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對于銀行此項業務,社會學家認為“純屬助長特權意識、強化等級觀念”、“對普通銀行賬戶區別對待、人為制造不公平”,卻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官員針鋒相對表示贊賞,認為銀行此舉是“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或“可完善公務員保障體系”,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務員的腐敗行為”。 客觀地講,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推出什么業務當然是銀行的權利。況且即使外人說三道四,也大抵影響不到其最終決策。但現下,將此事定性為“銀行出于業務創新需要推出新業務”未免失之簡單。要想以此試圖阻斷社會上的爭論,恐怕也不現實。 筆者以為,既然有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祭出“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防止腐敗”的堂皇理由為之辯解,我們的探討不妨就從這一點開始。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則新聞報道,一是,今年2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部分省份的官員賴賬動輒達數千萬元,最要命的是,賴賬的官員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成普遍現象。二是2004年2月15日《四川日報》報道:近年來,崇州市先后有78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別在14個信用社借款311。9萬元,累計結欠利息109。8萬元,有的公務員在多個信用社借款,借多筆款,逾期借款時間最長達17年。因此,銀行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就很值得商榷。 這邊是有關方面對公務員“老賴”殫精竭慮地追討,連紀委、監察、組織部門等政府機關都動用起來,甚至不惜采用組織手段進行清欠;那邊卻是無需任何擔保和抵押就僅憑公務員的個人“信用”貸出巨額款項,這讓人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個悖論。 銀行對其他身份的貸款人資格、所貸資金使用去向等方面的審查,往往能細致到苛刻的地步,可對公務員貸款卻可以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怎能不加重人們對銀行刻意將不同用戶劃分三六九等的疑慮?事實上,銀行這種做法,是對普通用戶的歧視這個帽子恐怕是扣定了,這種歧視可以說是存在于其骨子里的,只不過以這種方式充分暴露出來而已。至于所謂“防止腐敗”的觀點更是極其荒謬,這說明其只看到了表象,卻認識不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等級分明的強烈刺激之下,試想,投機鉆營、跑官要官甚至買官賣官等腐敗行為又該如何禁絕?同時,又該如何排除部分公務員為了適應此“理財套餐”,而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原始存款額度呢?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有關方面對此事進行調查時,有些問題不可不察。
熱心網友
對于銀行此項業務,社會學家認為“純屬助長特權意識、強化等級觀念”、“對普通銀行賬戶區別對待、人為制造不公平”,卻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官員針鋒相對表示贊賞,認為銀行此舉是“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或“可完善公務員保障體系”,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務員的腐敗行為”。 客觀地講,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推出什么業務當然是銀行的權利。況且即使外人說三道四,也大抵影響不到其最終決策。但現下,將此事定性為“銀行出于業務創新需要推出新業務”未免失之簡單。要想以此試圖阻斷社會上的爭論,恐怕也不現實。 筆者以為,既然有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祭出“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防止腐敗”的堂皇理由為之辯解,我們的探討不妨就從這一點開始。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則新聞報道,一是,今年2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部分省份的官員賴賬動輒達數千萬元,最要命的是,賴賬的官員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成普遍現象。二是2004年2月15日《四川日報》報道:近年來,崇州市先后有78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別在14個信用社借款311。9萬元,累計結欠利息109。8萬元,有的公務員在多個信用社借款,借多筆款,逾期借款時間最長達17年。因此,銀行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就很值得商榷。 這邊是有關方面對公務員“老賴”殫精竭慮地追討,連紀委、監察、組織部門等政府機關都動用起來,甚至不惜采用組織手段進行清欠;那邊卻是無需任何擔保和抵押就僅憑公務員的個人“信用”貸出巨額款項,這讓人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個悖論。 銀行對其他身份的貸款人資格、所貸資金使用去向等方面的審查,往往能細致到苛刻的地步,可對公務員貸款卻可以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怎能不加重人們對銀行刻意將不同用戶劃分三六九等的疑慮?事實上,銀行這種做法,是對普通用戶的歧視這個帽子恐怕是扣定了,這種歧視可以說是存在于其骨子里的,只不過以這種方式充分暴露出來而已。至于所謂“防止腐敗”的觀點更是極其荒謬,這說明其只看到了表象,卻認識不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等級分明的強烈刺激之下,試想,投機鉆營、跑官要官甚至買官賣官等腐敗行為又該如何禁絕?同時,又該如何排除部分公務員為了適應此“理財套餐”,而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原始存款額度呢?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有關方面對此事進行調查時,有些問題不可不察。
熱心網友
對于銀行此項業務,社會學家認為“純屬助長特權意識、強化等級觀念”、“對普通銀行賬戶區別對待、人為制造不公平”,卻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官員針鋒相對表示贊賞,認為銀行此舉是“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或“可完善公務員保障體系”,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務員的腐敗行為”。 客觀地講,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推出什么業務當然是銀行的權利。況且即使外人說三道四,也大抵影響不到其最終決策。但現下,將此事定性為“銀行出于業務創新需要推出新業務”未免失之簡單。要想以此試圖阻斷社會上的爭論,恐怕也不現實。 筆者以為,既然有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祭出“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防止腐敗”的堂皇理由為之辯解,我們的探討不妨就從這一點開始。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則新聞報道,一是,今年2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部分省份的官員賴賬動輒達數千萬元,最要命的是,賴賬的官員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成普遍現象。二是2004年2月15日《四川日報》報道:近年來,崇州市先后有78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別在14個信用社借款311。9萬元,累計結欠利息109。8萬元,有的公務員在多個信用社借款,借多筆款,逾期借款時間最長達17年。因此,銀行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就很值得商榷。 這邊是有關方面對公務員“老賴”殫精竭慮地追討,連紀委、監察、組織部門等政府機關都動用起來,甚至不惜采用組織手段進行清欠;那邊卻是無需任何擔保和抵押就僅憑公務員的個人“信用”貸出巨額款項,這讓人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個悖論。 銀行對其他身份的貸款人資格、所貸資金使用去向等方面的審查,往往能細致到苛刻的地步,可對公務員貸款卻可以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怎能不加重人們對銀行刻意將不同用戶劃分三六九等的疑慮?事實上,銀行這種做法,是對普通用戶的歧視這個帽子恐怕是扣定了,這種歧視可以說是存在于其骨子里的,只不過以這種方式充分暴露出來而已。至于所謂“防止腐敗”的觀點更是極其荒謬,這說明其只看到了表象,卻認識不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等級分明的強烈刺激之下,試想,投機鉆營、跑官要官甚至買官賣官等腐敗行為又該如何禁絕?同時,又該如何排除部分公務員為了適應此“理財套餐”,而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原始存款額度呢?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有關方面對此事進行調查時,有些問題不可不察。
熱心網友
對于銀行此項業務,社會學家認為“純屬助長特權意識、強化等級觀念”、“對普通銀行賬戶區別對待、人為制造不公平”,卻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官員針鋒相對表示贊賞,認為銀行此舉是“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或“可完善公務員保障體系”,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務員的腐敗行為”。 客觀地講,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推出什么業務當然是銀行的權利。況且即使外人說三道四,也大抵影響不到其最終決策。但現下,將此事定性為“銀行出于業務創新需要推出新業務”未免失之簡單。要想以此試圖阻斷社會上的爭論,恐怕也不現實。 筆者以為,既然有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祭出“從公務員開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防止腐敗”的堂皇理由為之辯解,我們的探討不妨就從這一點開始。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則新聞報道,一是,今年2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部分省份的官員賴賬動輒達數千萬元,最要命的是,賴賬的官員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成普遍現象。二是2004年2月15日《四川日報》報道:近年來,崇州市先后有78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別在14個信用社借款311。9萬元,累計結欠利息109。8萬元,有的公務員在多個信用社借款,借多筆款,逾期借款時間最長達17年。因此,銀行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就很值得商榷。 這邊是有關方面對公務員“老賴”殫精竭慮地追討,連紀委、監察、組織部門等政府機關都動用起來,甚至不惜采用組織手段進行清欠;那邊卻是無需任何擔保和抵押就僅憑公務員的個人“信用”貸出巨額款項,這讓人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個悖論。 銀行對其他身份的貸款人資格、所貸資金使用去向等方面的審查,往往能細致到苛刻的地步,可對公務員貸款卻可以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怎能不加重人們對銀行刻意將不同用戶劃分三六九等的疑慮?事實上,銀行這種做法,是對普通用戶的歧視這個帽子恐怕是扣定了,這種歧視可以說是存在于其骨子里的,只不過以這種方式充分暴露出來而已。至于所謂“防止腐敗”的觀點更是極其荒謬,這說明其只看到了表象,卻認識不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等級分明的強烈刺激之下,試想,投機鉆營、跑官要官甚至買官賣官等腐敗行為又該如何禁絕?同時,又該如何排除部分公務員為了適應此“理財套餐”,而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原始存款額度呢?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有關方面對此事進行調查時,有些問題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