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在門前掛大紅燈籠是什么意思?

熱心網友

按民間的傳統風俗,元宵(正月十五日)是春節的最后一天。其實,按字義解釋,元宵并不代表正月十五一整天,只代表正月十五日晚上。正月十五應是元節,所謂元宵,應專指正月十五日晚上。 由于在我國民間元宵有掛燈籠觀燈的傳統習慣,所以元宵又有燈節之稱。元宵這個名稱還是湯圓的別名。據說,我國很多地方在元宵那天都有做湯圓來吃的習慣,是故把湯圓稱為“元宵”。 粵東地區的客家人的元宵節比較獨特。他們把元宵改稱“賞燈”,賞燈日也不一定在正月十五,自正月初七至正月二十日期間,凡賞燈的村落,其熱鬧狂歡程度絕不比春節遜色。除龍獅隊絡繹不絕外,鑼鼓聲、鞭炮聲亦不絕于耳。煙花放個不停,持續到次日凌晨。舊時的“賞燈”,還要到集鎮“請”(購買)花燈回村。賞燈日的娛樂開支都由該村的“新丁”(即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家里共同負擔。 元宵佳節,最盛行的莫不過于掛燈籠了。此燈籠內中間必有一燈點亮,為節日增添風采。至若元宵要掛燈籠的來歷,也有多種傳說。一說是遠古時代,天上有神鶴降臨凡間后,被一獵人射傷,玉帝聞訊大怒,認為凡間之人大逆不道,要派天兵天將于正月十五日在人間四處縱火,以泄此恨,懲戒人類。一仙女不忍人間遭此劫難,給人間通風報信,并獻計獻策,希望人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前后都掛上紅燈以迷惑玉帝。到了正月十五前夕,有天兵稟報玉帝:“由于人間作孽,已火光沖天。”玉帝探頭遙望,見人間遍地起火(燈籠),便不再派天兵天將報復人間。為紀念躲個這一劫難,于是便把正月十五掛紅燈舉措沿襲流傳至今天。另有一說是黃巢起義時,首領黃巢化裝成賣湯圓的商人進渾城,由于有人告密而受官兵追殺,受一戶百姓人家保護方脫離險境。后來,黃巢帶軍正月十五日攻打渾城時,便派人告訴渾城的百姓,暗中掛紅燈為號,免遭無辜騷擾。黃巢軍進城后,凡掛紅燈的都受到恩人對待。于是,掛紅燈也成了避兇手法繼而形成傳統,保留到今天,成為元宵佳節的一大特色。。

熱心網友

喜慶、吉祥

熱心網友

免打擾!

熱心網友

辟邪

熱心網友

亮堂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對。補充:紅色穿透力強,可以加速血液循環,讓人產生興奮感。所以,看見紅色的燈籠,給人增添節日的喜悅氣氛再合適不過。

熱心網友

驅邪。傳說“年”是一種兇猛的怪獸,每逢除夕之夜出來見人就傷,“年”最怕火,所以,除夕之夜家家門口生火以驅“年”,人們怕火北風吹滅,就像辦法用比較透光的東西把火遮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紅燈籠。性質和作用也發生了轉變,由驅邪轉變為喜慶、吉祥。

熱心網友

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