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至今有沒有發現呢?他的陵墓會不會真如傳說中的那樣呢?秦始皇的陵墓問題一直是個迷,至今仍沒有一個正確或者準確的說法,有人說已經找到了,但是又沒有確切的記載,那么究竟發現了沒有,有沒有哪一位高人曉得呢?最好是知曉內情的人吧!
熱心網友
成龍的《神話》里不是已經有了嗎?
熱心網友
你是清朝人啊早都發現了之所以不發掘是因為現在還沒有能力進行保護
熱心網友
秦始皇陵位于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陵墓規模宏大,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陵墓為什么選在這里呢?古人們迷信風水寶地自不必說。1994年中央電視臺報道說:地址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驪山到華山正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龍頭眼睛的位置。成語“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的附會之說,一時還搞不清楚。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贏名政,13歲即位,22歲親理國事,由公元前230年起,10年內兼并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他在位時實行郡縣制,統一法律、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助于鞏固統一和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大修宮殿,焚書坑儒,殘酷壓迫老百姓。 為了死后安葬,秦始皇令丞相李斯征發70萬人為他修建陵墓,大將章邯充任監工。最后終因楚霸王項羽入關和農民起義,秦王朝覆滅。 《史記·秦始皇本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沿驪山,及并天下,以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貴,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長久之。”從中可以看出陵墓規模之大,工程之繁和陳設之豪華。秦始皇在位36年,修陵墓36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病故,葬禮隆重可想而知。據推算,當時秦王國有2000萬人口,70萬人約占全國青壯年勞力的十分之一,勞民傷財,累死活埋勞工不計其數。其后,火焚人盜,地上建筑全毀。《水經注·渭水》記載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中盜賊,銷槨為銅”。 秦始皇陵到底埋有多少珍寶,至今還是個未知數。據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1994年答《人民日報》記者問時說:“的確,經過考古鉆探和科學探測,發現秦陵封土下含貢量比普通土含貢量高60多倍,證明史書中關于秦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奇器珍怪徒藏滿之’的記載不時沒有根據的。” 當地人稱秦陵為驪山園,在一片農田中,隆起的山丘就時秦始皇陵。陵園近8平方公里,由于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陵高從原來的115米降到現在的50米左右。根據初步普查,陵園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呈方形,周長為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為6200余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墻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內外總計有400余座坑墓。據說,秦二世胡亥下令:所有修陵工匠和宮內未生子的宮女,悉數殉葬。1994年考古發現,葬坑有身負重傷、顱骨刀刺的遺骨多件,有人分析這是秦二世宮廷政變王室的受害者。秦始皇陵園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寶庫,秦傭三座坑的兵馬俑,銅車馬傭只是發掘面市地一部分。 秦始皇陵本身,至今沒有考古發掘,據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解釋說:“它不像隋唐以后的帝王陵墓,有墓門墓道(如唐乾陵墓等),找到墓門就可以開啟進入地宮或墓室,而是先挖出規模宏大切很深的墓穴,然后用一層層黃土填夯起來,不僅沒有墓道墓門,而且土層中可能還有文物,如要發掘,就要將山丘般的陵冢層層剝挖,不僅工程十分浩大,而且也會破壞秦始皇陵墓本身,這是十分可惜的,而且也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相悖。”有沒有不損壞秦陵而直接進入地宮進行發掘探密地辦法呢?他回答說:“恐怕很長一段時期是沒有辦法的,只有寄希望于今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子孫后代的聰明才智了。”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筑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園,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
熱心網友
秦始皇墓是座龐大地宮。就在離兵馬俑不遠的地方。中央電視臺早有介紹。(2003-11-29 08:08:25)據新華社電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真墓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石質建筑的墓室主體尚未坍塌進水。“世界第八奇跡”秦始皇陵長期存在一系列疑問,我國科技工作者應用重力、磁法、高密度電法等物探、化探技術,經過歷時一年的勘查試驗驗證,終于揭開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謎。27日,通過驗收的科技部“863”計劃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說,根據本次測量探測,“現在可以回答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地宮、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初步評估,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開挖范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于地宮中央。秦始皇真墓就在封土堆下 -------------------------------------------------------------------------------- 2003年11月28日11:54 新聞晚報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真墓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石質建筑的墓室主體尚未坍塌進水。初步探測顯示,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秦始皇墓室確實體現了“千古一帝”的氣派。 “世界第八奇跡”秦始皇陵長期存在一系列疑問,如秦始皇真墓是否就在封土堆之下,墓室埋深多少,地宮結構尺寸怎樣,墓室是否坍塌進水?我國科技工作者應用重力、磁法 、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音頻大地電磁法、測汞、測氡、測溫和彈性波法等物探、化探技術,經過歷時一年的勘查試驗驗證,終于揭開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謎。 27日通過驗收《考古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詳細、全面解答了有關秦始皇陵墓的諸多疑問。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說,本次測量探測到由地宮開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以及彈性波法反射異常,由開挖范圍對應封土堆細夯土墻引起的明顯磁異常,由墓室引起的高電阻率異常,開挖范圍內汞異常,宮墻引起重力異常和繞射點異常。這些異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畫出一個巨大地下建筑群輪廓。“只有真墓才可能有如此規模和配套的地下建筑群。因此,現在可以回答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秦始皇地宮、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 劉士毅說,初步評估,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開挖范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于地宮中央,頂深海拔高程470米至480米,高15米左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宮墻頂深海拔高程約471米,高約16米,寬約8米,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宮墻之上的細夯土墻與宮墻位置、范圍基本一致,高約30余米。測量探測到的封土堆汞異常分布特點耐人尋味:北、東最強,南、西次之,北、西最弱。根據秦始皇墓內以水銀模擬天下江河的傳說加以推測,可能反映了秦朝時期中國人的江河地理概念。 劉士毅說,由于除磁法外,剖面稀少,未進行三維探測與反演,磁法的人為干擾未能全部消除等因素,本次測量只給出地宮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狀。至于墓室內所藏珍寶是否如史書記載的那樣,以及是否被盜,是非到開挖之日無法解開的謎語。。
熱心網友
找到了位置,但沒有挖掘,因為以今天的科技水平挖掘了也無法保護,不過倒是給墓底下核磁共振過,非常龐大,且有三條環形水道由上至下排列,無法挖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秦始皇墓里有大量的金屬汞,因為史記上說秦始皇用汞來做江河湖海,所以在修建墓穴是就注入了大量的汞,隨著時間推移,里面充斥著汞蒸汽,打開墓穴很有可能造成危險,所以他老人家還沒有被盜過墓呢
熱心網友
全部的以前宮廷出版的書都說現在儷山的陵墓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但有許多專家學者和民間傳說都認為秦始皇并沒有埋葬在那里.但因為現在的技術還不能保證陵墓中的文物在出土后的保護問題.所以,現在學術界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
熱心網友
想干啥?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