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從別的文章引出一個例子在文章中比喻
熱心網友
引喻乃是借著某一種事物來闡述另外一種事物,這兩種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們熟悉前者,因為它們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既然引喻也是一種符號,自然也能激起人們的情緒,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既然引喻也是一種符號,自然也能激起人們的情緒,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會套用引喻,譬如說我們常會說道:“夾在魔鬼和深淵之間。”這表示自己處于進退兩難之境,又如說:“掙扎把頭伸出水面?!边@表示自己的工作多的忙不過來,又如“光陰似箭”是不是讓你更能感受到時間的飛逝? 我們學習的過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引喻而來,它可以讓我使電流在電線里跑的速度減慢?,F在你應該明白了電阻的意思了吧,就由于我用了水管的引喻,你便能立即了解電阻的意思。人類歷史中一切偉大的導師,例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郁穌、孔子、老子等,都是善用引喻的能手,很容易便把心中想法教給了一般的老百姓。如果我們撇去宗教的外衣,不容否認,耶穌實在是一位善講“愛”的偉大老師,當他前去找幾個漁夫并要他們去招募信徒時,耶穌并沒用“招募”這個字跟,因為這些漁夫們并不了解招募是什么意思,耶穌用了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引喻,要他們前去“網人”。 當耶穌一說完這個引喻;這幾位漁夫頓時便了解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引喻是他們所熟悉的字眼,就是怎樣一步步去“網魚”,只不過此時把魚換成人而已。耶穌用這個比喻時,他把招募信徒的艱難工作,簡化成漁夫們日常所熟悉的工作,這大大提高漁夫們對做這件事的信心和技巧。 引喻固然能擴大和豐富我們的所知,然而如果我們不留意的話,它也會局限我們的所知。在此我舉個例子,多年來物理學家便一直引用太陽系的模型,來說明原子中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關系,這個引喻的確有用,由于學生們對于太陽系早就十分清楚,因而便很快地了解了原子的結構,原來電子就有如太陽系中的行星一般,是繞著原子核不停地旋轉。不過當采用了這個引喻時卻出了問題━━ 當時的物理學家并不知道,直到近代才發現━━ 原來每個電子的繞行軌道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經常在變,這就不像太陽系諸行星的繞日軌道始終保持一定。直到大家放棄采用太陽系模型的引喻之后,人們才不再視電子的繞行軌道是一定的,這在日后對于原子能的了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