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個游戲中見到美軍在二戰中有一種超重型坦克,行動極為緩慢,我從未見過美軍有這種坦克,不知道是游戲編造出來的,還是確有其事(可能是美軍試驗過的一種車型,后來未投入使用)
熱心網友
不是啊!美國佬在二戰前就有一款重坦!不過由于軍方的意見它被謝爾曼取代了!但在后來與德國的坦克交戰中損失慘重重坦才又開始研制,由于是戰時生產所以很快就有一定戰斗力了!到了二戰后期數量就很大了!在朝鮮的是候就有很多露面了!(不 好意思,我忘了它的編號了!很是抱謙)
熱心網友
M26“潘興”坦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的重型坦克,專為對付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設計,美國人于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后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為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制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并于1945年3月投入了實戰。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形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M26“潘興”由于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朝鮮戰爭與我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較量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并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于1942年,即研制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后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于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T26。這兩種坦克都采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種型號。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一門105mm榴彈炮,后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于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錘”約翰。J。潘興將軍命名。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M26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后分為駕駛室、戰斗室和發動機室。該車有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前機槍手)位于右側,他們的上方各有一扇可向外開啟的艙門,門上有一具潛望鏡。炮塔位于車體中部稍靠前,為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后突出。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手和裝填手在左側。指揮塔位于炮塔頂部右側。炮塔頂部裝有一挺高射機槍,炮塔正面中央裝有一門火炮,火炮左側有一挺并列機槍。潘興”裝載的發動機是由福特公司開發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68千瓦,在轉速2600r/min時,功率為500hp。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裝甲車的標準發動機,發動機因采用一種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其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潘興”的機動能力較德國“虎王”強很多。 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主動輪在后,誘導輪在前,安裝有液力變矩器,因而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自動變矩,減少換檔次數,從而可減輕駕駛員的工作。行星變速箱只有3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操縱裝置采用了一根既能變速又能轉向的操縱桿,故容易操縱。行動裝置采用獨立扭桿懸掛裝置和液壓減振器,第1、2、4和6負重輪處均裝有減振器。第1負重輪平衡肘和誘導輪曲臂之間裝有補償機構,用以自動調整履帶松緊度。其動力傳動裝置位于車體后部。傳動裝置由行星減速器、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雙差速轉向機構和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等組成。傳動裝置的部件(側減速器除外)都裝在一個箱體內,該箱體與發動機曲軸箱固定在一起。行動裝置每側面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5個托帶輪,履帶裙板由4小塊組成,僅遮住托帶輪的上部。履帶為金屬-橡膠結構,履帶寬為609mm或584mm。M26坦克的車體為焊接結構,其側面、頂部和底部都是軋制鋼板的,而前面、后面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mm,前下裝甲板厚76mm;側裝甲板前部厚76mm,后部厚51mm;后面上裝甲板厚51mm,下裝甲板厚19mm。炮塔前裝甲板厚102mm,側面和后部裝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斗室的乘員取暖。“潘興”T26E3的主炮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兩者都是美軍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產物,這與德國坦克炮發展思路相似,起因無非是高射炮具有與坦克炮同樣的高初速特征。M3炮身長50倍口徑,T15E2炮身長70倍口徑。如同德國的“虎”式裝載56倍口徑的KwK36,而“虎王”裝載71倍口徑的KwK43,“潘興”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70發。其中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重11kg,在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mm,在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mm。高速穿甲彈的彈丸重7。6kg。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mm,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mm。火炮射速為8發/分。比較雙方的攻擊力,若“虎”式KwK43和“潘興”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的話,KwK43處于優勢;都使用高速穿甲彈則不相上下。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KwK43處于優勢,使用高速穿甲彈則T15E2處于優勢,但高速穿甲彈的彈芯需要金屬鎢做原材料,德國無此礦產,所以很少配發部隊。但美軍卻大量裝備,并特別強調:如果遇到德國的重型坦克,應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彈火控裝置包括炮塔的液壓驅動裝置和手操縱方向機、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炮塔可由炮長或車長操縱,當車長發現重要目標需直接操縱炮塔時,炮長的操縱裝置便自動切斷。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度,炮塔旋轉 360°需17秒,高低射界為-10度到+20度,而德國“虎王”的炮塔在液壓驅動下旋轉360°需要19秒,火炮俯仰角度范圍為-8°-17°。瞄準裝置有兩種:一種是供直接射擊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和望遠式瞄準鏡;另一種是供間接射擊用的方位儀和象限儀,與攻擊力相關的還有瞄準鏡的性能。德國“虎王”的瞄準器是TZF9d型,倍率為3-6倍,有效距離3000米。M26“潘興”的瞄準鏡采用M70F或M71C,其中M70F為1。44-6倍,M71C為5-8倍。另外,“潘興”還裝備了M19方位角度指示器、M1象限儀和M9高低儀。后期生產的M26坦克上還裝有火炮穩定器。輔助武器是一挺12。7mm高射機槍和2挺7。62mm機槍,其中一挺是并列機槍,另一挺是前機槍。12。7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50發,7。62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000發。M26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M44裝甲輸送車等,改進型車主要有M46中型坦克等。M26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下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占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準中型坦克之一。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M26主要性能數據列表戰斗全重 41900kg車長 8。65m車寬 3。51m車高 2。78m引擎 Ford GAF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0/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 乘員 5人火力裝備 90mm Gun M3 (T7) ; 2x。30 caliber MG M1919A4彈藥 90mm:70發 ; 。30:5000發裝甲 13-114mm爬坡度 31度通過垂直墻高 1。17m越壕寬 2。44m涉水深 1。2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