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歐洲貨幣聯盟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熱心網友
1957年3月25日,法、德、意、荷、盧森堡和比利時等西歐6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羅馬條約》正式生效,歐洲經濟共同體(EU,簡稱歐共體)宣告成立,西歐聯合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1969年12月,歐共體6個成員國在海牙舉行首腦會議,把成立歐洲貨幣聯盟(EMU)作為歐共體的“正式目標”,并要求歐共體委員會制定一個分階段創立經濟貨幣聯盟的計劃。1970年3月,由當時盧森堡首相皮埃爾·韋爾納領導的高級小組遞交了受命制定的上述計劃,即(韋爾納報告),指出擬在1980前建成一個“完全的經濟與貨幣聯盟”,但由于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加之1994年西方經濟危機,“韋爾納計劃”被擱淺,不過于1973年3月建立的“蛇洞”型歐洲匯率機制卻維持下來。 1978年4月,歐共體哥本哈根首腦會議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MS),并于1979年3月正式建立,其宗旨在于加速歐共體的貨幣聯合,創建一種共同貨幣“歐洲貨幣單位”(ECU,亦稱埃居)。 1973年1月,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歐共體;1981年,希臘又成為共同體的成員國;1986年1月,西班牙和葡萄牙被歐共體正式接納;隨后,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也相繼加入共同體。到1995年,一個擁有15個成員國,地域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3.7億的歐洲共同體已經建立起來。 1988年6月,歐共體漢諾威首腦會議決定成立由當時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主持的“經濟貨幣聯盟委員會”,1989年4月,有關分三個階段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的《德洛爾報告》獲得批準,建立歐洲貨幣聯盟,創建單一貨幣成為歐共體的主要目標。 《德洛爾報告》中提出,分三步實現歐洲貨幣聯盟。1992年2月7日,著名的《馬斯特里赫待條約》(以下簡稱《馬約》)在荷蘭簽訂,并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該條約由《政治聯盟條約》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組成,對《德洛爾報告》中有關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具體實施步驟進行了修改,并為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國家制定出可操作的標準,對于歐洲貨幣聯盟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以后,“歐洲共同體”改稱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根據《馬約》規定,歐洲貨幣聯盟的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三個步驟。 第一步從1990年7月到1993年底,實現了成員國之間資本的自由流動,并實施了多邊年度加盟計劃,該計劃由歐盟經濟及財政部長會議(ECoFIN)統一安排,以達到持續低通貨膨脹、金融穩健、匯率穩定等《馬約》中規定的目標,爭取使所有成員國參加歐洲匯率機制,取消外匯管制,為采用單一貨幣——歐元奠定基礎。 第二步從1994年1月到1998年底,主要是為歐洲貨幣聯盟進入第三階段做準備。1994年1月1日,未來歐洲中央銀行(ECB)的雛形——歐洲貨幣研究院(EMl)在法蘭克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協調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貨幣政策,為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的正常運行建立必要的管理機構及邏輯框架。1998年5月2日,經歐盟國家首腦會議和歐盟經濟及財政部長會議的推薦,按照投票的多少決定各成員國在第三階段引入歐元的時間表, 并由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貨幣研究院依據《馬約》及其他相關條約規定的加盟條件,對引入歐元的有關事宜進行安排。1998年6月2日,歐洲中央銀行比預期時間提前一個月成立,單一貨幣的實施進入了緊鑼密鼓的階段。 . 1999年1月1日,歐洲貨幣聯盟將進入第三步,歐元將作為唯一的法定貨幣,以1:1的比率取代埃居(ECU),在埃居向歐元轉化初期,各國的貨幣(被稱為國民貨幣單位)將作為歐元的輔助貨幣流通一段時期,2002年各國貨幣將退出流通領域。隨著歐元的正式啟用,歐洲中央銀行體系(EcB)也將建成,歐洲中央銀行體系除包括歐洲中央銀行外,還包括所有參加歐元區成員國的中央銀行(NCB),類似于聯席會議。按規定,所有參加歐元區的成員國中央銀行都必須按照其人口和GDP的大小向歐洲中央銀行認購股本。歐洲中央銀行是決策機構,而各成員國中央銀行是執行機構,歐洲中央銀行以維護貨幣的穩定為首要任務,統一管理主導利率、貨幣儲備和貨幣發行等,其職責和結構以德國聯邦銀行為模式,獨立于歐盟機構和各國政府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