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民之寒暑也。——《禮記·樂記》何意?教與寒暑有什么關系?

熱心網友

天地之道(1)——教化如同春風化雨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2),風雨不節(jié)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3),民之風雨也,事不節(jié)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也(4)。  【注釋](1)本節(jié)選自《樂記.樂施》。(2)疾:指災禍。(3)事:指制度。(4)象:吻合,符合。【譯文】   依照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天氣的冷熱不按時交替,就會發(fā)生災禍;風雨不調和就會出現饑荒。教化對于民眾就像風雨的變化一樣,不及時施教就會危害社會。制度對于民眾就像風雨的調和一樣,沒有節(jié)度就難見功效。因此,從前的君王創(chuàng)制樂,是當作治理民眾的一種方法,恰當地適用,就會使民眾的行為與道德相吻合。【讀解】  統(tǒng)治者運用樂來教化百姓大眾,就像給莊稼施肥;施肥不及時,莊稼就會因缺乏營養(yǎng)長不好。那么誰來為統(tǒng)治者“施肥”呢?恐怕誰都不敢,這樣做就叫“犯上做亂”。  這套理論真是妙不可言。它事先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級,加以定位:有人是“農夫”,有人是“莊稼”;有人是栽培者,有人是被栽培的禾苗。得到了“農夫”的關照,是福氣,還得對“農夫”感恩戴德,感謝陽光雨露的普照沐浴。。

熱心網友

上面的回答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