代文明社會提倡和鼓勵的人們要有愛心,關愛社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只是話語表達方式有所區別,在精神實質上與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泛愛眾”是一致和相通的。
熱心網友
有句話叫"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容易寬懷,追求少了嘛.那年輕人怎么辦呢,總不能沒有追求吧?那就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用正確的手段來獲取,不成功的時候也不要介懷.還有,要"寬以待人".
熱心網友
寬容會趨吉避險,寬容會帶給內心一種舒適的愉快安定感。如果有廣泛的寬容在社會出現,世界會有驚人的改善。
熱心網友
時間是最寬大的一個容器,在它的包圍中,什么恩怨都會煙消云散所以寬懷一點對待發生的事情,人生便風平浪靜很多
熱心網友
我想你到了知天命之年時,會同意卡耐基的觀點的,我認為“寬懷”也許見效不快,但它終究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