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熱心網友
無窮無盡
熱心網友
無限大
熱心網友
宇宙=無窮宇宙=無限
熱心網友
如果宇宙物質密度小于某一臨界密度(根據現有的對膨脹速率的觀測,臨界密度約為 5×10 -30 克 / 厘米 3 ),將沒有足夠的引力阻止膨脹,宇宙膨脹永無止境,這一情形下,我們稱宇宙的膨脹是開放的(開宇宙);如果宇宙物質密度 臨界密度,巨大的引力會使得膨脹最終停止并接下來收縮,在這一情形下稱宇宙的膨脹是封閉的(閉宇宙)。 由于目前為止還不能在宇宙的兩種可能結局間作出判斷,我們不妨都看一看: a) 開宇宙(可能性比較大些) 隨著恒星不斷從氣體中誕生,氣體越來越少,直至無法再形成新的恒星。 1014 年后,恒星全部失去光輝,宇宙變暗,星系核處黑洞不斷變大。 1017- 1018年后,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恒星中質子開始變得不穩定。 1024年后,質子開始衰變成光子和各種輕子。 1032年后,衰變過程結束,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大黑洞。 10100年后,黑洞完全蒸發,可稱為世界末日。 b) 閉宇宙 膨脹停止的早晚取決于宇宙物質密度的大小。 假設物質密度是臨界密度的 2 倍,這膨脹過程經過約 500 億年后停止,宇宙半徑比現在大一倍。 一旦自引力占上風,宇宙開始收縮,收縮過程幾乎正好是膨脹過程的反演, 1000 億年后重新回復到大爆炸發生時的極高密度和極高溫度狀態。且收縮過程越來越塊,最后稱為 " 大暴縮 " 。 閉宇宙的結局似乎比開宇宙差得多,但我們不必杞人憂天。 宇宙沒有中心沒有邊,不管它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宇宙在時間上有一個開端,有沒終結則要看其密度而定。宇宙的大小暫時還無法確定,人類可觀測到的約200億光年吧!。
熱心網友
心有多大,你的目標宇宙就有多大.科學也說不清楚.
熱心網友
形容詞都有話是無邊無際的宇宙啦,還問
熱心網友
有開始就有結束,如果宇宙有誕生的一天,那它也有消亡的一天。有限的存在不應該是無限的。
熱心網友
1、無限大(無邊無際)。2、比眼睛小(眼睛一閉,什么都沒有了)。
熱心網友
如果宇宙有邊,那么邊外是什么?我想這以超過了我們人類的界限。
熱心網友
個人希望不要有邊
熱心網友
和人的眼一樣大
熱心網友
150-200億光年
熱心網友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么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于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了解到這一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熱心網友
我覺得宇宙超過幾千億光年!現在人類能觀測到最遠的界限是200億光年!到底有多大,誰也不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