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包括字型的演變,字體的演變)

熱心網友

1。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漢字即商代的"甲骨文"??逃诠羌字?。無藝術價值。現今只破譯了1000余字,單從數量上講甲骨文最易學而有成了。2。至周,青銅時代的到來,青銅理所當然的成為漢字的主要載體--鐘鼎銘文--盛極一時。其間也采用其它材質比如石材(現今把有些石質稱之為玉)。漸至春秋戰國,此時漢字的基本體系以建立。后世統一稱此時字為"大篆"。此時的為中國最早的墨跡,是書法藝術的鼻祖。3。始皇一統,命李斯等增損古法以創新文,既小篆。秦末,市井間漸漸流行"隸",今稱之為"古隸"。此時漸用絲帛。4自漢以降。紡織業的興起與紙的發明,使絹絲與紙成為載體的主流。字體也漸變為"今隸"。5漢末,及晉。中國文字迎來了輝煌的年代,漢字的自然進化圓滿完成。無數能人志士將其演繹的淋漓盡至,"楷書"漸已成行。自此,無數書家對漢字書法藝術開始了他們謳心瀝血地探索與追求。欲解詳情,請看 孫先生曉云 著 。。

熱心網友

漢字是我國先民的獨特創造,在距今5000—7000年的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考古發掘中,在部分陶器上發現了某些具有文字性質刻劃或圖形符號,這可能是漢字最早的萌芽,也是中華文明的濫觴。據此可以推測,漢字起碼形成于夏代中期,即大約距今4000年以前,在數千年的傳承使用中,經歷了許多滄桑演變,產生了多種字體,其結構和形態各不相同:一、甲骨文。是鍥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早期漢字,19世紀末發現于河南安陽西北郊的小屯村,這里在歷史上是商代后期的都城,當時稱為“殷”所以又叫殷墟文字。二、金文。指鑄刻在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從商代到周代,統治者和貴族廣泛利用青銅器鑄造各種器具,在這些器具上常鑄刻文字記載持有者是誰,鑄造器具的緣起和目的等。三、小篆。文字的使用混亂無序狀態,對于中央政令的暢通,對于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都是非常不利。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書同文”即規范漢字,宰相李斯參與并主持了統一全國文字的工作,形成了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做到輪廓定型、筆畫定型、結構定型。四、隸書。戰國時期民間使用文字存在一種較為隨意潦草的字體,我們把它叫秦隸或古隸,西漢以后隸書出現了新的面目,輪廓由較方變為較扁,筆畫中出現了較多的波磔,有所謂的蠶頭燕尾的說法,這就是漢隸五、草書。草書是一種書寫迅疾,筆畫之間接續相連的字體,不但去掉了隸書的筆意,字與字之間可以連寫,形體更為簡化。六、楷書。直接脫胎于隸書,它把隸書筆畫的寫法改變了,主要表現在橫筆的末端不再向上挑,而是收鋒點筆由長形變為帶圓狀,撇筆的方向改為斜向下出,尖鋒鉤筆不用慢彎硬鉤,更重要的是它把漢字由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后來很多人把漢字稱為方塊字,楷書也大至產生于漢代,,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經歷了不少變遷到隋唐之際才基本成熟。七、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么工整,也不像草書那么奔放,至今我們日常書寫的一般都是行書,,行書產生的年代也很早,魏晉時期就相當流行。漢字結構的規律很早就已經有人注意研究了。于是產生了《六書》理論。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作了具體說明: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