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   月食的時候,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形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熱心網友

月全食的全過程可分為七個階段,其中的半影食始和半影食終不易為肉眼所察覺,可以忽略不計,故我們也可以把月全食的全過程形象地稱為月全食的五步曲。 半影食始 月球剛剛和半影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初虧 月球由東邊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 月球進入地球本影,并與本影第一次?惹小? 食甚 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 生光 月球在地球本影?紉貧⒂氳厙蟣居暗詼?惹小? 復圓 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終 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結束。 與日食不同,月食發生的時間并不因地而異,而是全球同步。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是以月球直徑為1來計算的,譬如,食分0。25,就是說月球的直徑被地球本影遮住了1/4。食甚時月球恰好與地球本影內切,食分等于1,如果月球更深入本影,食分大于1。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月偏食的食分小于1。 7月16日的月全食最特?e的地方是最大食分非常大,為1。77,這表明月球非常接近地影的中心,人們可以觀賞到更長時間和更完全的月全食。事實也正是如此,月全食的全過程大約4小時,其中全食達1小?r47分,是140年來最長的。。

熱心網友

**月食**月食lunar eclips 月球被地影全部或部分遮掩的現象。月食一般都發生在望日,即夏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這時地球運動至太陽和月球之間,但并不是每個望日都可能發生月食,因為黃道和白道之間有交角存在,所以只有在望月夜,月球又走月食的連續照片,可見到地球影到黃道和白道交點附近時,地球上的觀測者才能觀看到月食。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于月球的2。5倍。當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就發生月偏食。而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時就可以看到月全食。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但由于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然而事實上半影月食是經常發生的,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月食月全蝕月蝕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像,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現看到月球缺了一塊。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在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以地球而言,當月蝕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有哪幾種月蝕?月全蝕: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內時 月偏蝕:當月球只有部份進入地球的本影時 半影月蝕:此時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的光度極輕微減弱,所以較不易為人發現。 ■月全蝕七步曲 月全蝕后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初虧: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進入地球本影,并與本影第一次內切。 食甚: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 生光: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動,并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復圓: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你知道嗎?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月食每年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年也不發生一次。■月食與科學研究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 月食的時候,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形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月食每年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年也不發生一次。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以地球而言,當月蝕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