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個人檔案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 Lee) 生肖:龍 出生地:美國舊金山唐人街 原籍:廣東南海身高:5尺7。5寸 體重:140磅(64公斤)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The Big Boss)(1971年)、 《精武門》(Fist of Fury)(1972年)、 《猛龍過江》(The Way of the Dragon)(1972年)、 《龍爭虎斗》(Enter the Dragon)(1973年)、 《死亡游戲》(Game of Death)(1973年) 李小龍所練功夫一覽 一、 隨父親練太極 李小龍少時,常見父親在花園練習一種柔緩的拳法――太極拳。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曾是吳氏太極拳名師梁子鵬的弟子。小龍小的時候,極愛聽武俠故事,李海泉先生曾讀了不少有關太極拳的書刊、雜志和小說,每當有空時,他便將這些故事講給兒子聽。年幼的小龍深受父親的并開始十分熱愛太極拳,認為這門神奇的拳法是仙人所授、將軍所傳(“將軍”即陳氏太極拳始祖陳王廷――譯注)。在中國,過去流行的武俠小說常常夸張地描寫太極拳創始人的神奇武功。書中說,太極拳能以預選克剛,以慢打快,老人習之可打敗年輕力壯的對手;太極的哲理可適用於宇宙萬物:天地、陰陽、五行、八卦等;習練太極可使有病者祛病延年,可助無病央強體健。李小龍對書中的說法篤信不移,小小年紀便也熱衷起太極拳來。 一天, 在去上學的路上,小龍不經意踩了一名粗壯的學生的腳。於是,他們來到附近一個空場上“單挑”。盡管已斷斷續續學了7年太極,但李小龍此上僅13歲,仍是個孩子,腦海中滿是有關太極拳神奇的武俠傳說。小龍來到空場中央,擺好太極拳的架勢,腳下緩緩移動步法,他的同學們在一旁為他助威。他的對手――那個胖小子被小龍這股高深莫測的“氣勢”鎮住了,他想逃走,但他的那班同學也在他身後為他鼓勁兒,催促他快點“上”。 胖小子此刻仍想快點逃走,但他的同學們將他向李小龍推去。小龍差點就一拳打到對手,但卻被身沉力大的胖小子一個猛推絆倒在地。見對手被推倒,胖小子來勁兒了,他撲過去騎在小龍身上,拳頭雨點兒般打落下來。小龍慌了手腳,毫無招架之功。見此情景,小龍的那班同學全都嚇跑了。 二、 隨葉問學習詠春 這次打架事件之後,小龍開始對從前所學產生了懷疑。不久後,在好友張卓慶的介紹下,他正式拜在葉問宗師門下開始系統學習詠春拳。他發現,詠春拳理是那樣新穎,與自己從前所學截然不同。盡管小龍仍不愿放棄自己從父親那裏所學到的太極拳理,但他愈來愈喜愛詠春了,并成為葉問師父的堅定追隨者。 光陰荏苒,小龍漸漸長大了。他對武術的熱情有增無減。他很快掌握了詠春拳的基礎功夫。由於李聰穎好學,葉問師父十分喜愛他,傳給他很多詠春門戶的秘密。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下,李小龍成為一位詠春拳能手。 葉問門下的許多弟子都在警務部門任職。張卓慶的父親就曾是一名警督。出於年輕不安分的天性,小龍常與把克張卓慶偷偷溜出去尋別的門派武館的學生比武,以印證所學。一次,小龍觀看張卓慶與一位拳手比武,張卓慶的拳又快又密又重,對手被打得慘敗。 這次比武令小龍得出結論,要戰勝對手,就要力爭出拳短而快。此後,由於小龍在比武中屢次戰勝對手,令他信心大增。與此同時,他的驕傲情緒也開始潛滋暗長。 三、 向譚師父學洪拳 一天, 小龍遇到一位以前的老同學。大家又聊起目前學拳的情況。那位同學說,他正在學洪拳。然後,他笑道:“小龍,大丈夫要學就得學‘男人拳’,你怎麼去學‘女人拳’呢?(注:詠春拳相傳為伍枚師太所創,并由一位名叫“嚴詠春”的姑娘將其傳於後世。事實上,李小龍是知道這一點的。詠春拳流傳於廣東佛山一帶,只有不到兩百年歷史。後由葉問傳至香港)。小龍用詠春拳打敗了不少對手,他很為此自豪,因此,他解決道:“盡管詠春拳是由女人所創、所傳,并且歷史也不很長,但它在實戰中非常有效。”那同學又一次不以為然地了。血氣方剛的小龍有些掛不住火了。盡管那同學說的基本是事實,小龍還是決定讓事實說話,給那同學來點“下馬威”。於是倆人交起手來。打了半天卻難分勝負,雙方都停住了手。 那同學告訴小龍,他的師父的武功造詣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小龍於是決定拜見那位師父。在老同學的引薦下,小龍了這位功高德深的武術家――譚師父。 小龍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提出要與譚師父“交交手”。此時的師父已近過五十,但身強體健,一如青年人,顯示出不凡的魄力。一交手,小龍不得不承認譚師父武術深厚,自己無法勝出。小龍開始虛心求教,向師父學習了洪拳技擊的要法。日後,當小龍在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主演<<青蜂俠>>電視片集時,他從譚師父這裏所學的“虎抓”與“鶴形”都派上了用場。由於譚師父生性廉遜,主張“出世”,又不是職業武師,故李小龍尊重他的意見,沒有向外界公開他的姓名。 洪拳是廣東珠江流域五大南拳之一“五大南拳”即指“洪”、“劉”、“蔡”、“李”、“莫”五家拳法――譯者注),相傳為南少林鐵頭名僧至善視禪師高足洪熙官所創。後世其他多流派的拳法均源自洪拳。洪拳在廣東流傳已有300年歷史。 四、 練習蔡李佛拳 學習了洪拳後,再加上原已精熟的詠春拳,小龍如虎添翼,武功大進。他又開始尋找新的對手印證所學。由於此 他的朋友已沒有一人能打得過他,他不得不耐心尋找新的比武機會。 一天, 小龍去黃大仙(香港地名)拜訪一位朋友。路上,看見一名老者正在一聲草坪上教三個年輕人練拳。三個青年時而出拳,時而跑動。李小龍站在一旁駐足觀看,不久,他說道:“他的馬步不夠緊湊,手腕也不粗壯。就這麼跑來跑去地打兩下,浪費多少勁兒啊,怎麼在實戰中派上用場呢?” 那位老者聽到小龍這番評論非常生氣。反問道:“嘿,小夥子,你認為馬步夠緊、手腕夠粗、速度夠愉就能打贏嗎?那麼你過來試看。”小龍是從來不知道“怕”為何物的,他大步走向那老者。那位自稱姓陳的老者叫小龍進招,小龍說:“不!我已準備好。請你先進招罷。”老者未等小龍說完便閃電般出手,小龍立刻就挨了一下。小龍試圖封住老者的手,他的前額又中了一招,并開始流血。小龍想額頭的血擦掉,怎奈那老者一次又一次出擊,小龍終於被打倒在地。 但是小龍仍不想認輸。他站起來又打,但再次被擊倒。如是數次,他不得不認輸。於是,他便又開始跟這位陳姓老者學習蔡李佛拳。陳師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廣東和佛山地區的技擊名手。現在退隱在香港,閑來弄孫自娛。那三名跟他學拳的青年都是他的兒子。 由於小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他只學各派功夫中最有用的東西,因此陳師父將蔡李佛拳中的精華部分抽出來單獨傳授給他。小龍很快便掌握了這些要領。在李小1964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基本中國拳法>>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蔡李佛拳的犀利擊法――插拖捶的介紹。蔡李佛技術在小龍武術成長歷程中的印亦可見一斑。 蔡李佛拳也源自廣東珠江流域,是由“蔡”、“李”、“佛”三家混合而成的復合拳法。盡管其歷史僅有100多年,然以習者甚眾,技擊名手輩出而馳名於世。今天,蔡李佛在江港澳以及海外廣大地區都擁有大量練習者。 五、隨大兵衛練習柔道 由於李小龍過分熱衷於拳法,他在學校讀書的成績一直不理想。鑒於此,父親要他在電影的拍攝與制作方面多留心。而拍戲和打斗正是小龍生平最熱愛的兩件事。 當他開始逐步步入電影的世界中時,小龍又學習了一項當時已非常流行的大眾運動——柔道。由嘉納治五朗(Kano Jigoro)所創立的現代柔道運動,在日本,已成為一項軍事體育訓練項目。柔道在本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已為日本軍隊贏得了榮譽,同時,現代日本政壇的高官們對柔道也推崇備至。日本在二何在實戰中運用這些技戰後將運動及其哲學思想向全世界加以推廣,隨著著名柔道電影《姿三四郎》的公映,柔道運動很快風靡全球,至今方興未 艾。 看過電影《姿三四郎》後,李小龍和他的朋友們開始對擒摔技術大感興趣,同時,電影中所闡述的柔道哲理亦令他十分著迷。通過朋友介紹,小龍結識了一位日本柔道專家、商人大兵衛(Taiheie)。像從前學功夫一樣,小龍希望大兵衛先生將柔道之精華要點傳授給自己。大兵衛先生是一位商人,日常公務十分繁記忙。他認為小龍的要求很合理,因此,將柔道中的鎖、投、摔等精華要領悉心傳授給小龍。聰明的小龍很快學會了如法。 六、向梁子鵬先生學習內家拳要法 當李小龍放棄在太極拳方面的學習時,遭到了父親李海泉的強烈反對。因為李海泉非常熱愛太極拳,希望兒子能夠堅持學下去。因此,他想盡辦法找太極方面的高人幫助調教兒子,但結果都歸於失敗。後來有一次,他在公園裏遇到一位練太極的老者,老者向李海泉點明了太極的真義。老者說,太極拳盡管名為“拳”,但實際上掌的運用多過拳的擊打,同時,太極拳的終極目標不是“攻擊”,而是博大精深的“理趣”。但是為了刺激學習者,前人編制了一些神奇的武俠傳說。李海泉先生回到家中把這番話告訴了小龍。小龍也承認太極拳重的是武道理念,但他同時又說,別的門派的武功一樣也教你武道理念、人生哲學。 後來,有一天,李海泉帶兒子小龍去拜會自己的太極拳師父梁子鵬。當時,梁子鵬師父正在講授中國內外家拳法的不同秘密所在。小龍在他的講授中聽到了很多前所未聞的知識。 梁師父也是一位商人,而非職業武師,青年時代,他曾師從著名的“鷹爪王”陳子正學習過鷹爪拳、六合八法拳與形意拳。在上海,他曾見過當時絕大部分頂尖的中國功夫名家,他的見識與武學知識都極為廣博。 小龍對梁師父的所講所談興趣愈來愈濃厚,他覺得,陳子正大師的武學理論比日本柔道更為深厚博大。他開始有了想隨梁師父學習的想法。李海泉也迫切希望梁師父能收下兒子。但梁師父堅持要小龍盡棄從前所學,但小龍并不愿意這樣做。 為了既答應李海泉先生的請求,又不過分勉強小龍,梁師父允許小龍作為旁聽者,聽他講授內、外家拳理與哲學。小龍由此又增加了不少知識。我們從日後他的名著《截拳道之道》中所闡述的中國武術內、外家拳理與哲學都可以看出這段時間聽課的影響。 七、學習西洋拳擊 講到這裏,還必須補充一點。當李小龍離開他所就讀的第二所中學之前,他還曾在自己的體育老師的悉心指點下練習過西洋拳(譯者注:譯者記得這位體育教師應是小龍的體育課主任教愛德華修士)。拳擊運動在西方一直受到廣大公眾的熱烈推崇。其技術與訓練體系均非常科學。為了系統地學好西洋拳,小龍還加入了學校的拳擊隊,并在校際拳賽上為母校贏得了好成績。 為了提高自己的拳擊水平,小龍還將父親給的零用錢積攢起來,攢夠錢便跑去街上買上本世紀不敗拳王“褐色轟炸機”喬•路易士的拳賽紀錄片,回家反復放映、研究。我們在日後小龍的影片中,能看到西洋拳的技法。在他的名著《截拳道之道》中亦可讀到關於西洋拳擊技術的闡述。 八、秘密練習羅漢心意拳 由於在電影圈工作,小龍與圈內很多人混得稔熟。50年代初,香港電影圈的工作者們為了拍攝一部影片,曾來到中國內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當時這座千年古寺仍有部分僧人生活在其中。這些僧人中有一位會少林羅漢心意拳。香港的電影工作者要求他表演一遍,并拍成了紀錄影片。後來小龍通過電影圈內一位朋友的幫助,得到了這套紀錄片的一部拷貝。這套紀錄片全面地介紹了少林功夫,小龍十分珍視它。平時他連自己的好友都不讓觀看,而自己則秘密地研究觀摩,又學習了不少東西。 九、向邵漢生學節拳 邵漢生師父也是電影圈的一位武打影裏。青年時代,他曾學習過洪拳與蔡李佛拳,後來,又加入了精武體育會,習羅漢拳與螳螂拳,并在精武體育會授拳課徒。當來到香港後,他在九龍成立了“漢生康樂中心”。 1959年初,當小龍即將離港赴美前夕,他拜訪了邵世伯,對他說:“您是功夫大師,我是恰恰舞冠軍(注:李小龍曾獲1958年度全香港恰恰舞大賽冠軍),我們以舞易武:我教您跳恰恰,您教我功夫,好嗎?”邵世伯同意了。 於是 ,小龍在邵師父的悉心指導下又學了不少實用拳法,同時,還學會了一套叫做“節拳”的拳法。節拳是中國北派拳法的基礎拳法之一,由精武體育會推廣。這種拳法迅捷犀利,力自關節發,習者中名手輩出。小龍與邵師父對習武目的的看法不同。邵師父認為一個人習武應重武德、重修養,而不應輕易將功無用於打斗;而小龍則認為如果一個習武者不將功夫用於實戰,那麼還不如不學。 小龍認為,如果一個人鍛煉僅僅是為了健身,那麼他也可以去學體操;如果一個人鍛煉僅僅是為了娛樂,那麼他可以去學跳舞。因此,小龍將恰恰舞教給邵世伯。盡管如此,小龍在他日後創立的“截拳道”技術體系中還是為邵師父的節拳保留了一席之地。 十、在美國刻苦練習基礎功夫 在香港時,李小龍主要所學的都是中國南派拳法。南拳主“剛”重“力”,在“柔”與“技巧”方面還不夠重視。來到美國後,他又與西洋拳擊、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方面的頂尖專家一道訓練,但在“柔”與“技巧”方面仍感到未得精髓。於是,他回頭反思從前所學,努力找出自己的弱點,發現中國北派拳法中有關“柔”和“技巧”的功夫正是自己所要尋找的東西。 6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出版了大量有關武術方面(尤其是北派武術)的優秀著作,這些著作章法明晰、科學系統。對於有深厚武術根底的人士來說,是完全可以照書自學的。小龍日常最喜歡搜集武術方面的書籍,當他找出自己的弱點後,他買來了中國華拳名家蔡龍云所著的《武術運動基礎訓練》一書,開始了嚴格的自我訓練。李小龍生前惟一出版的個人專著《基本中國拳法》一書的武術基本功訓練一章便是譯自蔡龍云大師的這本著作。 在參閱蔡龍云的著作刻苦訓練了基本功夫之後,小龍的腰和腿運用得更加自如了,他甚至可以像別人用手一樣隨心所欲地出腿。 十一、雙節棍專家與跆拳道腿法 在美國,李小龍還結識了大批武術界的好朋友。美籍菲律賓雙節棍和短棍名家——丹•伊魯山度(Dan Inosanto)便是其中的一位。小龍與伊魯山度互想學習對方的技術。小龍在伊魯山度的指導下學會了雙節棍和短棍,并成為一位用棍的專家;而伊魯山度則拜小龍為師,成為繼承李小龍全部武功與哲學的截道大弟子。 另一位使小龍獲益的武術名家是“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李俊九非凡的踢技對小龍豐富自己的腿法幫助很大。跆拳道運動創始人是韓國的崔弘熙將軍。崔將軍早年曾在日本學習柔道與空手道,回到韓國後,又將中國拳法中在山東一帶流行的踢法加以融合,創立了踢技為主的跆拳道。跆拳道在柔道與空手道之後也很快風靡東西方。 十二、截拳道融合了所有的拳法 縱觀李小龍的一生,他不僅學習了中國的南北兩大派拳法、西洋拳擊、擊劍(向其胞兄李忠琛學習)、日本柔道、空手道,還學習了菲律賓棍術與韓國跆拳道。小龍融合了東西方所有武術流派之精華,創造了截拳道,震撼了世界。正如李小龍所說,截拳道不僅包含了所有的拳法,也包含了所有的武術。 李小龍時常將其熱愛的截拳道哲學比喻為水,水有五大特點: 1,水的形狀是可以隨著它的容器而改變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換言之,它的特質是有彈性的,適應力強的,合作性強,及不會堅持己見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滿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蝕最堅硬的石頭。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比起先聲奪人及過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3,水在靜止時是清澈的;但當水翻騰洶涌時是污濁及充滿破壞力。所以我們在心平氣和時才能靜心地自我思考。 4,水能沖破障礙,任意地飄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沒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務。 5,當你與水合作時,它是你的朋友;反之,當與水對抗時,它是你的敵人。膽小的人若然胡亂地在水中掙 扎擺動,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靜的人在水中輕輕地浮動時,會自然地飄蕩。當面對眾多敵人時人們會進入無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溫柔及可信賴的人是較受歡迎及本身能得到內心平靜。 。
熱心網友
李小龍的一生及資料(全) 李小龍,武術技擊家,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乳名:細鳳 綽號:馬騮,?猶熳埃蛔校M跬罰?郵倍ǎ憬飭?,猩猩王等。 藉貫: 中國廣東順德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于: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歲) 生肖:龍 出生地:美國舊金山(三藩市積臣街醫院) 近視:600度 身高:5尺7寸(1。71米) 體重:140磅 胸肌:41。5(擴胸前)44。25(擴胸后) 腹:29。5寸 右前臂:12。25寸 左前臂:11。75寸 右上臂:14。25寸 左上臂:13。75寸 右大腿:22。5寸 左大腿:22。5寸 右小腿:13寸 左小腿:12。88寸 肆業于香港喇沙書院 1961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父親:李海泉(李滿船)(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師父:葉問(詠春宗師) 姊姊:亞葛蕾絲、費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羅勃特 太太:蓮達.愛美莉(Linda)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兩姐 李小龍安息于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所拍電影和電視劇:金門女(1940),富貴浮云(1948),夢里西施(1949),細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燈(1953),母淚(1953),父之過(1953),千萬人家(1953),危樓春曉(1953),愛(上集)(1955),愛(下集)(1955),孤星血淚(1955),守得云開見月明(1955),孤兒行=苦命女(1955),兒女債(1955),許癲納福(1955),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兒(1957),人海孤鴻(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斗(1973),死亡游戲(1978),盲人追兇,打擊惡魔黨,可愛的女孩, 布朗蒂,青鋒俠等。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我很早就對李小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慚愧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這個人的來龍去脈,總覺得一位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明星,其星光可能只存在于上一代人的記憶里,在我們這一代,亮極有限。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發現李小龍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幾乎是有電影的地方就有他的名字,知道中國電影的人就知道他。后來終于買到了他的幾部代表作和傳記片,一看之下,瞠目結舌。原來他不僅僅是儀表堂堂淵停岳峙,動起來更似奔雷閃電,遠不是如今眾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繡腿可以比擬;原來他不僅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還是一代武學宗師,一生致力于傳播和提升中國武術;原來他不僅會演戲,還對電影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和切實投入,后期作品可以真正稱為“李小龍作品”;原來他不僅懂電影懂功夫,還懂哲學,會作詩,擅長美術……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據說在李小龍尚在襁褓里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李海泉要把兒子打扮成這幅模樣呢?因為這是李海泉本人的經典扮相。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后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這是李小龍五歲時的全家福。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云》,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余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后,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后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人海孤鴻》,李小龍早期電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龍并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爺周沖。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圣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當然,他最大的愛好還是武術。說起李小龍練武的緣由,并不因為他是天生的“絕世武學奇才”,恰恰因為他自幼身體孱弱,需要鍛煉調理,于是,身高僅有一米七三,近視高達一千度,兩條腿長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龍走上了武學之路。他的啟蒙師傅是老爸李海泉,據說是一位太極拳高手,從李小龍七歲開始教其練習太極拳。十三歲時,李小龍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師傅:詠春大師葉問。葉問對詠春的內涵頗有見地:“詠春強調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葉問的調教下,李小龍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等拳種,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邵漢生是李小龍的另一位師傅。他在采訪中說:“我和李小龍做了一個交易,我教他武術,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個星期才能學會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龍只用了三個晚上就學得滾瓜爛熟。但是他后來并沒教我跳舞(笑)……” 當時的李小龍已經成長為一位健壯的青年,曾經奪得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賽場之外,也經常和同學甚至高年級同學打架。據黃?他老人家回憶,作為李小龍的同學,他也挨過李小龍的拳頭,多年以后他在電視節目中自嘲說:“現在才知道輸是必然的,誰能打得過李小龍啊??? ”據測試,成年李小龍的拳勁高達他本人體重的兩倍多,這種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時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勢不可擋。 事實上,因為李小龍打架記錄太多,隨時面臨警方檢控,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盡快離開香港的另一個原因1959年5月,李小龍來到美國定居,以教人跳舞謀生9月,他遷到西雅圖,入讀愛迪生技術學校,白天上課,晚上在唐人街餐館當侍應換取食宿,開始半工半讀生涯。這個時候的李小龍,突然變成了一位勤奮上進的好學生,雖然在課余時間繼續堅持練習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龍中學畢業,5月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 李小龍熱愛哲學,善于思考,哲學思想滲透在他一生的事業和生活中,在他的許多言談中都有體現: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對某件事視作毫無價值,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同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么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李小龍也寫過很多詩。以下這首叫做《我是誰》,他贈給了好友李俊九(韓裔美籍武術家,“美國跆拳道之父”)。可惜找不到英文原文,不能盡窺原貌,從外語翻譯過來的詩畢竟是挺別扭的。
熱心網友
上世紀70年代走紅的香港武打明星,可惜英年早逝。
熱心網友
你是真不知道嗎?其實現在人們在意的并不是李小龍 而是李小龍的死 他的死是一個迷就好比這大自然之迷樣
熱心網友
藝名:李小龍原名:李振藩英文:Bruce Lee藉貫:中國廣東順德出生日期:1940年11月27日死亡日期:1973年7月20日身高:1.71米體重:140磅近視:600度嗜好:閱讀、練武害怕的東西:水兒子:李國豪女兒:李香凝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于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代表作:《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門》(1972年)《猛龍過江》(1972年) 《龍爭虎斗》(1973年)《死亡游戲》(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