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 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后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最早嘗試槍械彈藥后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于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藥氣體從后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藥合為一體,從而為后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后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后方裝填彈藥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后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后,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將彈丸射出。由于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于這種后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后裝單發槍”。。

熱心網友

抄一段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后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后方裝填彈藥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后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后,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將彈丸射出。由于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于這種后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后裝單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