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再說說海象

熱心網(wǎng)友

海豹特性海豹屬于鰭腳目哺乳動物,軀體呈流線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風(fēng)御寒能力強。它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陸棲息,以海洋生物為食,主要是磷蝦。它善于游泳,長于潛水,在水中以其胸鰭肢掌舵,尾鰭肢作槳前進。游泳速度每小進可達20~30公里,最高達37公里。潛水時海豹的鼻孔緊閉,心跳每分鐘只有4~5次。海豹的血是為人體的1。75倍,而腦卻只有人腦的1/20。海豹奶的脂肪含量高達40%~50%,是牛奶的10~15倍,所以海豹的幼仔生長健壯,膘肥體胖。 海獅,哺乳綱,鰭足目,海狗科。四肢呈鰭狀,后肢能轉(zhuǎn)向前方以支持身體;有耳殼;尾甚短;體被粗毛,細(xì)毛稀少。雄的體長2.5—3.25米,隨種類而異;雌的較小。有的種類頸部有長毛似獅,故名。生活在海洋中,以魚、烏賊及貝類等為食。繁殖時期到海島上產(chǎn)仔。年產(chǎn)一胎,每胎一仔。主要有北海獅,分布于北太平洋;南海獅,亦稱黑海獅,主要分布于美國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獅,分布于南美洲沿海;灰海獅,分布于澳大利亞西南部沿海。 生物學(xué)家認(rèn)為鰭足類動物和胡狼源自同一個祖先。大約在三千萬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資源大大增加,在那時有些象犬類的肉食性動物開始慢慢轉(zhuǎn)移到海洋里來尋找食物,為了能適應(yīng)在水中覓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鰭狀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變進化,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鰭足類動物。  海獅具有和其它的哺乳類動物一樣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溫等特征。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因而有“海中獅王”之稱。它的四腳像鰭,很適于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后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卻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彎曲,故不能在陸地上步行。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游覓食。海獅的食物來源在海上,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yǎng)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yǎng)條件下增加2倍~3倍,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海上巡游覓食。 海獅也是一種十分聰明的海獸。經(jīng)過馴養(yǎng)之后的海獅,能表演頂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 米高的繩索等技藝。海獅的胡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里外的聲音。海獅對人類幫助最大的莫過于替人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中的東西。自古以來,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著有去無還,可是在科學(xué)發(fā)達的今天,一些寶貴的試驗材料必須找回來,比如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于海洋里的人造衛(wèi)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發(fā)射試驗的濺落物等。當(dāng)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著高超的潛水本領(lǐng),人們求助它來完成一些潛水任務(wù)。例如,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xùn)練有素的海獅,在1分鐘內(nèi)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人們付給它的“報酬”卻只是一點烏賊和魚。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堅硬的體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公斤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yīng)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于陸上,僅靠后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極海域,也可稱得上北極特產(chǎn)動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蹤影。  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jù)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斗爭的經(jīng)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松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dān)任起警衛(wèi)員的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警衛(wèi)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并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御更加周到細(xì)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個警衛(wèi)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dāng)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yīng)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后將其肉體吃掉。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頓。當(dāng)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zhàn),這時海象便采取集體防御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wèi)。道高一只,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采取分而殲之的方針。  海象的經(jīng)濟價值很。

熱心網(wǎng)友

樓上幾位回答的很全面了

熱心網(wǎng)友

海豹屬于哺乳綱鰭腳目動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但南極海豹的數(shù)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海豹科的動物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有34種之多。棲息于南極輻合帶以南的海豹有6種,即鋸齒海豹、象海豹、豹型海豹、威德爾海豹、羅斯海豹和海獅。個頭最大的是象海豹,數(shù)量最多的是鋸齒海豹。在這6種海豹中,鋸齒海豹、豹型海豹、威德爾海豹和羅斯海豹是南極地區(qū)特有的。南極地區(qū)的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沿岸、浮冰區(qū)和某些島嶼周圍海域。象海豹  象海豹又叫象形海豹和海象,是個頭最大的海豹,雄性體長4~6米,體重2~3。5噸;雌性小于雄性,體重為雄性的一半,大夫小妻,極易區(qū)別。其數(shù)量約70萬頭。象海豹所以得其名,是因為它的嘴唇上方長著一塊別致而富有彈性的肌肉,形狀很像大象的鼻子,平時松軟下垂,發(fā)怒或毆斗時,鼓得很高,伸得很長,有時長達50厘米。象海豹的皮毛呈灰黃色,有時呈灰白色,隨年齡和季節(jié)的變化,體色略有差異。象海豹相貌丑陋,行動笨拙,以磷蝦、烏貼為食,喜歡群居,在陸地上繁殖,每胎產(chǎn)一仔。海 獅  海獅又叫海狗、海狼或海熊,體長2米左右,體重150公斤左右,數(shù)量90萬頭。其毛皮灰黃、細(xì)膩、華貴。它的明顯特點是鰭腳較長,以鰭腳和尾部為支撐,能在陸上站立和行走,速度很慢。海獅主要生活于南極海洋性島嶼周圍海域,在水中交配,在海灘上產(chǎn)仔;食性比較單一,主要以磷蝦為食。根據(jù)海獅專食磷蝦這一生活習(xí)性,科學(xué)家在其身上安裝上自動電子記錄儀,監(jiān)測它的游泳速度和活動范圍,以此推測磷蝦群的遠(yuǎn)近、大小和動態(tài)變化。海獅的毛皮華貴,早已成為獵捕的對象,由于國際社會采取了相應(yīng)的保護措施,才使其免于滅絕之災(zāi),近年來,其數(shù)量才慢慢恢復(fù)起來。鋸齒海豹  鋸齒海豹又叫食蟹海豹,體長 2。5米左右,體重 200多公斤,雌性軀體大于雄性。其體色從銀灰色到深灰色,有時呈淡紅色,背部的色澤比腹部深。鋸齒海豹口腔中長有成排尖細(xì)的牙齒,上下交錯排列,很像鋸齒,由此得其名。它以磷蝦為食,把它稱為食蟹海豹是一錯覺,因為南極的蟹類極少,不足供其食用。85%的鋸齒海豹身體有傷痕,這是遭受虎鯨的侵襲而造成的,有些是爭奪配偶時留下的。雌性鋸齒海豹2年性成熟,懷孕期9個月,在海冰上生殖,每年一胎,每胎產(chǎn)一仔。暖季,鋸齒海豹組成繁衍的家庭:一頭雌海豹領(lǐng)著幾個兒女,有時也有一頭雄海豹臨時加入,棲息在海冰上。其他季節(jié),它們分別活動在浮冰的邊緣。有時也見有三四十頭的小群體,但大群體很少見。豹形海豹  豹形海豹體長3~4米,雌性體格大,體重也較重,約有300~500公斤,但雄性體重僅有200公斤。豹形海豹全身帶有花斑,貌似金錢豹。它性情兇猛,行動靈活,游泳速度快,牙齒鋒利,嗅覺靈敏,善于進攻獵物,經(jīng)常出其不意地襲擊企鵝群。它的食性比較廣泛,除了捕食磷蝦、魚和頭足類外,還吞食企鵝、飛鳥和小的鋸齒海豹。它被稱為海中強盜,其他種類的海豹望而生畏,遠(yuǎn)而避之。豹形海豹的數(shù)量僅22萬頭,在水中交配,在冰上繁殖,每胎產(chǎn)一仔。威德爾海豹  威德爾海豹體長3米左右,體重300多公斤,雌性略大于雄性。它背部呈黑色,其他部分呈淺灰色,體側(cè)有白色斑點,其數(shù)量約75萬只。它在冰上繁殖,每胎產(chǎn)一仔,乳汁脂肪含量高,幼仔顯得格外肥胖可愛。威德爾海豹出沒于海冰區(qū),并能在海冰下度過漫長黑暗的寒冬。它靠鋒利的牙齒,啃冰鉆洞,伸出頭來,進行呼吸,或鉆出冰洞,獨自棲息,少見成群現(xiàn)象。雌性多棲于冰面,雄性多在水中,二者在水中交配。威德爾海豹是長潛和深潛的優(yōu)勝者,以魚類、烏賊和磷蝦為食。羅斯海豹  羅斯海豹生活于人們難以到達的浮冰區(qū),至今人們對其了解甚少。它身長2米左右,雌性大于雄性,小腦袋,大眼睛,又叫大眼海豹。其數(shù)量約25~50萬頭。它喜歡單獨活動與棲息,少見成群現(xiàn)象,以深水烏賊為食。。

熱心網(wǎng)友

海獅科Otariidae包括5種海獅和8~9種海狗,二者外形大體相似,海獅通常體型略大,而海狗毛皮質(zhì)量極好,又稱毛皮海獅或者毛皮海豹。海獅科成員體型比較修長,四肢長而有力,在水中非常靈活迅速,在水中追逐魚類或其它動物,但不擅長深潛。海獅科成員在陸地行走也比較靈活,是鰭腳類中在陸地上最靈活的。海獅科成員智力水平非常高,加上在陸地上比較靈活,一些種類常被海洋館馴化用于演出。5種海獅每種自成一屬,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南部和北部,在南部的種類可進入繞過大陸最南端進入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中北海獅Eumetopias jubatus又稱斯氏海獅,雄獸體重可達一噸,是體型最大的海獅,分布于北太平洋,是分布最北的海獅;加州海獅Zalophus californianus又稱海驢,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東北部加利福尼亞一帶,過去也曾出現(xiàn)在日本海域,體型較小,常被馴化演出;南美海獅Otaria byronia體型中等,分布于南美洲南部海域;澳洲海獅Neophoca cinerea又稱灰海獅,頭后為灰白色,分布于澳大利亞南部海域;新西蘭海獅Phocarctos hookeri又稱胡氏海獅,分布于新西蘭南部的奧克蘭群島。海狗分為南北兩個屬,北海狗僅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一種,又稱海熊、膃肭獸,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其毛皮質(zhì)量佳,我國稱為海龍皮,而雄獸的生殖器我國作為中藥,稱海狗腎或膃肭臍,因此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處于瀕危。南海狗屬Arctocephalus種類較多,分布也比較廣泛,最北到達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島,最南到達南極和亞南極地區(qū),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南部沿海都能見到。 (以上資料摘自大自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