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人工濕地就應該不是天然形成的濕地濕地的生態功能與價值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暫時的靜水或流水、淡水或微咸水及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此外,濕地還包括鄰近水體的河流、湖泊沿岸、沿海區域,以及位于濕地內島嶼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洋水體。因此,所有季節性或常年積水地帶,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灘涂、珊瑚礁、紅樹林、鹽沼、低潮時水深少于6米的海岸帶以及水稻田、魚塘、鹽田、水庫和運河等,均屬于濕地范疇。濕地具有特殊的界面系統  濕地是水、陸兩種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區域,是水域和陸地過渡形態的自然體。濕地處于大氣系統、陸地系統與水體系統的界面交合處,存在聯結各界面的水體一陸地一植被一大氣界面系統。                濕地具有特殊的景觀特征  濕地生態系統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濕地按照地貌特征可以分為濱海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按照水文特征又可將自然濕地分為淺海水域、珊瑚礁和潮下水生層等29類,人工濕地12類。濕地具有明顯的植被、土壤、水位和鹽度的梯度變化、斑塊變化、時間變化的特征,其中水位、水流,如泛濫、潮汐、洪枯等都是有規律、有頻率地變動,這些周期性的變化造成了濕地生態系統在景觀上的周期性變化。                 濕地具有特殊的生物類群  濕地生態系統所處的獨特的水文、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所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環境為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群落提供了復雜而完備的特殊生境。不同濕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沼澤植物、鹽沼植物、紅樹植物(胎生)、浮游植物、挺生植物、底棲植物、厭氧微生物;水禽、涉禽、海岸鳥、魚、蝦、貝、蟹、兩棲、爬行動物等。由于濕地物種種類異常豐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產力,所以濕地生物之間形成了復雜食物鏈、食物網。                 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不僅包括為人類所提供的食物、醫藥及其他工農業生產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撐與維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水文循環,維持生物物種與遺傳多樣性,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與穩定。                  維持生物多樣性  由于濕地處于水陸交互作用的區域,它僅占地球表面面積的6%,卻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濕地是許多珍稀瀕危物特別是瀕危珍稀水禽所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的場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我國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5%,但卻為約50%的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場所。  在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同時,濕地還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不僅維持了野生物種種群的延續、進化,而且為改善經濟物種提供了基因材料。袁隆平院士利用海南濕地的野生稻資源,通過雜交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               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  濕地由于水分過于飽和的厭氧的生態特性,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由于濕地中的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植物殘體分解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十分緩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如果濕地遭到破壞,濕地的固定碳功能將減弱,同時濕地中的碳也會氧化分解,濕地將由“碳匯”變成“碳源”,這將加劇全球變暖的進程。  濕地具有調節區域氣候的功能。濕地水分蒸發和濕地植被葉面的蒸騰作用,可使附近區域的溫度降低、濕度增大、降雨量增加,對周邊區域的氣候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對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良好的作用。                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  濕地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于污染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的植物、微生物和細菌等通過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轉換,包括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將生活和生產污水中的污染物吸收、分解或轉化,使濕地水體得到凈化。                 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  由于濕地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質,濕地因此具有超強的蓄水性和透水性,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許多濕地地區是地勢低洼地帶,與河流相連,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將過量的水分存儲起來,均勻地緩慢釋放,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干旱季節,濕地可將洪水期間容納的水量向周邊地區和下游排放,防旱功能十分顯著。因此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河川徑流、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濕地水資源功能  濕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蓄積地,人類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除開采地下水外,均來源于濕地,而且濕地還是補充地下水的主要來源。眾多的沼澤、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都是可被直接利用的水,濕地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效益。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會影響對地下蓄水層的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因此,可以認為濕地直接和間接地為人類提供重要的淡水資源。                  豐富的產品資源  濕地水源充沛、養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生長,因此濕地具有極高的生產力,每平方米濕地可年均生產2公斤左右的有機物質。濕地除了可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水產品、糧食、水果以及可用作加工原料的皮革、木材、藥材以及蘆葦等,還可為人類提供泥炭這種獨特的產品。濕地是人工養殖和濕地經濟植物種植的優良場所。                  濕地的社會功能  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獨特的自然景觀等,使濕地成為人類休憩旅游以及教育和研究的理想場所。有些濕地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發祥地,保留了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有些濕地中的泥炭層保留了過去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  此外,濱海濕地還提供了保護堤岸、防治海水入侵、抵抗海浪臺風、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的功能。在河流入海口形成的濕地,通過泥沙的淤積,具有成陸造地的功能。有些濕地開闊的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