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計算機網絡道德規范和知識產權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簡述(1).盜版的害處(2).從網絡道德和知識產權的角度,對盜版的看法。
熱心網友
買盜版和買盜竊的臟物是一樣的,是弊大于利。買盜版的害處主要有二方面:一 買盜版并不會省錢。只要你使用了某產品,所需相關的費用就會產生,如果沒有在之前付款,之后會在你的福報中劃走,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還清。例如錢包財物的遺失,疾病的開銷,或者是自己著作被盜版等等。而且時間拖得越久,就想銀行一樣要加利息,破費更多。二 買盜版是在沒有省錢的狀況下還犧牲了我們寶貴的人格。因為即使沒有人來追查你是否購買盜版,但是從你購買到使用,你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你的行為已經破壞了你的正義感,破壞了你的要成為一個圣人的信心,你不能很容易地肯定自己,做事時也會缺乏相應的信心,導致你在事業財富上不能成就。 網絡侵權問題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我國目前的各類法律中對此還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草案建議稿》中把網絡侵權的概念定為:“通過網絡從事侵害他人民事權利和利益的行為。”①我們一般所說的網絡侵權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侵權的行為。 網絡侵權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權,一般民事侵權只包括侵犯人身權(隱私權、名譽權)和侵犯財產權,而不包括侵犯知識產權。而網絡侵權主要是侵犯人身權(隱私權、名譽權)和侵犯知識產權,另外還包括侵犯域名權。 就目前的各種網絡侵權現象來看,網絡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具體表現形式: (一)侵犯隱私權 網絡隱私侵權是指未經當事人同意而在互聯網上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披露他人隱私或者非法侵入他人私人領域而構成的侵權。網絡空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延伸,因此網絡隱私侵權有了它新的特征,現實中的隱私侵權侵犯的是現實的私人空間,而網絡侵權侵犯的不僅有現實的私人空間,而且還有網絡虛擬的私人空間,如侵入他人數據庫、電子信箱、系統程序等等。由于網絡空間是虛擬空間,它具有開放性、全球性和易與操作性的特點,因此許多現實中的法律在網絡隱私侵權面前都顯得無能為力。1996年1月8日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去世后,其生前私人醫生推出了紀實作品《大秘密》,披露了密特朗的病情和他的私生活。密特朗家人起訴后,法院判決該書禁止發行。但不久該書被搬上網絡并被譯成英文任人點閱,法院對此也毫無辦法。 (二)名譽侵權 網絡名譽侵權是通過網上登載作品侵犯公民或法人的名譽,并使其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而構成的侵犯。②與傳統的名譽侵權相比,網絡上的名譽侵權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傳統的名譽侵權利用的是傳統的媒體或者口頭傳播,而網絡環境下的名譽侵權利用的是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網絡,無論從傳播的范圍上還是傳播的速度、影響效果方面來看,其危害性都是傳統的名譽侵權無法比擬的。再加上網絡的可復制、鏈接的特點,在短暫的時間內一條侵權信息可以傳遍全世界。網絡名譽侵權手段之簡單,后果之嚴重都是常人無法想象的。1998年轟動一時的“恒升筆記本電腦名譽侵權糾紛案”中,原告恒升集團指出:被告王洪的在互聯網上發表的《請看我買恒生上大當的過程》一文和他開設的BBS留言板,給恒升集團的名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并造成了恒升公司的巨大經濟損失:僅由法庭認定的總退貨金額就達到了2450萬元。③ (三)知識產權侵權 知識產權是“智力成果的創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和生產經營活動中標記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權利”。④在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侵權主要是侵犯著作權和商標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除了有些復制(供用戶瀏覽、學習、研究等十二項)不需要著作權人的授權外,復制作品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否則視為對版權人的侵權。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侵權是傳統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在網絡媒介中的延伸。近幾年來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案件屢有發生,而許多產權人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在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自己還全然不知,少數有識之士則拿起了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回公道。如1999年王蒙等六位作家狀告“北京在線”案、2000年《大學生》雜志狀告“263首都在線”案、2004年湖北孝感作家陳大超狀告“新浪”侵犯其著作權案等等。網絡空間里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為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出了新的課題。 (四)網絡域名侵權 在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中,網絡域名侵權一直是個焦點問題。由于域名具有全球性、唯一性的特點,因此,一旦某一域名被搶注者所享有,則在全球任何地域都會失去該域名的注冊權。1994年4月我國正式加入國際互聯網,隨后不久我國許多知名工商企業商標如 “海爾”、“健力寶”、“同仁堂”、“娃哈哈”、“長虹”等都被境外公司在網上搶先登記,搶注域名。為了有效防止域名搶注案件的發生,我國于2000年11月1日頒布了《中文域名爭議解決辦法(試行)》,2001年9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又出臺了《網站名稱注冊管理暫行辦法》。這兩部法規為我國目前的域名搶注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的問題還將不斷出現,今后還還需要各相關管理部門的繼續努力,加強域名侵權的治理工作。 二、網絡侵權產生的原因極其危害 網絡具有開放性、分散性和易于操作性等特點。網絡的開放性讓任何人都有在網絡上(如BBS)發表言論的自由,從而給網絡侵權者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網絡的分散性決定了信息的傳播有很多個渠道,因而無法實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而網絡的易于操作性使網絡侵權行為的實施簡單易行,鼠標輕輕一點,網絡侵權行為就完成了。 目前我國的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權利保護意識淡薄,這就給了侵權者可乘之機。其次,我國目前的法制還不完善,網絡侵權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立法部門雖然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從而造成某些網絡侵權案件的審理無具體法律可依。另外,目前網絡環境下的整體道德失范是導致網絡侵權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網絡是個巨大的虛擬空間,不需要高深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毫無拘束的實施網絡侵權活動,再加上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網絡道德體系,傳統的道德規范又很難約束到網絡行為,于是網絡侵權現象也就隨之發生了。 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其功能之強大是其他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網絡侵權的危害要比傳統的侵權行為要大的多。首先,計算機網絡的全球性和信息傳輸的快速性決定了網絡侵權影響的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在網絡環境下,一條侵權言論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傳遍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其不良影響也會隨之遍布全世界。其次,網絡侵權責任的界定困難。一樁網絡侵權案件不僅涉及到網絡內容的提供商(ICP),而且還會涉及到網絡服務提供商(IAP),如果載有侵權信息的網頁被鏈接,其責任涉及范圍還要更加廣泛,其責任認定也將更為復雜。最后,由于網站內容容易被更改和刪除,因此涉及網絡侵權的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取證非常困難。 三、網絡侵權的對策分析 網絡侵權現象正在引起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在現實條件下,如何有效防止網絡侵權,還網絡世界一片凈土?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作好立法工作,依法有效治理 近幾年來,我國立法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行政規章,如2000年10月8日出臺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4年9月28日信息產業部審議通過的《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等等。這些法規和法律解釋在某種程度上規范了網絡行為,保護了公民在網絡環境下的合法權利。但相對于日新月異的網絡發展形勢而言,我國現有的有關網絡侵權方面的法律還有眾多的不足,如網絡侵權責任認定,超鏈接侵權責任認定,網絡道德建設等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今后立法部門仍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立法工作:1。制定一部比較完善的網絡管理基本法。目前針對網絡管理的法律規章立法層次較低,大多數是分散的屬于管理性質的行政規章,不具有基本法的性質,因此制定一部完善的網絡管理基本法尤為必要。2。完善侵權責任認定方面的立法工作。侵權案件往往會涉及到網絡內容提供者(ICP)和網絡服務提供商(IAP),二者侵權責任如何認定問題是目前立法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3。解決網絡管理立法滯后的問題。目前網絡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對落后,以至于網絡侵權案件發生后沒有具體法律可依,而只好套用相關的基本法律條款,所以立法部門必須加快網絡管理的立法速度,以適應目前的網絡發展速度。 (二) “把關人”作好把關工作,及時制止侵權信息的傳播 傳播學奠基人盧因在其“把關人”理論中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意見,對信息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是在繼續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⑤他認為“把關人”在信息的采集和傳播過程中都起著“把關”、過濾作用。網站作為網絡服務的提供者,要切實起到“把關人”的作用,作好“把關”工作,及時阻止那些可能產生侵權的信息在網絡上流動,如通過精選信息內容,刪除侵權信息等方式,從而及時阻止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而網民在通過網絡發布信息時也要把好“自己”這一關,要對自己所發布的信息要三思而后行,慎重考慮所發布的信息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危害,從而及時避免侵權信息進入網絡渠道。 (三)加強網絡監管技術的研發,為防止網絡侵權提供技術支持 有效防止網絡侵權,除了法律手段外,使用技術手段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它將促使公民權利保護機制更加完善。有效防止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在技術層面上應該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發工作:1。身份認證技術,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等技術加強對資料訪問的控制管理。2。加密技術,如通過加密、防火墻等計算機安全技術來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被非法復制和下載。3。分級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對不同的用戶設置權限來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者發表言論,以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及時制止網絡侵權行為的產生。4。網絡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一個登錄者平時使用的記錄、行為,以方便對網絡侵權行為的監督和控制。 (四)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培養專業管理人才 網絡侵權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網絡管理人才隊伍。網絡管理人才不但要具備高學歷、懂管理,還應該對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民法、知識產權法等各種法律比較精通。擁有這樣一支專家型、律師型、網絡管理型等復合型人才隊伍,是執行各類涉及網絡侵權的法律、法規,有效保護公民在網絡環境下的各種權益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那么,如何盡快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清華大學傳播系副主任熊澄宇教授認為:要使大批的復合型信息網絡管理人才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信息網絡事業的中堅力量,一方面,應及時調整高校相關學科設置,通過大學正規教育,大批量培養社會急需的、具有網絡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應提倡全民網絡知識普及教育,重點做好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的培訓,通過社會力量提高全民網絡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培養網絡管理人才。⑥ (五)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從根本上防止網絡侵權的發生 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面對大量的網絡侵權現象,單靠法律規范和網絡技術難以有效的防止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要加強網絡環境下的道德規范建設。網絡空間是一個既隱匿又流動的虛擬世界,許多網絡行為不會被監視,許多侵權行為只是以一種“符號”的身份通過網絡影響他人的現實生活。因此在網絡這個相對自由的虛擬空間里,現實社會的法律規范很難起到約束作用,這就需要靠網民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⑦ 道德規范是區別于法律的人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網絡道德建設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我們應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針的指導下,根據我國國情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提出適合我國文化傳統的、能為廣大網民普遍接受的網絡道德規范標準。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網民的道德規范教育,提高網民的網絡道德素質。目前我國網民的主體是學生,而當前我國的教育重視學生的網絡技能培養,而忽視了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這無疑是今后網絡管理的一大隱患,因此在學校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另外,網站也應該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工作,正確引導網民的上網行為。 網絡侵權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單靠某一項治理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為有效的防止網絡侵權現象的發生,必須多種措施齊頭并進。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凈化網絡空間,還網絡世界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