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五年級,非常粗心,有時,數學作題看錯題,語文寫字少筆畫.每次考試,我總是叮囑他要細心,可是,常常因為粗心作錯題,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
熱心網友
孩子粗心不是毛病。大多孩子都有的,這是孩子愛動的天性。 可是體現在學習和考試上,我們家長往往是非常著急。追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造成的(以分數多少評判孩子的好壞和升學),另一方面,家長只是注重孩子考試的分數多少。考試成績一下來,家長看到試卷,第一感覺是,好多題目孩子都會做丫,只要細心一點都會對的。有的家長可能會把孩子嚇唬一頓、甚至體罰一次。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有極少的孩子能夠認真起來。大多數孩子還是還是依然如故。家長也非常犯難,不知所措。 我的看法是,第一不要體罰孩子,也不能不聞不問。在平時和孩子的交流中建立友善的關系。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家長自己要好好的總結自己,把自己過去的毛病,不要在孩子身上在次重現。用什么樣的方法,家長自己去揣摩。家長的閱歷要比孩子強很多,但是你以大自居、家長的氣魄去教育小孩,一般是不成功的。現在家長簡單的教育方式很難去管理好自己的小孩。你不但要負責孩子身體的成長,還要下大力氣揣摩小孩的心理,把他的心理變化掌握在你的手中。一定不要怕費力氣和時間。只有你掌握了他的心理,你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當孩子作錯了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分析他作錯的原因,去分別對待。但是一定是讓孩子認識到他的 錯誤。并且是對重復性的錯誤,就要采取嚴厲一點的方法去管制了。家長還要幫助孩子,給他改正錯誤的方法和時間。 家長要和孩子《同步成長》,小孩每一年齡段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不同的。所有家長也要不斷的進步。夫妻雙方還要配合好,不要同時來教訓孩子。一人教訓,另一人要講道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紅臉和白臉的效果。 家長如果能夠做到這些,解決孩子的粗心就是小菜一碟了!!! 希望你能夠成功! 。
熱心網友
這可能是孩子有點貪玩,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下面引導,容易改正的。
熱心網友
粗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要訓練
熱心網友
從父母身上檢查檢查,看看家長是不是也經常丟三落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熱心網友
我有讀過一個方法:給小孩一些小紙張和削得很尖的鉛筆,讓他小心地描圖 ,以此培養他細心.不要一直羅嗦,以免小孩產生叛逆心理.和他一起分析原因
熱心網友
我的意見是讓孩子多多練習一些細膩的動作.
熱心網友
暈千萬別逼孩子學習。讓他們的壓力減輕點不行嗎、!
熱心網友
不錯
熱心網友
粗心 ——最嚴重的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對待粗心的不同態度,很可能引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對“粗心”這個詞,您一定太熟悉了。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中,人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并因此而受到損失。比如不小心把鑰匙丟在家里,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別人回家就只好撥打110。或者有的學生在測驗里因粗心而導致會做的題目還是答錯等等。這樣的“粗心”所帶來損失通常是不大礙事的,只是給當事人多添了點小麻煩。但是“粗心”若是發生在另外的一些場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帶來的就不僅僅是小麻煩了,那損失往往不可計算,甚至無法彌補。 大多數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潛意識里認為,“粗心”只能算是個大家都會犯的小毛病。為什么會這樣呢?很簡單,人人都不會把“粗心”看做“無知”。因為粗心不是不會啊,既然不是不會,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問題,當然也就不太值得讓人擔憂。況且誰都會粗心,誰都免不了出錯,在這樣的自我解脫的意識中,對“粗心”的放縱和寬容也就不難理解了。 比如有個同學在一次考試中,有一道題目由于不會做而丟了分,會很生氣,感覺自己很無能,甚至很悲憤。可如果要是因為粗心而丟了這道題目的分,那么這種自我譴責和埋怨的情緒就會淡化許多。 “如果不是因為粗心的話,這回應該考100分!”——家長常說,孩子也常說。當母親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學期你孩子考的怎么樣?”“唉!別提啦,我的孩子這回要不是因為粗心,能考100分呢!”或者“這次他因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這科成績能在班里排到第二”之類的話,乍一聽,似乎有很多遺憾和埋怨;可隱隱之中,又透出些許的滿足和自豪。 唉!這是多么遺憾的認識啊! 所以,如果對“粗心”認識不足的話,“粗心”所帶來的災難簡直無法預計。 請注意以下幾點: 1粗心比無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練習的時候,一道題結果不對,通常會有兩種原因。 第一種,完全是由于不會。 另外一種情況是,經常有的孩子在做題時多個0;或者少寫單位了;或者小數點的位置錯了;或者上邊一行是23,換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個字寫錯了……總之,不是由于不會而導致的錯誤(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類這種粗心的現象)。 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的時候,看到一道題目不會做,往往批評和指責更嚴厲一些,“你是怎么搞的,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做不來?!”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丟分現象,則常會用相對緩和的口氣說:“唉,怎么這么不小心,如果這樣這樣,你不就做對了嗎?”“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對待這兩種不同的現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態度,孩子放松了對“粗心”的警惕,忽視了對“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對“粗心”危害的認識。盧梭有句話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么都懂。” 一個概念,從無知到有知的改變是很容易的,而一種“粗心”的現象卻是可以經常不斷重復發生的。從這個對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個危害更大。列寧曾說過:“無知比偏見離真理更近一些。”我們也可以毫不夸張地套用這句話說:“無知比粗心更容易獲得真理。”不怕“無知”,因為不會的可以學會,不懂的可以學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為孩子們以為“粗心”不是“無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無顧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錯,從而浪費許多時間,喪失了許多可能的機會。 所以粗心比無知還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于對粗心的無知造成的。 2粗心會養成習慣,一旦形成習慣,就不好改變了 由于對“粗心”的忽視,粗心一次次地在學習中出現,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種慣性,而自己還是不能清醒地認識。 許多同學都曾經經歷這樣的情況,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自以為這次考試成績應該不錯,可結果又是不盡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問題,雖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結果往往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會認為自己再用功,學習成績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在這個時候,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遭到了打擊,對學習就逐漸失去了信心和興趣。試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慣性,變成習慣,就再也不好改變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大家都太熟悉了。為什么有的人從小到大,還總愛丟鑰匙、錢包。只要仔細留意,但凡事業有成的人,哪個做事不是嚴謹細致,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細”。 古希臘有句名言,“性格即命運”,那么性格是如何養成的呢?是習慣!那么“習慣”又是如何養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復。 這就是教育家為什么會強調的一點——“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這句話的原因! 所以“粗心”是一種很糟糕的現象,如果不幸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的話,成功的可能性必然會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點,是錯誤 家長在聊起或批評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我的孩子最大缺點就是粗心……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每件事情都會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為有不足,這個世界才會進步,人也一樣。有時候,人的缺點在某些時候是缺陷,有時候可能就是優點,所以我們常說:個性無好壞。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愛發脾氣,這應該算是缺點,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諒這個缺點的,但發了脾氣就去打人,這就是錯誤了。而這樣的錯誤是應該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發現“缺點”和“錯誤”的區別,但由于它們常常很相似,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混淆,經常把“錯誤”當“缺點”。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我們思想里對“粗心”的危害認識不足,對“粗心”的屬性認識不清,才會造成了我們對“粗心”的忽視,對“粗心”的寬容,甚至對“粗心”的放縱。 綜上所述,想要解決“粗心”這個問題,如果在思想上沒有足夠、正確和清醒的認識,那么“粗心”的問題是解決不好的,它會像幽靈一樣隨時出現,會銷蝕本已擁有的成就,更會妨礙將可能獲得的成就。 “粗心就是錯誤”的論點或許有些偏激,但是有道理的。至于“粗心”造成的后果有時候表現的不是很大,但無論如何我們對“粗心”的關注都應該非常警惕和嚴肅。所以,我們對待“粗心”的態度應該——寧左勿右! 4“粗心”的現象絕不是“寫錯字”,“抄錯行”這么簡單 我們前面談到,一道題目做錯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是不會,二是粗心。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拿到一道題目的時候,想了好半天沒有想出來,這時候別人給了一個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來了。還有在考試的時候怎么也想不起來,下了考場,得,想起來了!這樣的現象該算什么呢?算不會吧,有點委屈!算會嗎?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學生就對自己寬慰地說,沒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沒有做出來。而實際上,由于對概念掌握不夠精通,理解不夠深入,導致不能正確解決題目,而這實際上就是不會!是學習上的“盲點”,在學習上有多少這樣關鍵的漏洞往往會被“粗心”這個詞給掩蓋了。 在經歷了上述的這種情況后,孩子們的反應更多的是無所謂,過去就過去了!也就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把“無知”當“粗心”,想想有多可怕! 5怎么解決“粗心” 談了這么多關于“粗心”的危害,該想想解決的辦法了!我們首先應該對“粗心”進行分類、總結和分析,再想對策來解決。 先看看題中的案例,如何對“粗心”的現象進行分析! 題目:10個人每小時可以栽5棵樹,問10個小時可以栽多少樹? 解:設栽了X棵樹。 第一種:X=10×5×10=500 第二種:X=10×5=50(棵) 第三種:X=5×10=50 對解: 解:設栽了X棵樹。 X=5×10=50(棵) 答:10人10小時可以栽50棵樹。 第一種,盲目地把數字都乘了起來,有時候是由于沒有認真審題,有時是因為根本不理解題意。 第二種,不是“10×5”而應該是“5×10”,這看起來有點挑剔,但這說明我們在做題的過程中應該具備一種良好的素質,做題不只是要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更是準確的思想完美的表達。 第三種,很顯然,忘了寫單位,這是不完整的。 前兩種錯誤其實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粗心”,但也經常以“粗心”的面孔被評價(家長和教師尤其應該注意這一點)。出現在這種簡單的題目,似乎無礙大局,一句話似乎就糾正了,但到了學習的高級階段后,思路可能因為這點偏差而造成失誤。這就是為什么有許多同學在做題目時,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原因,雖然別人只要輕輕一點撥就明白了。 但久而久之,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缺乏自信,越來越感到束手無策。關鍵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明白了,其實對基本的概念沒有真正地深刻理解和掌握。在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時候,我曾經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歷。學生拿到一個看起來很復雜的題目時,沒有多想就對我說,老師,我不會做。我便問到,你再審審題吧。可學生還是說,老師,我還是不會。而實際上題目并不難,但是學生缺乏自信去解決。(而我們的家長和那些家教老師卻做出一副很順手的樣子,詳詳細細地給學生講解。殊不知,這樣卻是害了學生。) 而第三種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們往往不在意。像這樣的粗心有很多種,但是這類粗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形式都比較簡單,且經常會重復出現。這就是真正意義的“粗心”,對于不屬于“粗心”的錯誤我們在另外章節討論。 關于對“粗心”現象的分析方法已經比較清楚了,接著我們該做什么呢?首先,對自己所有發生的“粗心”現象做一個總結,當然要很具體,很詳細。 針對學生經常寫錯別字這樣的“粗心”現象,我們做過一個統計,沒有一個被認為是“錯字大王”的學生最常出現的錯別字會超過20個,再多的錯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導致的。 有個五年級的小孩,在他的作業本、作文本里到處都有錯別字,家長對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沒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統計他本子里所有的錯別字,孩子本人及父母發現,總是寫錯的字原來才這么幾個,感覺很意外,真是從來沒有想到!經過對錯別字做了整理,并對其中一些字做了詳解,比如把“以為”會寫成“已為”這種典型的粗心歸類,而經常導致用錯“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對“的”、“地”、“得”的用法并沒有本質掌握造成的。在對錯字進行詳細耐心的羅列和分析后,一周以后,這個學生作文里的錯別字就減少到只有三個,這令他和父母都很驚訝、開心,因為出現三個錯別字對于他們的孩子來說是多么難得和不容易! 只要對“粗心”進行完整詳細地整理,這些現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識上得到強化,學生在以后類似環境中,只要遇到這種現象,大腦就會自動提出預警和反應,這樣“粗心”的現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個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為冰上很滑。同樣,遇到類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時,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會變得小心翼翼。犯錯誤的可能自然會少了許多。 其實,解決“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樣,小心即可,因為在冰上摔過跤,所以你會記得,除非冰上摔過的那一跤對你沒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點面對“粗心”,“粗心”很快就會從你的視野消失,雖然這并不能完全保證不出低級的錯誤,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產生的錯誤率,做題質量和學習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當然,解決“粗心”的主要地點是在檢查環節,請詳看第二章第2節。 據科學家調查研究發現:一個習慣的養成通常需要21天。 看了這句話,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決心來根除壞習慣,建立好習慣吧!對于您和孩子來說,只有沒有經過啟發和提高的認識,但沒有什么習慣是克服不了的。 ◆ 本節要點 1“粗心”比無知更可怕,粗心可恥。 2“粗心”其實很容易被修理。 3只要不怕麻煩地對待“粗心”,“粗心”就不會麻煩你。 4“粗心”是最低級的一種錯誤。 ◆ 家長作業 1要和孩子共同總結所有具體的粗心現象,并在一個休息日里對所有科目里的現象全部整理出來。 2過1個月后,再看看“粗心”的現象還有哪些余留。 。
熱心網友
粗心是能力不夠,加強基礎訓練。持之以恒,就會見效。
熱心網友
要分清原因,是學習習慣不好,還是否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如果小孩好動,也會粗心,你要弄清才能對證下藥。
熱心網友
堅持積累孩子的錯題讓其改正即可。祝你如意。
熱心網友
你應該從點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