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別按先進老新程度的順序,排列一下
熱心網友
日本潛艇兵力是隸屬于自衛艦隊兩個潛水隊群,第1潛水隊群(下轄第1、3、5潛水隊)以吳港為基地,第2潛水隊群(下轄第2、4、6潛水隊)以橫須賀為母港。日本現役共有16艘潛艇,其中:7艘“春潮”級潛艇;“夕潮”級潛艇于1980-1989年陸續建造了10艘,其中5艘“夕潮”級潛艇由“親潮”級潛艇取代;最新型的5艘“親潮”級柴油動力潛艇;日本的原則是每幾年服役一艘,退役一艘。 總的來講,日本戰后建造的潛艇一級比一級先進,技術含量一級比一級高,每型潛艇基本上都可列入同時期潛艇先進水平的行列。尤其是現役的“夕潮”級、“春潮”級和“親潮”級,幾乎包含了當代常規潛艇所有最先進的技術。
熱心網友
是16
熱心網友
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重視小日本軍國分子,但是還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有3個抗日戰爭的人群,我們不怕一小撮日本軍國分子,我們要和平,但我們不懼怕戰爭。
熱心網友
這里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充其量是個大概,這就是標準答案
熱心網友
目前,日本已形成了亞洲規模較大和戰斗力較強的一支海上力量,擁有142艘艦艇,大約4.5萬兵力.其海上自衛隊的4艘"金剛級"護衛艦,排水量超過9000噸,是全球除美國外第一種裝備宙斯盾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導彈系統的戰艦,也是全球少有的可以執行海上反彈道導彈使命的戰艦.(消息來源:半月談)
熱心網友
21艘!
熱心網友
16 in all.
熱心網友
好像是19艘
熱心網友
悠久的潛艇發展歷史 日本的潛艇發展可追溯至本世紀初。早在1905年即獲得一艘水下排水量為124噸的“霍蘭”潛艇。此后日本的潛艇建造業為滿足戰爭需要,又有不斷發展,僅在二戰期間,就建造了114艘常規潛艇。 二戰后,由于遭到戰爭失敗的打擊和憲法的限制,日本在潛艇建造方面形成了10年的空白期。直到1955年,日本才從美國租到一艘“小鯊魚”級潛艇。這艘后來被日本易名為“黑潮”號的小“鯊魚”級潛艇對戰后日本潛艇的發展至少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日本的工程技術人員了解了美國潛艇的設計方法和基本結構,從而為日后日本獨立設計潛艇打下了基礎;二是為日本培訓了大量潛艇艇員,為以后掌握和操縱新潛艇積累了經驗。 1957年,日本戰后自行設計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在神戶造船廠開工建造,1960年服役。該艇采用圓鈍形狀艇艏,流線型指揮臺圍殼;耐壓殼體采用高強度鋼建成,使潛深達到了150米;安裝有水下自動懸浮裝置和自動定深裝置,并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其水下排水量達1420噸,最高航速19節,裝備有4個533毫米魚雷管,這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親潮”號的建成揭開了戰后日本建造國產潛艇的序幕。 接著,在1962年和1963年日本又陸續建成了2艘“早潮”級和2艘“夏潮”級潛艇。前者標準排水量750噸,后者約800噸,準備用于反潛作戰。然而由于它們的排水量小,不能適應日本近海的惡劣海況,因而最終只能用于反潛訓練。 從1963年起,日本開始建造排水量較大的“大潮”級和“朝潮”級潛艇,并在1969年前陸續建成。前者以美國海軍的“刺尾魚”級潛艇為母型設計,水上排水量1600噸,僅建1艘;后者為“大潮”級的改進型,水上排水量1650噸,共建有4艘。改進后的“朝潮”級與“大潮”級的不同之處是增加了耐壓艇體長度和殼板厚度;采用了美國的ZQQ-1型聲納;首次安裝了電磁計程儀、主機遙控裝置等新設備;裝備了較為先進的武器;在降噪減震上也采取了新措施。“朝潮”級的成功建造使得日本建造的潛艇向著更先進和更大型化的方向發展。 1971年,日本第一型采用水滴型艇體、大功率電機和單軸推進的潛艇建成,這就是著名的“渦潮”級。該艇以美國的“大青花魚”號潛艇為母型設計,打破了傳統的設計思想,使得潛艇的水下航行性能有了質的提高,水下航速到了創紀錄的20節。 然而日本并未滿足已有的成績,在建成7艘“渦潮”有后,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又分別建成了排水量更大、技術性能更先進、作戰能力更強的“夕潮”級和“春潮”級潛艇,特別是1998年3月最新服役的“親潮”級潛艇,使得日本潛艇再攀高峰,躋身當今世界最先進常規潛艇的行列。鮮明的潛艇建設特點 日本戰后的潛艇建設,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從大的方面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自然研制潛艇,走國產化道路 日本具有研制潛艇的悠久歷史,雖然在二戰后潛艇損失殆盡,潛艇建造業也處于完全停頓之中,但它并沒有走購買別國潛艇的道路,而是通過租借和研究美國的潛艇,迅速恢復本國建造潛艇的能力。并在此后逐漸形成了強大的設計與建造現代潛艇的科研和工業基礎,從而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數能夠自行研制先進常規潛艇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第一艘潛艇“親潮”號起一直到現役的“春潮”級、“親潮”級首艇全都是由本國船廠建造。雖然一些型號的潛艇是以美國或別的國家的潛艇為母型設計的,但它并不只是進行簡單的模仿和照搬,而是根據日本的實際需要進行改進。因而日本研制的潛艇不但非常適合本國海域和艇員使用,而且采用的一些技術達到甚至超過了同時期的世界先進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從70年代開始,不但潛艇由本國建造,就連潛艇上配備的設備和武器也開始了國產化進程。如?春潮”級和“親潮”級潛艇采用的主機就是川崎公司生產的12V25/25S四沖程柴油機和發電機,推進電機則是富士公司生產的;艇上的魚雷原是美制的,現已由日本國產的89式線導魚雷所取代;特別是潛艇上配備的電子設備,除個別的美制先進產品外,幾乎是清一色的國產品。很顯然,隨著潛艇建造業的發展,日本潛艇上配置的設備和武器的國產化程度必將進一步提高。 潛艇齡短,更新速度快 日本戰后40年來,共建造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不到5年即建成一型新潛艇,往往是當一型潛艇正在建造時,另一型潛艇又處于設計之中;不僅如此,日本潛艇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有人統計過,日本1973年以來服役的潛艇大多只服役16年就退役。與此相對照,德國的205型和206型潛艇的服役期則長達25年以上,而其他一些國家潛艇的艇齡就更長了。 由此可見,日本的潛艇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短的。如在役的“夕潮”級和“春潮”級兩型潛艇中,最老的“望潮”號的艇齡也不過16年,并且在最新的“親潮”級首艇1998年服役后,它很可能也要退出現役。日本之所以要如此高密度地發展新潛艇,并且要如此之快地更換舊潛艇,主要是為了使本國的潛艇能夠跟上世界潛艇發展的步伐,確保本國潛艇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技術含量高,總體性能先進 總的來講,日本戰后建造的潛艇一級比一級先進,技術含量一級比一級高,每型潛艇基本上都可列入同時期潛艇先進水平的行列。尤其是現役的“夕潮”級、“春潮”級和“親潮”級,幾乎包含了當代常規潛艇所有最先進的技術。 例如,上述三型潛艇艇體采用略為拉長的水滴線型,接近于水動力性能的最佳比值;艇體耐壓殼材料采用高強度鋼建成,潛深達300米左右;潛艇的水下排水量在2500噸以上,屬大型遠洋潛艇;動力裝置采用日本研制的大功率電機,水下航速達20節,續航憊達到了10000海里左右;艇內采用了多種減振降噪措施,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配備了多種先進的電子設備,具有很強的水下搜索和探測能力;裝備了自行研制的高性能89式線導魚雷和美制“魚叉”潛射反艦導彈,并且武器的裝載量大,發射裝置多,一次性攻擊力強;艇內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也很高,居住性好。其良好的性能完全可以與英國的“支持者”級、荷蘭的“海象”級和澳大利亞的“科林斯”級常規潛艇相媲美。 先進的未來潛艇技術 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在役潛艇總共為17艘,其中9艘?夕潮”級、7艘“春潮”級、1艘“親潮”級。根據日本制定的“防衛計劃大綱”,今后日本海上自衛隊將常年維持一支由16艘潛艇組成的潛艇艦隊。目前日本船廠正在加緊建造新的“親潮”級潛艇,首艇已于1998年3月開始服役,根據每艘潛艇的服役期約為16年和每服役1艘新艇即退役1艘舊艇的原則,預計它們將用于逐步替換現役的“夕潮”級潛艇。因此到21世紀初,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總數仍將保持16艘,其中“春潮”級6艘,“親潮”級及其后續艇10艘。 預料在“親潮”級及其后續潛艇上日本將采用更多的新技術,其中主要包括: 安裝新型聲納,進一步提高探測能力 隨著安靜型潛艇的出現,探測和搜索潛艇越來越困難。日本在現役潛艇上安裝拖曳陣列聲納后,為潛艇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探測手段,無疑在水聲反潛領域取得了一個新的進展。然而拖曳線列陣聲納也存在一些缺點,其中主要是不能直接區分來自潛艇左右舷的目標信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潛艇的探測能力。 為此未來建造的潛艇不僅要裝備艇殼聲納和拖曳線列陣聲納,而且還將加裝能夠有效探測潛艇左右舷遠距離目標信號的舷側陣被動式聲納,從而在整體上組成一個強大的聲納探測系統,以較好地探測來自水中各個方向的遠距離目標信號,從而大大提高新一代潛艇的目標探測能力。 敷設消聲瓦,增強潛艇的隱身性能 消聲瓦通常由一種內部設有消聲空腔的橡膠板塊或聚氯脂材料等制成,它敷設在潛艇表面上,既能大幅度地吸收探測聲波的能量,減少主動聲納聲波的反射,又可抑制艇體振動,減小潛艇內部產生的機械幅射噪聲,同時還可以改善艇體表面的流體動力特性,減少航行阻力,提高航速。 消聲瓦的使用為潛艇的隱身帶來巨大的好處,事實證明,俄海軍潛艇的消聲瓦敷蓋層可使MK46魚雷的探測距離減小50%。目前國外新一代潛艇普遍敷設消聲瓦。日本在“春潮”級成功進行了初步試驗,“親潮”級首艇已敷設消聲瓦,預料日本今后建造的潛艇將普遍采用這一先進技術。 采用超高強度鋼作為艇體材料,增加潛艇的下潛深度 潛艇下潛深度越大,潛艇的隱身性能和生存能力就越強,為增加潛艇的下潛深度,日本近幾年來對一些高強度鋼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美國海軍使用的HY-100和HY-130型鋼,先后研制成NS-63和NS-80高強度合金鋼,并將其分別應用于“渦潮”級和“夕潮”級潛艇。 為獲得性能更好的潛艇艇殼建造材料,日本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最后終于生產出了本國的NS-110超高強度鋼。 之后,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用這種鋼制作了潛艇模型,利用模型研究了這種鋼的焊縫強度和焊接工藝,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礎上,將其應用于“春潮”級潛艇上的部分耐壓殼上,使該級潛艇的潛深達到了350米左右。新一代“親潮”級潛艇艇殼將全部采用NS-110超高強度鋼制成,從而使該級潛艇的下潛深度達到500米左右。 開發AIP技術,減少潛艇的水面暴露率 由于受到戰后國際條約和國內憲法的限制,在可預見的將來,日本不可能發展核動力潛艇。常規潛艇必須經常浮到水面給蓄電池充電,增加了潛艇暴露的危險性。為此,日本一直在尋找一種可替代的解決辦法,而AIP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的出現為日本指明了一條出路。 1993~1995年,日本向瑞典考庫姆公司先后購買了2臺AIP斯特林裝置,并對其進行了裝艇試驗,取得了初步成果,因而日本潛艇安裝AIP只是時間問題。預計日本將在“親潮”級的后續潛艇上優先開發AIP技術,以大幅度增加潛艇的水下航行時間,提高潛艇的生存能力。 采用新的推進技術,降低潛艇推進裝置的噪音 日本在后續潛艇上可能采用的另一項先進技術是無槳推進技術。目前在這方面有兩種技術已進入實用化階段,即泵噴射推進技術和磁流體推進技術。前者已在美、英、法新型核潛艇上(如美國的“海狼”級,英國的“前衛”級和法國的“凱旋”級)得到了應用,后者已在日本的超導電磁推進船“大和”號上進行了成功試驗。這兩種技術的共同特點是不再采用傳統的螺旋槳作為推進器,因而可大大降低潛艇的推進噪聲,提高隱蔽性。上述兩種技術中的一種可很快在日本“親潮”級的后續潛艇上得到應用。。
熱心網友
日本潛艇兵力是隸屬于自衛艦隊兩個潛水隊群,第1潛水隊群(下轄第1、3、5潛水隊)以吳港為基地,第2潛水隊群(下轄第2、4、6潛水隊)以橫須賀為母港。日本現役共有17艘潛艇,其中:7艘“春潮”級潛艇;“夕潮”級潛艇于1980-1989年陸續建造了10艘,其中5艘“夕潮”級潛艇由“親潮”級潛艇取代;最新型的5艘“親潮”級柴油動力潛艇;“ 老新程度的順序:“夕潮”級(Yushio class)潛艇;“春潮”級(Harushio class)潛艇; “親潮”級(Oyashio class)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