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付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

熱心網友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付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

熱心網友

我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基本狀況如何?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付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

熱心網友

我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基本狀況如何?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付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

熱心網友

一步一步來

熱心網友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忖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22.企業債的利息收入和國債的利息收入是不是都要納稅?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規定,購買國債所獲的利息收入不納仇購買企業債所獲利息收入應納稅,我國也規定國債利息收入兔稅,企業債的利息收入應按有關規定納稅。國債是中央政府發行的債券,國家可以在國債市場上籌資彌補財政赤字,或者為國家重點項H融通資金,還可以利用同債市場調節貨幣流通量。為了鼓勵投資者購買國債,促進國債市場的發展,備同一般都規定投資者購買同債所獲得的利息收入不納稅。投資者投資企業債券所獲取的利息收入,屬于投資者的證券投資收入,在沒有特殊的減兔稅規定時,均須按章納稅。此外.企業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是納入企業成本的,在稅前支付。對企業向言,在其發放債券利息前的利潤中,用于支付債券利息的那部分實際上是免稅的,這也是投資者獲取的債券利息應納稅的原因之一。國債利息收入的免稅待遇對投資者,尤其是收入較高的投資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大多數國家的稅率都是逐級累進的,投資者購買國債,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的收入增加而使稅率再上一個等級。相反,企業債券的利率雖然高,卻有可能仗投資者按更高的稅率納稅,稅后收益反而可能下降。 。

熱心網友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忖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

熱心網友

我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基本狀況如何?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宮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后,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J“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弓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后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同成立后,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折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S年共發行廠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后20余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 1981年,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1997年已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岡發行了3年期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 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1988年,為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我國又發行了財政債券,至1992年共發行了5次,發行總額為337.03億元。除1988年發行的是之年朔和5年期債券外,其余年份均為5年期債券。發行對象主要是專業銀行、綜合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1989年,我國政府發行了只對企事業單位、不對個人的特種債券。該債券從1989年到19m年共發行了4次,期限均為5年。 1989年,銀行實行保值貼補率政策后,財政部開始發行帝有保值貼補的保值公債。計劃發行額為125億元,期限3年,發行列象是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以及有條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隨銀行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浮動,加保值貼補率,再外加1個百分點,1989年保值公債實際發行了87.43億元,未發行完的部分,轉入1990年繼續發行。 1988年,我國國家專業投資公司和心油部、鐵道部也發行了總額為80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四大國家專業銀凡期限為5年,19S9年,又發行了14.59億元的基本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全國城鄉個人,期限為3年,1992年,該債券與重點企業債券合并為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1992年,我國還開辦了國債期貨交易,但由于國債期貨投機現象嚴重,且風險控制滯后,監管力度不足J995年5月17 H.經國務院同意,國債期貨幣場暫時停止交易, 隨著匡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我國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我國開始出現企業債券,當時主要是一些企業自發地向社會和企業內部職工籌資,19S7年,我國一些大企業開始發行重點企業債券,19S8年,重點企業債券改由各國家專業銀行代理國家專業投資公司發行。以后,我國又陸續出現了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內部債券、住宅建設債券和地方投資公司債券 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在同內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此后,各銀行及信托投資公司相繼發行了人民幣金融債券,1991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行了100億元的國家投資債券,1994年,隨著各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政嘯性金融債券也開始誕生,1996年,為籌集資金專門用于償還不規范證券回購債務,部分主融機構開始發行特種金融債券。 1982年。我國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當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東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武士債券。此后,財政部、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有關企業等相繼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在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發行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壯大。這表現在: (1)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我國國內債券發行總額為3172。29億元,兌付額為1358。94億元,其中,國債發行額為1847。77億元,兌付額為786。64億元,期末余額為4361。4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7401。54億元,深圳證交所為636.35億元,1996年,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68.92億元,兌忖額為317。80億元,期末余額為597.73億元,上海證交所成交額為116.12億元,深圳證交所為2997萬元: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041億元,兌付額為254.50億元,期末余額為2399。30億元;其他金融債券發行額為14.60億元,期末余額為109.89億元;國家投資債券期末余額為139.39億元;國家投資公司債券期末余額為119.19億元,1996年,我國對外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7。28億美元,期末余額為11.18億美元。 (2)債券品種與期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以國債為例,1996年相繼推出了貼現同債、附息國債等新品種,在期限上,推出了3個月期限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長期國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國債期限結構。 (3)債券市場的監管和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先后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管理辦法(試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和法規,初步形成了較合理的債券中場監管制度與法規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