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寫出與孔子(或孟子)相關的一個故事。2。請寫出與孔子(或孟子)言行論著相關的一個成語。3。請寫出你對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熱心網友
寫出與孔子(或孟子)言行論著相關的一個成語。一暴十寒 :yī pù shí hán請寫出你對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子曰:請寫出與孔子(或孟子)相關的一個故事。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熱心網友
1。請寫出與孔子(或孟子)相關的一個故事。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請寫出與孔子(或孟子)言行論著相關的一個成語。一暴十寒 :yī pù shí hán《孟子·告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暴’同‘曝pù’),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扔鲿r而勤奮,事兒懈怠,沒有恒心。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 接著,他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好棋手,他教了兩個徒弟,一個專心致志聽奕秋的講解;另一個卻老是望著有天上有沒有天鵝飛來,并想用箭射下來。兩個徒弟最后的成績像相差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差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和做事情,要專心致志。若是今天做一些,明天又把它丟下,那么事情是不會做好的。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是個決定因素之一, 后來人們把將孟子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簡化為"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時沒有恒心,反復無常的一種說法。 3。請寫出你對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