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經中明載:“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說:“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執持阿彌陀佛圣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私下打量自己念佛之時,能不能十念之中達到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迥向發愿往生,或修得一心不亂的工夫?平時若猶不能,何況臨命終時,諸苦逼迫呢?于是心中彷徨憂慮,不可終日。念佛人如此,持咒、修觀的凈土行者亦復如是。其根本原因乃是缺乏定力所致。三藏十二部:佛所說者為經,主要是教人修定。(律是佛所說戒,論是菩薩說慧)所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在在莫非教人修定,可知定力的重要。若具備定力者,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并非難事,何懼不能往生呢?而這種動中及靜中的工夫要如何修?依末學之經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最好的方法。此外,念佛應當從有相到無相,由權宜入實相。是故念佛人應當了知念佛有三種: 一、念化身佛:即佛說阿彌陀經所載持名念佛。若得持名念佛三昧,感應時即見阿彌陀佛化身。 二、念報身佛: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之修法。若得觀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見阿彌陀佛報身莊嚴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乃至極樂世界之依報莊嚴。 三、念法身佛: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無相念佛。若得無相念佛成功,因“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但發至誠心、深心、迥向發愿心,必可得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也。若未見性,但能善解方等經典之義趣,而于第一義,心不驚動,迥向往生者,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中生也。雖未見性,亦不解第一義,但能不謗大乘,深信因果,而發無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下生也。 但上品下生人在極樂世界修行時間極長遠,所得境界亦復遠遜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當自審察。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若無更殊勝之法門時,當「老實」持名念佛。若有勝于持名念佛之法而有幸得聞,當求殊勝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下品往生為足。心大之故所見則大,謂之大念見大佛,非大聲念佛也。 又:念法身佛非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一法,尚有多法亦屬念法身佛,皆是無相之念佛法門。限于篇幅,僅舉佛藏經(大正藏、經集部第二卷)所載部份經文為例,可窺一斑: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也)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空、畢竟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如是法中,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貪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凈念佛。” “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 以上所錄皆是實相念佛的境界。若佛子悟明心性后,見佛無身根相貌,無一相可得,而隨順眾生持名念佛者,便可道:“一句佛號概括事理。”若未見性、動輒便道:“一句佛號概括事理。”便是妄語。何以故?念佛之事與理、二俱未明故。本書所述無相念佛法門則以權宜善巧之法幫助行者從有相到無相;乃至部份行者隨其善根慧根因緣,有朝一日得入實相念佛境界,非無可能。(摘引自蕭平實著作《無相念佛》 著作欄目)。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在家人依照《無量壽經》修行,這里佛教導我們如何做人,這里也有持戒,也有“五戒十善”,教我們如何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并且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讓我們萬緣放下,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自然不退成佛。我們這些末法眾生,不念佛求生凈土,想成佛難矣!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成了佛也還不是人一個?公司企業還拒絕雇傭佛呢,不過少林寺可能有職位空缺.

熱心網友

修行是不論你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修的,不一定要在佛門才可以修行的嘛

熱心網友

永遠都不能成佛,因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佛,只是叫人們多行善事,良心無愧.就是佛

熱心網友

頂樓上!外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能成佛.所以,只在家不能成佛.但出家也未必成佛.

熱心網友

先不求成佛,先求滅罪。(我共享資料區有懺悔儀軌)先不求成佛,先求做人(爭取這輩子做好人,下輩子還能做人)。修行從持戒、念戒開始,從慈孝開始,從忠恕開始,而不是從念佛開始。念經開慧解,長一切善根,前途無量,莫學人謗經、以自解為是,不求多聞,甚至宣傳“知識無用論”,執一廢萬,不解方便,罪過無數。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六祖壇經》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