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越現代的戰艦它們越注重的是自己的防護性能和機動性,怎么把主武器“大炮”弄的那么點,好像就兩個,我問這個問題是想弄明白,是我看錯了,還是里面另有奧秘呀?
熱心網友
從風帆時代開始,人們就一直在研究軍艦上的火炮應該采用怎樣的布局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由于早期的火炮十分簡陋,射程和精度都很差,方向調整也不易,因此當時戰艦上的火炮大都采用固定安裝方式,即在戰艦的側舷集中布置大量的火炮。海戰中雙方在近距離內平行相向,以舷側火力對轟,依靠火力的密集度來彌補精確度的不足。這種作戰方式在西方海軍中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為當時絕大多數海戰的標準模式,戰列艦一詞也由此而來(“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這個名字起源于風帆時代的“戰列線戰斗艦”,當時海戰的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上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對射。可以參與此種作戰的艦船都稱為戰列艦)。 但是1805年10月21日發生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徹底動搖了這種經典的海戰方式。英國海軍名將霍雷肖。納爾遜在海戰中將傳統的“T”字形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指揮艦隊橫切法西艦隊,使英國艦隊獲得了數個“T”字橫頭的有利陣勢,英國艦隊得以集中全部側舷火力對法西聯合艦隊迎頭痛擊,而法西艦隊因為火炮無法取得合適的射擊角度遭受重大損失。這場海戰后,各國海軍對主力戰艦的火力指向靈活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并開始在設計上從一味增強戰艦的火力向著增強火力指向靈活性的方面轉變。 1862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海軍界的海戰,南軍的佛吉尼亞號裝甲艦(CSS Virginia)和北軍的莫尼特號裝甲炮艦(USS Monitor)之間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的決斗,戰斗中莫尼特號上的封閉式旋轉炮塔給各國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可以靈活調整射擊方向的旋轉式炮塔被廣泛采用,從此成為戰艦火炮設計的主流。 早期的戰艦排水量較小,一般只在艦首尾的中軸線上各布置一座炮塔。但這種布局在射擊正前或正后方目標時火力十分薄弱,于是設計師們又在戰艦的左右舷中部各增加一座炮塔,形成菱形布局,這樣無論戰艦向前后左右射擊時,都能保證有3座炮塔可以同時發揚火力。這個時期的主力艦一般混裝兩種口徑的火炮,一級主炮布置在艦艇中軸線上,用于對抗對方主力戰艦,二級主炮裝設在中部兩舷側,用于對付巡洋艦及輕型軍艦。這種布局方法迅速走紅,幾乎成為當時主力戰艦的標準設計。中國北洋水師的定遠和鎮遠采用的就是這樣的布局。 1894年,中國北洋水師和新崛起的海上勁旅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主力艦決戰。這場戰斗嚴重挑戰了傳統的火炮布局設計,并間接催生了一種著名的戰艦。海戰中主要裝備大口徑火炮的北洋水師艦隊遭到裝備中小口徑速射炮的日本艦隊的重創。事實證明,大口徑火炮的威力對于軍艦是致命的威脅,但在當時的火控手段下,軍艦上裝備的區區幾門射速緩慢的大口徑火炮根本無法形成毀傷目標所需要的火力密集度,中小口徑火炮雖然射速較高,能夠形成壓制火力,但在對付有強大裝甲保護的目標時威力明顯不足。隨后在1905年發生的對馬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又以相同的手法將沙俄帝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一舉消滅在朝鮮和日本九州之間的對馬海峽。這兩場戰役在當時震驚了全世界,對傳統的大炮巨艦理論產生了極大沖擊。英國皇家海軍的專家們在認真分析了這場海戰的經驗和教訓后一致認為:主力艦上的大口徑火炮要達到有效的火力密集度,最少要有8門火炮同時向舷側射擊。此外,強大的裝甲對于軍艦的生命力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基于這些理論,在英國海軍大臣費舍爾勛爵的推動下,英國建造了著名的無畏型戰列艦。 無畏艦可說是人類戰艦史上的劃時代的進步,它取消了同時期戰列艦普遍配置的6英寸(150毫米)副炮,破天方裝備了清一色的5座雙聯12英寸(305毫米)主炮。炮塔的配置為艦首一座,艦尾兩座,兩舷中部各一座。這樣,無畏型戰列艦從任何一舷都能夠發揮8門主炮的威力,火力之強可見一斑。為了能夠搭載這5座巨大的炮塔和厚重的裝甲,無畏級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1845噸,堪稱巨艦。而為了能夠推動這么龐大的艦身,又采用了4臺以煤和重油為燃料的蒸汽輪機,替代了單純燒煤的往復式蒸汽機。由此可見火炮配置對于軍艦設計的巨大影響。一戰前,西方列強展開了瘋狂的造艦競賽,為了壓倒對方,不但要在軍艦數量上占優,單艦的火力也不斷強化,因此軍艦上炮塔的數量不斷增加,這種思想在日本1912年建造的扶桑和伊勢級戰列艦上發展到了極致,這兩級軍艦上的炮塔數量達到了6個。但是這種不惜血本的配置方式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首先是裝設在上層建筑中的2座炮塔射界極其有限,然后又發現這兩座炮塔射擊時產生的炮口沖擊波會對上層建筑產生極大的危害,最后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是艦體結構根本無法承受12門主炮齊射所產生的沖擊。此外,雙聯多炮塔結構固有的缺陷還有:多炮塔促使艦身加長,瘦長的艦體雖然對提高航速有利,但對艦體結構強度不利,同時長艦身使軍艦側投影面積增大,增加了受彈面積;多炮塔布局在使艦身加長的同時,也大大延長了艦體主裝甲帶的長度,導致排水量猛增,如果限制排水量,則會導致裝甲防護水平大幅下降。 針對上述缺陷,多聯炮塔應運而生。采用多聯裝炮塔可以減少炮塔的數量,縮短艦身長度和主裝甲帶長度。以常見的三聯裝炮塔為例,為達到有效的火力密度,雙聯炮塔數量必須有4座,火炮總數為2X4=8門,而采用三聯炮塔只需3座,火炮總數為3X3=9門,少了一個炮塔,火炮反而多了一門。三聯炮塔雖然比雙聯炮塔要重,但是三座三聯炮塔的總重卻要少于四座雙聯炮塔的總重,那么節省下來的重量又能夠運用到裝甲防護上。多聯炮塔的最大弊病在于炮塔寬度較大,軍艦的總寬也相應要增大,再加上艦身長度縮短,對航速十分不利。但作為新興海軍強國的美國認為主力戰艦的航速并不需要太高,快速任務可以由高速的戰巡和巡洋艦來承擔。因此軍艦的火炮配置也逐漸形成兩條不同路線:雙聯多炮塔一般用于強調高速度的艦艇上,比如戰列巡洋艦,英國從1909年建造的獅級戰巡開始,此后的聲望級、胡德級戰巡以及后來作為高速戰列艦的前衛級,采用的都是這種布局(注:聲望級的原設計也是4座雙聯15英寸炮塔,后由于進度原因而改為3座);而多聯炮塔主要用于強調高防護高火力的主力戰列艦,一戰后建造的大部分美國主力戰艦都采用這種設計,如著名田納西、南達、北卡、新墨西哥等。正如前文所說,速度并不是最初美國戰列艦設計中的主要考慮因素。20年代以后,其他國家的許多戰列艦都能夠航行在24節航速以上,而美國的戰列艦僅勉強突破20節,這與他采用的炮塔是有很大關系的。多聯炮塔最著名的恐怕應當是英國海軍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了,他原計劃裝備三座四聯裝14英寸炮塔,總計12門火炮,但4聯炮塔的重量和尺寸都十分驚人,最后不得不將B炮塔的火炮改為雙聯。喬治五世級的設計并不成功,巨大的炮塔重量導致其航海性能極差,為增加數量而采用較小口徑的火炮又使其威力明顯不足。這也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火炮布局對軍艦總體設計的巨大影響。二戰結束后,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火炮在軍艦上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今天大多數軍艦上的主炮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輔助武器來使用,火炮武器作為海戰主角的時代一去不返了,而火炮布局對于軍艦的影響也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現在的戰艦上 導彈威力巨大 所以火炮已經退位 現代軍艦的主要火力 來源與 大威力 遠射程的反 艦導彈! 長盛不衰: 美國"魚叉" “魚叉”反艦導彈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后期裝備部隊,此后不斷改進。該型導彈最大射程270多公里,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加固體火箭推進器,制導方式為慣性加雷達尋的。美國“魚叉”反艦導彈 “魚叉”反艦導彈為較小型的亞音速導彈,可一彈多用,節省研制經費。本身可用作空對艦、艦對艦或岸對艦的反艦導彈已有多種,但既可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能用作潛對艦的反艦導彈目前還只有“魚叉”一種。該導彈適應性好,可從多種發射平臺發射,因此能大量裝備部隊,迅速形成戰斗力。導彈發動機進氣口潛隱彈體內,適合潛艇標準魚雷發射。導彈水下發射運載器是一種無動力運載器,在水下運行無聲音,隱蔽性好,不易被發現。該型導彈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 在現有同類反艦導彈中,“魚叉”導彈在海戰中使用得最多。首次使用是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使用該型導彈擊沉了伊朗護衛艦和快艇。在美國對利比亞的戰爭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魚叉”導彈都有出色的戰績。因其優越的作戰效能,“魚叉”反艦導彈受到了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海軍的青睞。 世紀新星: 挪威NSM挪威NSM型反艦導彈 挪威的NSM型導彈是一種亞音速低空導彈,可從挪威的護衛艦和快速攻擊艇上發射。這種導彈配備了全球定位系統和先進的紅外導引頭,以使其能夠對艦艇和地面目標進行攻擊。該彈由康斯柏格宇航公司在1993年開始研制,計劃在2004年或2005年用它來代替“企鵝”1型。NSM是一種發射后不管的導彈,動力裝置為固體助推器和渦輪噴氣發動機。這種以亞音速飛行的導彈射程超過100公里,將裝備在護衛艦、巡邏艦上。如果經費得到解決,挪威還將研制岸艦型和空艦型的NSM。 功成名就: 法國"飛魚"法國“飛魚”反艦導彈 MM-40“飛魚”艦對艦導彈彈長5。78米,直徑350毫米,翼展1。13米,最大射程70公里,馬赫數0。93,戰斗部系半穿甲爆破型。它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先由直升機探測目標,然后將測得的目標數據轉發給發射艦。由于扇面發射角大,所以如果艦的兩端都裝有發射架,不管目標出現在什么方位都可以及時發射導彈實施攻擊。它采用折疊彈翼和圓柱形儲運發射箱,減少了導彈的外廓尺寸,提高了艦上載彈量,從而增強了作戰火力。 AM-39“飛魚”空對艦導彈彈長4。68米,射程50~70公里,馬赫數0。9,單發命中率90%%。AM-39采用了一彈多用的設計原則,不但適于裝備多種固定翼飛機,而且也適于裝備水面艦艇和潛艇。它采用機載遠程雷達探測目標,作用距離可達80公里,具有更好的抗干擾能力。該導彈功成名就于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阿根廷用AM-39“飛魚”擊沉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用該導彈攻擊了伊朗的油船和石油設施,還擊中一艘美國的驅逐艦。 北歐豪門: 瑞典RBS瑞典RBS-15反艦導彈 瑞典是北歐的軍工強國,號稱“北歐豪門”。瑞典著名的薩伯動力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地研制了RBS-15艦艦、空艦導彈,隨后又在1993年著手研制3型RBS-15。3型RBS-15反艦導彈的主要特點有:一是為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采用了新形狀的導彈頭部和進氣口;二是采用了一種新的計算機自動駕駛儀和高度表;三是采用新的導引頭信號處理軟件,它可提高對目標的分辨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 3型RBS-15反艦導彈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其射程可達200公里。3型RBS-15反艦導彈的基本型是艦艦導彈,還將發展潛艦型和對陸攻擊型。如果研制計劃執行順利,3型RBS-15反艦導彈將在21世紀初裝備部隊。 航母克星: 俄羅斯“花崗巖”俄羅斯“花崗巖”反艦導彈 “花崗巖”SS-N-19反艦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制的遠程超音速巡航導彈。它可以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彈體長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發射重量為7噸,可裝填各種型號的彈藥。導彈在高空的飛行馬赫數達到2。5,末端飛行馬赫數可達3。5。 “花崗巖”導彈的制導方式可謂別出心裁。在一次發射的10多枚導彈中,有1枚“指揮彈”,它在2。5萬米高空飛行,把目標數據通過彈間數據鏈傳輸給在低空飛行的其他導彈,以保持低空導彈的隱蔽性。一旦“指揮彈”被擊落,馬上有一枚導彈升高負責繼續“指揮”。進入敵方視界后,彈群才散開,各自開啟導引頭進行末端攻擊。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過殺”(重復攻擊同一目標),另一方面可選擇航母的關鍵位置攻擊。 “花崗巖”裝備有大威力戰斗部。因為航母擁有空前的抗打擊能力,所以為保證導彈擊中目標后能造成足夠大的破壞力。“花崗巖”反艦導彈上裝的是一噸重的戰斗部。 自研制以來,“花崗巖”的具體情況一直受到俄羅斯的嚴格保密。它從未公開透露過詳情和照片。直到2000年8月13日,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出事沉沒,該核潛艇上裝載的“花崗巖”反艦巡航導彈才不得不揭開神秘的面紗。2001年9月的《簡氏防務周刊》上登出了首張“花崗巖”導彈的實物照片。 (輕舟) 現在的 戰艦 戰斗力 和 主要的攻擊武器已經不再是 火炮大艦巨炮的 時代一去不返 ! 。
熱心網友
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后,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
熱心網友
艦炮還可以在低強度的海上沖突中使用,是避免沖突升級為戰爭的一種選擇。另外海軍也需要對抗恐怖分子和海盜的小型船只的武器,艦炮正合適:低成本,反應快,高射速和火力持續性。
熱心網友
這是因為大炮再大,射程也遠不過導彈;而且導彈的命中率很高,炮彈打100枚,能命中的沒有幾枚,而發射導彈2、3枚就可以解決它了,100枚炮彈再加上大炮不知要比幾枚導彈重多少倍,可見效率很低,所以說巨艦大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代軍艦的主炮只是攻擊陸地和近距離小目標用的,也用于攔截空中目標,但命中率很低,只起輔助作用。現代海戰武器大都是“末端尋的”武器,裝大炮就得造大艦體,而體積越大越容易被導彈和魚雷鎖定,即使釋放誘餌也不容易成功規避。而且21世紀的艦艇講究隱身性,艦艇越小越好,暴露在外面的設施越少越好(所以才有了VLS),所以大炮必然要讓位于導彈。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看英阿“馬島海戰”的資料,阿根廷就吃了巨艦大炮的虧。
熱心網友
現代軍艦上的艦炮主要是用于防御而不再是一種主要的進攻武器
熱心網友
DDX的155大炮可不好對付.150公里射程,幾米的精確度,600發彈藥,12發/分鐘的發射頻率,5000噸級的軍艦挨4發就廢了.
熱心網友
現代海戰都是導彈攻擊.
熱心網友
要是大炮還那么厲害的話,就沒有航母的發展了。二戰中就是因為美國大力發展航母,而日本保守大型巡洋艦,結果太平洋戰爭日本輸了,巡洋艦都沒怎么發揮作用。而且現在都注重導彈打擊視距外目標。
熱心網友
都用“大炮”了,那要反艦導彈干嘛。
熱心網友
小兄弟,如果發生海戰了,哪國會用艦艇上的“大炮”轟,艦艇上的“大炮”主要是對岸攻擊。現在是21世紀了,海戰用的都是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