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介紹一下規格、性能、價格

熱心網友

哈蘇相機介紹哈蘇EL相機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視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在哈蘇經典的500系列中,有一款不太顯眼的相機,這就是帶有連體電動馬達、被譽為“太空機型”的EL相機。 1957年,哈蘇500C面世。這是哈蘇500系列的首臺相機,率先采用鏡間葉片快門9(Compur shuffer)自動收縮光圈鏡頭,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500C的設計成功,使攝影師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極大地提高了拍攝效率,有交地降低了機械故障。從此,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自己的腳跟。500C的問世,尤如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成為哈蘇相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135單反機的電動過片曾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在這股熱流中,哈蘇開始了自己的構思與設想,嘗試將電動卷片馬達附加在500C型相機上。1963年,哈蘇開始試產連體馬達相機。在多次測試,幾經修改后,首臺500EL相機終于在1965年問世。500C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熱衷于太空開發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對EL相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授意改為(HEC-Hasselblad Electric Camera)哈蘇電子相機,準備用于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拍攝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老美之所以選擇哈蘇,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外,EL機型更適合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強烈的紫外輻射會造成過大的反差;月球表面溫差之大,極近摧殘。而哈蘇依然從容不迫,我行我素。其影像之銳利,層次之豐富,盡展哈蘇風采!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登陸月球照片,正是哈蘇500EL的杰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型,使對焦屏的更換有了更多的選擇。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鏡后控制閃燈曝光系統)拓展了相機的應用范圍。500ELX的“X” 即為閃光燈連接器的X接點之意。1988年,哈蘇推出的553ELX對500ELX作了兩項改動:一、是引進美能達Acure-Matte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二、是加大了反光鏡,使得裝用長焦鏡頭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這比503CW滑動式反光鏡系統(GMS)的誕生整整早了八年!1996年,哈蘇CW卷片器問世后,503Cxi、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每秒0。8幅的自動過片。與553ELX相比,只是慢了每秒0。4幅。EL相機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重新研制出性能更好的555ELD,并于1999年推出。這是一款電機卷片一體化的相機,與其它500系列相機相比,它的優勢十分明顯:500系列機型的快門在釋放時,反光鏡就會抬起,第二次卷片才能復位。而555ELD的反光鏡,在快門釋放的同時具有快速復位功能。在快門釋放的同時,反光鏡可連續上下運動。它的電動卷片器既可單幅拍攝,又可以每秒1。2幅連續拍攝。電機卷片器利用鎂合金制造,機身內部保留TTL自動調光傳感器,可實現TTL自動調光傳感器,可實現TTL自動曝光。555ELD的最大創新在于機身后設有供數碼攝影的4個電子接點,既能與數碼后背連接,用于數碼影像的拍攝,又能拍攝傳統膠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歷史潮流,EL相機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作為哈蘇500系列的一個分支,EL相機在走過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依然不失獨有的風采:個性鮮明的外形幾十年來很少變化,而內在性能總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回首往事:EL相機有過輝煌的昨天,是她為人類登上月球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在今天的數碼攝影大潮中,她依然還是昨日的風采。維克多。哈蘇----永不滿足,永遠進取,這就是哈蘇常青之所在。哈蘇超廣角相機 相機要成為經典,鏡頭與機身必須同樣出色。哈蘇之所以能夠成為中畫幅王國里的“勞斯萊斯”,是與卡爾·蔡司的珠聯璧合息息相關的。哈蘇與蔡司的合作,始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初。 當時在二戰廢墟上重建起來的蔡司廠,向哈蘇提供了一系列的配套鏡頭:如60mm/1:5。6Distagon;80mm/1:2。8Tessar; 135mm/1:3。5Sonnar; 250mm/1:5。6 Sonnar。這些配套配套僅有一款是廣角鏡頭,即60mm/1:5。6Distagon。在當時的年代,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要想制造像場較大的中畫幅廣角鏡頭,其畸變像差矯正的難度之大,是難以想象的。蔡司廠的技師們則另辟蹊徑,從后截距入手,走出了一條出人意料的陽光大道。哈蘇與蔡司聯手分頭攻關,哈蘇設計出了旁軸取景的機身,蔡司設計出了38mm/1:4。5的攝影鏡頭。首臺38mm焦距固定鏡頭的超廣角相機終于脫穎而出!這就是哈蘇900系列的開山鼻祖——SWA相機。 1954年,48歲的維克多·哈蘇懷揣SWA相機參加了一年一度的德國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攝影界真正“認識”哈蘇,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SWA是哈蘇、也是人類歷史上首臺超廣角旁軸式中畫幅相機。該機機身極短,鏡頭固定于機身,焦距為38mm(相當于135相機的22mm焦距),重量僅970克(機身帶鏡頭連取景器),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為F4。5,鏡間快門時間為1秒——1/500秒,全程閃光同步。取景器是直視式,有點類似單筒望遠鏡,攝影家們用SWA“實彈操作”后發現:其明銳度之好,解像力之高,層次之豐富,均前所未見!更令人為之驚嘆的是畫面中心與邊緣像質的一致性,邊緣線條的平直性,實在是難以挑剔。SWA在科隆出盡了風頭,維克多·哈蘇成為眾多記者追蹤的“頭號”目標。 一向崇尚精益求精的哈蘇,在SWA推出之后,旋即致力于二項改進:①改原有卷片上弦的旋鈕為快速旋柄,使操作更為順手,效率極大提高。②原有的快門按掣在機身右前下側,改進后設在機頂右上角。由于SWA的機身極短,雙手握持時,右食指會自然地落在快門控掣上,改進后稱為SWC相機。1982年,哈蘇將SWC的C鏡頭改為CF鏡頭。取景器亦同時改款,機頂的水平儀移到了取景器內。改進后的相機稱為SWC/M型,1988年的新款稱為903WC。從實質講,1982年的改進主要還是鏡頭,新鏡頭的焦距與光圈值盡管未變,但操作性能與內在質量,卻是今非昔比了。具體表現在:①調焦環的增寬,離機身較原來要遠,操作起來要順手得多。調焦環包裹的細紋橡膠,較原來的金屬粗紋環,手感要好得多。②“老”鏡頭的光圈與快門是連動的,單獨調整必須預先脫開,景深按鈕按下察看景深后,不能及時復位,需要新開大光圈;而新鏡頭光圈與快門各自分離,需要連動,一按即可,察看景深,景深桿隨時可以復位。③鏡口徑與50——250mm鏡頭統一為B60卡口,從此只要備有一套濾鏡就完全足矣。④鍍膜技術的極大改善,使光學性能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1998年哈蘇對原有的CF鏡頭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CF鏡頭分兩類:一類是CFE系列,包括CFE40mm/1:4; CFE80mm/1:2。8; CFE100mm/1:3。5; CFE350mm/1:5。6;另一類是CFI系列,包括CFI30mm(魚眼);CFI50mm/1:4; CFI120mm/1:4(微距); CFI150mm/1:4; CFI180mm/1:4; CFI Sonnar250mm/1:5。6; CFI Sonnar Superchromat (Sa)250mm/1:5。6。在以上這些改進后的哈蘇全部CF鏡頭,尚有四款未在此列;它們是CF500mm/1:8APO; CF140-280mm/1:5。6; CF38mm/1:4。5; CF135mm/1:5。6(微距)。 2001年8月,CF38mm/1:4。5終于停產,為CFI38mm/1:4。5所取代。此時的903SWC被稱為905SWC。那末CFI38mm/1:4。5究竟有那些改進呢?具體表現在:①鏡筒內壁及機械部分均有一層最新研制的特殊涂層,眩光控制較CF鏡頭更勝一籌,反差有所提高。②改進了鏡頭制造材料,改CF頭的鋁合金為碳素纖維及不銹鋼。改良設計的葉片快門及新的主彈簧使用Nivarax材料,使鏡間快門壽命由原來的35000次以上提高到50000次以上。③改進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全新設計的手動對焦系統使對焦順滑流暢,手感更佳。④改良了鏡頭閃光燈聯接插孔,插座內置安全鎖以確保閃光燈連線具有良好的接觸性能。、⑤外形設計的改良,使握持操控更舒適。 當我們循著哈蘇演繹歷程回首瞻望,其發展軌跡端倪可察;她從呱呱墜地之日起,個性鮮明的設計已成定局;巧奪天工的精巧組合;最早采用的鏡間快門;它的外形設計半個世紀來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與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的機型。就SWA超廣角相機來說,其最大的變化還是其適配的鏡頭。 大凡經典相機均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性能可靠,堅固耐用;②像質出色,卓越超群;③個性鮮明,特征明顯。哈蘇900系列之所以能與500系列并駕齊驅,是因為它具備經典相機應有的品質。哈蘇超廣角相機從降臨人間起,就是藝術精品級的杰作。八十年代初的最大改進其實還是鏡頭,CF鏡頭使它的影像質量步入巔峰。伴隨新世紀來臨的905SWC,盡管運用高科技的光學設計在MTF值上也難以攀上新的高峰,它的操作性能及快門壽命卻上了一個新臺階。905SWC不失為中畫幅超廣角相機的杰作:畸變像差矯正之出色,解像力之高,明銳度之好,畫面像質中心與邊緣的一致性,幾乎到了無以倫比的境界。與哈蘇CFE40mm/1:4超廣角鏡頭相比,905SWC僅高出6000元左右的價格,還多了個機身與取景器,視角上的拓展與畸變像差上的矯正更是難以相提并論。若要我在兩者之間作一抉擇,我會義無反顧地選擇905SWC,因為她才是一位近乎于完美的“夢中情人” !哈蘇的特技相機 哈蘇相機王國里,有一款外形奇特的相機。它“沒有”取景器,只有孤零零地一個皮腔連著鏡頭與后背,這個古怪離奇的家伙,就是哈蘇FlexBody。 哈蘇有二款微距鏡頭:一款是CFI120MM/1。4,另一款是CFI135mm/1:5。6。前者接上哈蘇增距環后,拍攝比率能達到1:2;后者當連接哈蘇伸縮皮腔及增距環后,通達到1:1的拍攝比率。這兩款微距鏡頭盡管能提供大至1:2和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尤其是廣告攝影。為了進一步完善哈蘇自身體系,吸引用戶,哈蘇公司于1995年推出了FlexBody相機。 FlexBody實際上不能算是機身,而是一個皮腔附件。它能夠兼容哈蘇500系列的所有鏡頭及后背。FlexBody的伸縮摺腔和可調整的機后面板能夠提供±28度的俯仰視角能力,以控制景深大小,并具備移軸功能。哈蘇是6×6正方形畫面,上下移軸等同于左右移軸。FlexBody“兼容”哈蘇500系列配套鏡頭的像場是按6×6cm膠片規格設計的,在作移軸時自然會產生影像圈涵蓋面的力不從心。當我們作移軸時,就會拍出中間清晰,四周模糊的影像。要想取得理想的像質,唯有增加攝距,不作滿幅構圖,僅截取畫幅中間的最佳處。像場上的局限,注定了FlexBody的先天不足,這就是兼容所付出的代價。FlexBody“機身”的價約10000元左右,是一臺“省錢”的技術相機,優勢與不足同時并存。 1997年哈蘇推出了FlexBody的后繼型——ArcBody。這個英文名詞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是專為建筑攝影而設計的。與FlexBody相比,ArcBody顯得更專業,它必須適配同時推出的Rodenstock配套鏡頭——但可以兼容哈蘇500系列的后背與取景器,從哈蘇傳統系統中得到支持。ArcBody的前機架有一新型4爪插刀卡口,這就意味著哈蘇原有配套鏡頭難以“越雷池一步”。與ArcBody同時推出的共有三款配套鏡頭:Rodenstock APO Grandagon35mm/1:4。5; 45mm/1:4。5; Grandagon-N75mm/1:4。5。這三款鏡頭的像場均按大片幅設計,它的光學設計使每只鏡頭后鏡片投射出的影像圈大于膠片規格,這個較大的影像圈可允許你較大幅度地移動調整相機,保證ArcBody在整個移軸調整范圍內(0~28mm)的成像質量,徹底解決了FlexBody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ArcBody“其貌不揚”,它的測距與機身皮腔“無緣”,而有賴于鏡頭的調焦環,并需要一個與焦距長度相同的延伸接圈。ArcBody沒有內置快門,其適配的鏡頭均有鏡間快門,快門時間為1~1/500秒、B門和T門。每款鏡頭均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與ArcBody初次相會時,常令人迷惑不已:膠卷裝在什么地方呢?因為ArcBody的后背處按慣例是裝著RMfx取景器而出現的(哈蘇的腰平工棱鏡取景器同樣適用)。RMfx取景器上端有一個觀察角度,大多數使用者會感到舒適。取景器影像左右顛倒,上下方向則與實景相同。倘另配哈蘇PME90取景器,可以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但攝位較高時,個頭矮小者就會產生“高不可覷”的困惑,唯有換上腰平取景器(RMfx取景器無內測光功能)。ArcBody無任何自動化功能,也沒有任何專門的取景系統。取景器插入Acute Matte-D型支架滑槽內,取景屏中間有一裂棱鏡并刻有垂直及水平線,以便調整垂直于水平。在測距及移動調整構圖完成后,要將取景屏支架和取景器都卸下取出,再換上后背拍攝,一切是那樣慢條斯理,似乎在井然有序中悠哉游哉。玩慣了AF相機,ArcBody確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它似是AF相機的一種超脫,在返樸歸真中,重覓藝術的真諦。 三款配套鏡頭均有一個開合光圈的一個撥桿,開合光圈似乎有點“反祖”,但在ArcBody上卻是意義重大。在光圈沒有關閉時,快門不能被觸發,并在裝上后背而非取景系統時,光圈如還沒有關閉或還沒有插上后背擋光片,膠卷就會霧化。 ArcBody使用起來非常機動靈活。利用一個轉換器即能將其倒置在三腳架上,水平運動用于向下俯拍,操作起來得心應手。機身的唯一缺憾是缺少一個防止“多重曝光”的安全保險裝置。這就需要攝影師應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建立”起一個適合自己的操作模式,以免犯下“多重曝光”的失誤。ArcBody的體積不大,機身重量也僅1100克,外出拍攝不算太重。 與FlexBody相比,ArcBody在作出同樣的15度移軸后,銳利的大像場,解決了FlexBody“小”影像圈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能夠保證像大片幅相機一樣實現影像控制。這些控制包括在所設置的某一光圈檔位上控制的景深、調整影像的變形,甚至在正常視線下逾越或繞過障礙。兼容有時未必好。FlexBody移軸后出現像質上的缺陷,正說明了這一點。作為中畫幅為數不多的移軸相機,ArcBody無疑是十分出色的,但不能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否則它的用途會更廣,用戶會更多。非兼容性有時也未必是好,魚和熊掌真難兼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