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政治方向上總體有什么區別?
熱心網友
從思想取向層面來看,美國兩大政黨分別代表兩種差別極大的政治哲學:民主黨--自由主義;共和黨--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不同的國家里有不同的含義,即使在美國也有不下幾十種定義。一般說來,美國當代的自由主義理論推崇革新、容忍與社會平等,主張觀念、制度和法律應隨社會環境之改變而變遷;而保守主義思想則強調文化延續性,注重傳統價值、社會穩定與宗教之作用。 在具體政洽領域,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最大分歧莫過于“大政府”與“小政府”之爭。保守主義理論從維護個人自由這個基點出發,堅信政府權力之擴大即意味著個人自由之縮小。這種理論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對社會問題的涉人必定會危及美國文明的根基-個人自由。更有甚者,保守主義理論還認為聯邦政府的社會福利、高開支、高稅收、及保護少數民族權益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國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生產率下降,通貨膨脹,中上階級收入減少,商企界投資熱情不高,懶人依賴政府救濟等等。 與此相反,自由主義理論認為,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導致了嚴重的貧富不均、高失業與一系列其它問題,而高度發達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并沒有明顯改變美國社會不平等現象,如種族歧視,婦女權益得不到足夠保護等。因此,自由主義理論深信,美國社會的急迫問題不是個人權利受到侵犯,而是社會不平等沒有得到糾正。同時,自由主義理論還認為,美國諸多的社會經濟問題如此之嚴重,如此之深刻,非得政府出面參與解決不可。換言之,自由主義理論堅信政府權力不是造成美國社會經濟問題的原因,而是消除這些問題之重要手段。 由于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對大、小政府持不同意見,近幾十年間,共和黨和民主黨在諸如撥款、稅收、政府調控經濟、民權保障、槍支管制、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明爭暗斗,針鋒相對。美國兩大政黨關于政府權力大小之分歧在大選年顯得最為突出。 1980年,羅納德·里根以“小政府”,作為其競選基調,猛烈抨擊民主黨的社會經濟政策,認為自由主義派的高開支,高稅收及“福利社會”政策導致了高速貨膨脹、高失業、高利率、高國債與低速增長。1988年,喬治·布什挾里根保守主義當權八年之余威,再次祭起“小政府”旗幟,信誓旦旦地向全國選民保證, " 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 1992年,民主黨時來運轉,比爾·克林頓利用美國經濟不景氣而布什政府應對無力之機,又向全國選民開出沉寂了十二年的“大政府”藥方,強調政府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以幫助入們渡過難關。振興經濟,走出蕭條。從以上三例來看,,‘大政府,,與“小政府”的藥方均為有效,因為美國兩大政黨在政府權力與作用問題上早已界線分明,只要社會條件與時機有利,爭得中間勢力同情,政治鐘擺的方向將會很明顯。 美國兩大黨關于大、小政府之爭在國會立法中表現得同樣激烈。盡管有議員跨黨投票現象,總的說來,共和黨和民主黨對與政府權力有關的議案的表決通常是營壘分明。克林賴1993年當政后,其刺激經濟的法案在參議院遭到共和黨議員封殺,其聯邦赤字減縮法案也受到參眾兩院共和黨議員一致抵制。在布什執政期間,民主黨雖在參案兩院占有優勢,成功地通過了幾十個法案,但由于共和黨占據白宮,布付利用總統權力將那些與“大政府”有關的法案一一加以否決。四年期間,布什總共否決了近三十個國會兩院所通過之法案,只有關于政府對有線電視價格施加控制的一個法案后來又被兩院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成為法律,其余均為夭折。克林頓一入主白宮,民主黨議員急忙又將被布什否決的一些法案重新通過(如"Family Leave Bill"),交由民主黨總統順利簽署。關于大、小政府的黨派之爭并不限于聯邦國會,在美國五十州的州議會里,類似的情形同樣存在。。
熱心網友
你所謂的政治方向是什么呢?如果籠統的問,只能籠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