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6月23日,由于積勞成疾,民族英雄鄭成功抱著建設臺灣的宏偉藍圖去世。我的問題是,如果鄭成功不去世,他會接受清王朝冊封,擁護祖國統(tǒng)一嗎?施瑯伐臺能否成功?就算是施瑯克臺,歷史將如何重新評價鄭成功?

熱心網(wǎng)友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看,鄭成功是一直忠于前明的,為此,他不惜和投降清軍的父親鄭芝龍徹底分道揚鑣,視滿清為敵夷,一直堅持抗清的斗爭,在清軍實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決定收復臺灣,作為抗清的根據(jù)地。在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侵略者這方面,鄭成功絕對是民族英雄。鄭成功不惜和父親斷絕血肉關系,是因為父親的失節(jié),投降了滿清,并以臺灣為根據(jù)地堅持抗清,從他和父親很決絕的分手看,他絕對不會在后來接受清王朝的冊封。如果按當時的時局看,沒有康熙皇帝和李光地及施瑯的堅持對臺用兵,并在收復臺灣后不放棄臺灣,把臺灣劃歸到中華版圖的話,鄭氏可能就偏安一隅,時間長了,也許今天的臺灣就是一個小國家了。下面再說說施瑯的功績。 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自幼生長在海邊,少年時代從師學劍,武藝超群。清順治三年(1646年),施瑯與其弟施顯投奔鄭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沒過多久施瑯就成為鄭成功最為得力的將領。  施瑯青年時個性極強,常常與脾性相同的鄭成功發(fā)生沖突。順治八年(1651年),施瑯因反對鄭氏“舍水就陸”的戰(zhàn)略方針和強征百姓糧餉的做法,與鄭氏產(chǎn)生了尖銳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瑯捕殺了手下一名改投鄭成功的清兵,鄭成功便將施瑯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顯投入牢中。施瑯被捕后不久逃脫,藏在副將蘇茂家中,并請人從中調(diào)停。但鄭成功非但不接受調(diào)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殺施瑯。行刺失敗后,鄭成功一怒之下竟將施大宣和施顯殺了,將施瑯逼上了投清之路。  降清之后,施瑯被授為同安副將,遷總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1665年,封靖海將軍。1664年,剛剛降清的施瑯就曾建議率兵“進攻澎湖,直搗臺灣”,使“四海歸一,邊民無患”。幾年后,他又上《邊患宜靖疏》和《盡陳所見疏》,強調(diào)只有迅速討平臺灣才能使“民生得寧,邊疆永安”。“當乘其(指臺灣鄭氏政權)民心未固、軍情尚虛”時,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  施瑯的主張?zhí)岢龊螅滴醯垴R上調(diào)他到北京面陳收復臺灣大計。但當時的清政府面臨“三藩之亂”,再加上八旗精銳不善海戰(zhàn),朝中不少大臣認為海峽“風濤莫測,必難致勝”,不主張武力平臺。1664年前后施瑯兩次跨海征臺未果,被康熙免去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改授內(nèi)大臣。在京期間,他一面繼續(xù)上書征臺,爭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廣交朝中大臣,爭取他們對統(tǒng)一臺灣事業(yè)的理解和支持。在內(nèi)大臣任上,施瑯一等就是13年。  1681年,長期主政臺灣的鄭經(jīng)去世。鄭經(jīng)死后諸子爭位,鄭氏家族內(nèi)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亂”,能夠騰出手來考慮平臺的問題。這是施瑯復出的契機。康熙深知平臺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啟圣等遴選福建水師提督,條件“非才略優(yōu)長,諳練軍事不可。”據(jù)此,姚啟圣就力薦施瑯。但此次重新起用施瑯,卻與施瑯的同鄉(xiāng)大學士李光地很有關系。據(jù)《清史稿》所記,康熙曾先后兩次就福建水師提督人選征求過李光地的意見。第一次李答以施瑯“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詳細,海賊甚畏之”。第二次康熙就“命將”問題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見,他認為“計量起來還是施瑯”。理由是施瑯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形,其人還有謀略,為海上所畏”。在李光地的力薦下,幾乎沒有經(jīng)過太多周折,康熙便諭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他贊揚施瑯熟悉彼處地形、海寇情形,要“克期統(tǒng)領舟師進取澎湖、臺灣”。并認為如果不派遣施瑯去,“臺灣所不能定”。施瑯離京赴任前,康熙又語重心長地說:“爾至地方當與文武各官同心協(xié)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則民生一日不寧。爾當相機進取,以副朕委任至意。”  在姚啟圣和施瑯的同鄉(xiāng)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帝再次召見了已年屆花甲的施瑯。施瑯再次向康熙帝詳細闡述了如何訓練水師、如何利用風向變化等具體方略。康熙聽后十分滿意,令其即赴前線,操練水師,待機進取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瑯率領水兵2萬余人,大型戰(zhàn)船300余艘,中小戰(zhàn)船230余艘,從福建銅山(今東山)海域揚帆起程,一路乘風破浪,鋒芒直指臺灣的戰(zhàn)略前哨澎湖列島。 施瑯一戰(zhàn)定澎湖,殲滅了臺軍精銳部隊,打開了臺灣島的門戶,鄭氏敗局已定,島內(nèi)人心大震。施瑯獲勝后并不急于繼續(xù)進攻,而是在澎湖“撫綏地方,人民樂業(yè),雞犬不驚”,甚至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臺軍官兵,使得臺灣、澎湖軍民“莫不感泣,愿內(nèi)向”。與此同時,施瑯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tǒng)一臺灣,使臺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康熙帝也同意施瑯的招撫政策。鄭克?u、劉國軒見施瑯“無屠戮意”,也愿意歸順。  7月31日,鄭克?u派人到澎湖施瑯軍前請降,要求仍居臺灣,“承祀祖先,照管物業(yè)”。施瑯拒絕了他們的條件。  8月13日,施瑯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xiāng)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臺灣終于實現(xiàn)了和平統(tǒng)一。9月17日,鄭克?u等遞送了正式的降書,并繳納了延平王等冊印。10月2日,施瑯親往臺灣,接受了鄭氏的歸降。從1662年上書請求收復臺灣,至1683年統(tǒng)一臺灣,前后共計20余年。清軍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瑯進言:“公與鄭氏三世仇,今鄭氏釜中魚、籠中鳥也,何不急撲滅之以雪前冤?”施瑯卻說:“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耳。若其銜璧來歸,當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與有?”他還向鄭氏手下的人聲明,“斷不報仇!當日殺吾父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不特臺灣人不殺,即鄭  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  施瑯到臺灣后,果然不計前嫌,冷靜處理國事與家仇的關系,不但沒有誅殺一人,而且還到鄭成功廟祭拜,肯定了鄭成功開發(fā)臺灣的貢獻,與鄭克?等人“握手開誠,矢不宿怨”。他疏請減輕臺民的賦稅負擔,妥善安置歸降的鄭氏官兵。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出了施瑯杰出的政治遠見。在心胸方面,他無疑要高于鄭成功。 施瑯收復臺灣后,在清廷內(nèi)部產(chǎn)生了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戰(zhàn)略地位缺乏認識,竟然認為“日費天府金錢于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大臣中主張守臺者只有姚啟圣和施瑯等少數(shù)人。在《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施瑯力陳臺灣戰(zhàn)略地位之重要性: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施瑯對西方殖民者覬覦臺灣多年的情況有所了解,認為“紅毛”(西方殖民者)“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如果一旦讓其占有臺灣,必定會以臺灣作為基地,利用“精壯堅大”的戰(zhàn)艦進犯大陸沿海,“此乃種禍后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隨后的幾次奏陳中,施瑯還指出:臺灣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交通發(fā)達,棄之未免可惜;“耕桑并耦,魚鹽滋生”,滿山遍野種植有各種竹木,“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還盛產(chǎn)木棉,“經(jīng)織不乏”,“舟帆四達,絲縷踵至”,怎能拱手送人?由于施瑯力主保留臺灣,本來已經(jīng)動搖地康熙接受了施瑯的建議,如果不是施瑯和康熙的正確主張,恐怕臺灣已經(jīng)被人占據(jù)。最終促成清政府在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駐兵1萬戍守。 臺灣和祖國大陸統(tǒng)一是一件大事,施瑯因此立了大功。康熙把臺灣的歸附看成是施瑯為清朝“掃數(shù)十年不庭之巨寇,擴數(shù)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瑯封侯的“制誥”中稱贊他“矢心報國,大展壯猷,籌劃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但從有關史實來看,在平臺問題上,康熙帝對施瑯的保護和支持顯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現(xiàn)了一代明君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 關于鄭成功和施瑯的收復臺灣意義都是一樣的,鄭成功當然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驅(qū)逐了荷蘭人,收復了祖國的寶島,功績十分巨大。 施瑯將軍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在鄭氏集團盤踞臺灣的情況之下,能夠最終統(tǒng)一臺灣,這對中國是一個重大的貢獻。施瑯本來是鄭成功的部將,后來歸清,有人說他是叛徒。這種說法絕對是錯誤的,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版圖的完整上,施瑯可以說比鄭成功更值得歌頌,因為當時明朝和清朝的斗爭,是我們國內(nèi)兄弟之間的相斗,不是外來政權,所以跟外國侵略中國是不一樣的。 已故著名明清史專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鄭成功的復臺和施瑯的復臺雖各有具體原因,但是都隱藏著中華民族的大義。”“兩人的處境不同,征臺的出發(fā)點不同,但是他們對臺灣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則有同樣的認識,都堅定地主張保衛(wèi)臺灣。從他們兩人對臺灣的認識來說,我們說施瑯不是鄭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繼承者。”  在施瑯的故鄉(xiāng)福建省晉江縣施瑯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這是對鄭成功和施瑯功績客觀、完美的寫照。 最后再說說如果鄭成功不死,施瑯是否能收復臺灣,當康熙讓施瑯用兵進攻臺灣時,國內(nèi)已經(jīng)安頓下來,民族矛盾已經(jīng)明顯緩和,敵對勢力只能轉(zhuǎn)入地下進行,經(jīng)濟也逞快速增長勢頭,康熙皇帝在一切都沒后顧之憂的情況下開始收復臺灣,在臺灣的鄭成功不論從哪方面都比不上大陸,起碼兵員就是一個大問題,臺灣畢竟人煙遠遠差于大陸,對兵器和戰(zhàn)艦的制造上,跟不上大陸的技術,糧食也是大問題,雖然有天險之利,但清朝的軍隊當時也是在經(jīng)歷了國內(nèi)的戰(zhàn)爭之后,經(jīng)驗豐富,以當時的局勢和政治環(huán)境及軍隊的數(shù)量、戰(zhàn)斗力來講,偏居臺灣的鄭氏絕對抵抗不了清朝的進攻,但估計會有幾次規(guī)模較大且很殘酷的戰(zhàn)斗,最終勝利者仍會是施瑯。這是個人意見,不知您是否同意。

熱心網(wǎng)友

攻擊臺灣是必然的,因為當時在大陸無法與清兵抗橫,只有退守臺灣了。總比去印泥強多了。反回大陸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打過去。既使沒有施瑯也要攻臺。因為康熙不是不打只是時間問題,圈界禁海讓臺灣叫苦,其內(nèi)部經(jīng)濟以快崩潰了,恐怕最后只能剩下延平王自己了。

熱心網(wǎng)友

樓主要知道施瑯為什么會投到清朝,是被延平王逼的,鄭成功還在的話,他肯定不會這樣對待屬下,即使施瑯真叛也未必就是鄭成功的對手,別忘了鄭成功也是靠打海戰(zhàn)出名的.我覺得鄭成功有點像現(xiàn)在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馬英九他反共,但他并不反對一個中國政策,鄭成功反清但他并不反華.我覺得如果鄭成功還在的話,臺灣應該就像現(xiàn)在這樣了,獨不成,統(tǒng)不了.

熱心網(wǎng)友

其實康熙時候,在南方,人民還是不怎么認為自己是清朝人的,都認為復興明朝有希望,鄭成功死了都有這么想法,鄭成功不死則更加啊。鄭成功早年曾經(jīng)帶兵15W圍攻南京,就要破城了,守敵詐降以拖時間,這樣便閃失了機會,等人馬懈怠之時,清朝援軍到而陷入內(nèi)外夾擊之中,大敗而歸,龜縮在福建海邊,為了建立一個抗擊清朝的大后方而攻打臺灣,其目的是為了復興明朝,在臺灣期間,受人民擁戴,統(tǒng)治很好.......可惜啊,歷史沒有假使,不然,又是一番天地了。

熱心網(wǎng)友

施瑯是被逼無奈才到康熙那兒去的。如果鄭成功不死,早晚會顧全大局,接受冊封,使兩岸正常往來。歷史也會公允的評價鄭成功的。

熱心網(wǎng)友

呵呵,如果鄭成功不死,施瑯也不敢背叛臺灣跑到康熙那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