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試驗,計劃融資50萬,用于投資,選穩妥的辦法.30萬買股票,集中買易方達策略,12月初 1.045買入,目前1.074,扣除0.8%的申購和贖回費,能拿到6000元的利潤,20萬買貨幣或者債券,保持每年2%的受益,利潤4000元.當然目前還不想贖回,也就是說,只要能波段操作 5次,一年能保證35000左右的受益,也就是7%左右. 其實我一直在觀察,抓波段很好抓,只是不能貪心,2-5%堅決撤出,每次付0.8%的(申購,贖回). 當然,有時貪心,不想買拿20萬的貨幣和債券基金了,需要克制自己的沖動.請高人指點,我的心態是否正確,還有更好的建議嘛?

熱心網友

我以為,樓主所說的這種投資方法不可能像這組數據描述的那樣理想。樓主在做這個計劃時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任何人對一個投資組合的走勢判斷不可能永遠是對的。我們假設樓主的判斷力很強,10次入場有8次能獲得預期的收益2%-5%,但是要在現實中達到連續五次入場每次成功,概率是多少呢?只有0。8的5次方,約32。8%!!!還不到三分之一。這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申購后凈值下跌怎么辦?止損?死守?還是補倉?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這是和做股票的短線相同的問題。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比較樓主的這種投資方式與直接做股票短線相比的優劣即可。做股票式基金的短線的優點[1] 不用費神去選股,而只用判斷市場的大體走勢。基金重倉股和大盤的表現近似度比較高。省去了選股的麻煩。[2] 股票基金有貨幣基金作為轉換緩沖,因此在不投資時享有更高收益。缺點:[1] 費用高,除了雙向0。8%的手續費,其實還交了管理費、托管費,只不過隱含扣除了而已。股票僅需雙向0。5%的手續費和印花稅,外加若干元的過戶費(滬市股票);[2] 判斷凈值的走勢不方便,每次申購/贖回時,只能在快收盤時根據基金的重倉股走勢判斷成交凈值,如果基金的倉位變動較大可能出現判斷失誤。[3] 無法把握個股獨立行情的機會。綜合上面的特點,我認為樓主的投資方式只適合于選股能力較差或不想費時間選股,而對整體市場的走勢判斷又十分準確(比如超過80%)的人。

熱心網友

部分同意樓主的做法 主要是中國股市和中國基金不具備長期投資的必要條件,紙上富貴是目前基金投資者遇到的主要問題個人意見基金投資應以三個月為一周期,基本上也是基金做股票的一個周期,每年最多操作兩次,無論收益高低,看到趨勢向下就了結,一年10%的收益應該有把握,當然前提是您選對了基金過去多年的經驗,每年年底到來年三月都有一波行情,無論大盤牛熊,這個波段是必須得做的,其他月份參與基金得酌情參與

熱心網友

補充學者的意見。非常贊同學者對股票基金投資者適用范圍的評價。樓主把50萬都投入股票基金也無妨。但一年操作恐怕二次足矣。小波段就算了,既省心,也避免風險。對大盤的精確判斷,我看多數專家也做不到。但是對大盤的底和頂的判斷,相對就容易一些。如果加上一二個百分點的寬容度,每次大波爭取4%就及時轉入貨幣基金,等待下一次的大波到來,兩次操作下來,7%的收益還是有一點把握的。

熱心網友

同意oculus的分析,非常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