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誰導演了”海燈神話”80年代初,海燈熱席卷全國,一時間,電影、電視、報刊、雜志海燈的形象隨處可見。在這段時間里雖然不斷有人對海燈神話提出質疑,但是在許多人眼里,海燈至今仍是一個神話。海燈俗名范無病,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窮裁縫,少年時隨舅舅習武,青年時在成都出家,后云游四方,60年代回到家鄉,定居下來。今年四月,我們來到海燈家鄉四川省江油市重華鎮,很多年前海燈就出生在這里,人們談起他時還津津有味。海燈在家鄉的祖業已被當地政府修繕一新,在門上還貼著這樣一幅對聯:“一代宗師德高望重傳亙古,二指禪功絕技驚天勝今人。”我們了解的海燈是個苦行僧,生活極為簡樸,他曾用過的生活用品至今仍擺放在原處。他回到家鄉后,以教武為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海燈在重華鎮時,不僅教人習武,還替老鄉看病,很受當地人的尊重。他一直過著平靜的日子,直到70年代末一部電影在海燈的生活中攪起了一些波瀾。1979年,一個電影攝制組在四川拍攝奇人奇事,一個偶然的機會,導演聽說江油有個會武功的和尚,便請來了海燈,海燈就這樣走上了銀幕。這部叫《四川奇趣尋》的電影拍攝了海燈的二指禪功,隨著這部片子的公映,海燈的大名第一次得到傳揚。海燈名聲大震海燈真正名聲大震的是碰上了少林熱,海燈的弟子肖定沛寫出了一篇將海燈與少林寺聯系在一起的新聞,發表于1982年11月。從此以后,海燈的功夫被冠有少林的美名號。1982年,少林當家和尚行正特地來江油邀海燈去河南少林,海燈從此身價倍增,海燈與少林正式結緣。海燈法師成了宣傳熱點,他的身份在媒體上不斷變化,從輔助主持上升為少林寺第32代主持、少林活佛。1985年,海燈還由河南政協推薦成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到了80年代中后期,海燈熱席卷全國,他成了反帝反封建除暴安良、抗擊倭蔻、反美帝國主義的英雄。一部記錄電影《少林海燈法師》還拍出了他的一指禪。有人提出質疑80年代,海燈熱遍全國,相當一部分人以海燈為偶像。這時,有人對海燈和海燈現象提出了質疑。四川日報記者敬永祥說:“這些宣傳太過份了,越吹越神,和我見到的,和我采訪的完全不一樣。”敬永祥作為海燈的老鄉,曾當面采訪過海燈,1988年,敬永祥第一個對海燈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對海燈的宣傳基本事實失真了。敬永祥對海燈法師的批評引起了海燈徒弟范應蓮的強烈不滿,這個農家弟子當時已是某公司的董事長了。范應蓮以名譽侵權將敬永祥告上了法庭,雙方開始了長達10年的較量。雙方交鋒的焦點有兩個,一個是海燈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是否是真的。一個是海燈究竟是不是少林正宗。1989年,敬永祥公開發表長篇報告文學《海燈現象——80年代的一場造神運動》,亮出了自己的全部觀點。與此同時,江油市為海燈編寫文史資料《海燈專集》,范應蓮寫了《我的恩師海燈》,并編輯出版了《海燈法師畫傳》以回敬敬永祥。此事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媒體紛紛發表文章、各抒已見。1998年,歷時10年的官司,敬永祥敗訴。然而,兩年后,敬永祥卻固執質疑海燈神話,而獲得“反偽科學突出貢獻獎”。布帶栓腳表演海燈是不是一個被造出來的神話呢?我們決定對其中的兩個核心問題進行調查。我們先來到了成都的寶光寺。寶光寺離成都18公里遠,在長江流域是一個很有名的禪院。1979年《四川奇趣錄》第一次將海燈的二指禪介紹給世人,那個二指禪就是在這個寺院里拍攝的。影片的攝影師李震寰直接把我們帶到了當時的拍攝地點——寶光寺后院。告訴我們,拍二指禪時,海燈年事已高,年齡很大,而且有病,兩手抖得很厲害,做不了。后來就采取一個補助的辦法,拿一個布帶子給他吊在窗戶上。把布帶栓住腳,力量就分散到上面去了,而不在兩個指頭上了,照片拍下來就看不出來了,如果沒有繩子就肯定做不了。因為當時導演一定要這個鏡頭,再加上海燈也要堅持記錄他一生中的輝煌。沒辦法,才采取這種辦法。海燈和尚著名的二指禪就這樣演練出來。不是少林弟子在海燈自述的一段簡歷中,海燈自述自己被少林寺的汝峰和尚點化歸依佛門的。現78歲的少林寺第三十代主持當即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他說,少林寺和尚的輩份是有排序的,現在才延續到第34輩嚴字輩,要到300年以后才會有汝字輩和尚出現。同時也表示,他沒見過海燈有少林寺和尚身份的敦請書。住持出示了自民國以來使用的兩枚印章。但從海燈法師的敦請書上我們卻看不到這兩個印章。少林寺認為海燈表演的不是少林寺武術,少林武術有少林武術的規矩,少林武術不管刀槍劍戟出來是一條線。少林寺當時只想請他到少林寺作普通僧人。我們了解到,少林寺自清朝康熙年間第28代方丈圓寂之后,直到1986年才有第29代方丈,這中間有300年的空白歷史,顯然海燈是不可能在1982年就升作第32代方丈的。當這一切謎底都已揭開,我們不禁要問,持續這么久的海燈熱是怎樣形成的呢?誰導演了神話如果把這則流傳了20年的神話拉近了觀察,或許我們會發現,神話絕不是在一夜之間就誕生的。個中原因值得回味。海燈的徒弟肖定沛認為,海燈出名并走向神壇,海燈本人和他的徒弟也包括一些新聞單位都有一定的責任。周玉乾是海燈的老朋友,曾任江油市體委主任,他向我們回憶起60年代海燈第一次在江油作公開表演的情形說,在表演之前,海燈在劇場門口擺了個地攤,就把他一些聘書、獎狀、獎旗掛在墻壁上,當時我就有這個印象,這個是江湖做法。我佩服他是苦行僧,但是他是好名,嚴格說來和尚應該萬物皆空,他就恰恰把名看得很重。海燈弟子范應蓮也說海燈不貪吃,又不貪穿,但看中名聲。也有人認為,海燈被弄得那么熱火朝天,這中間有社會的原因,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包括佛教界,包括武術界都待興,這種情況下,必然有人要出來。也有人說當時有信仰危機。1985年海燈回到四川,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在他家鄉破土動工,1988年海燈法師武館在江油落成,并舉行了盛大的開館儀式,該館沒有練武廳,沒有練武功房。海燈任第一任館長。海燈武館黃琉璃瓦、宮殿式建筑,武術館哪能這樣搞呢,明明是修的紀念館,當時就有人這么認為。武館里掛滿了海燈的詩抄。江油某領導說大家都應像海燈這樣習武、強身、研究學問,就想修一個海燈武館。發展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需要打出名牌,都要利用名人效應。海燈是江油人,江油就要推出海燈。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李之俠總結海燈神話說,《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神仙、皇帝、救世主。 。
熱心網友
海燈法師為當代著名武僧,俗姓范,名靖鶴,字劍英,自號無病道人。四川省江油市重華鎮人,生于1902年8月14日午時,圓寂于1989年1月10日亥時,世壽88歲,慧命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