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WTO 時代中國企業將如何加速提高綜合實力快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從我國加入WTO以來,面對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反qun 銷調查的事件,越來越多,這些國家以此為借口,制定一些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以此來減少進口,扶持他們國內的企業.  更突出的是知識產權的調查對我國企業的影響是長期的.for example, 日本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是特別強的,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借鑒日本方面的優點.因為我們在這方面弱項.  1.企業應加大開發力度,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2.加強企業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熱心網友

關注“后WTO時代” 從加入WTO的那一刻起,中國就開始進入一種新的游戲規則之中,它的特點是: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的結束,市場開放開始實施,非關稅壁壘游戲開始盛行,貿易糾紛照常發生不誤——我們暫且稱這個階段為“后WTO時代”,它是一個在更大的貿易組織內進行爭吵的時代。作為一個新成員,中國顯然還不太適應這個時代,我們在努力地削減關稅、廢除過時法規的同時,還沒有完全學會運用新的游戲規則。 WTO對自由貿易的保護有局限性 如果過分貶低WTO組織沒有多大用處,難免使人疑惑:既然沒有用處,為何中國還要費勁去加入?事實上,WTO是一個一致對外的俱樂部:它對俱樂部成員以外的國家,表現出一致的排斥性,這將對這些國家或地區造成很大的壓力,畢竟你在規則以外。 WTO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但如果有誰相信加入WTO能真正促進并保證自由貿易,那就太天真了。看看美國動不動就舞動的“201”和“301”大棒,以及各個成員國之間依然不斷地貿易糾紛,就知道WTO是一個多么沒有約束力的組織。 在WTO內部,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這一點依然不變。WTO削減了關稅壁壘不假,但它對非關稅壁壘卻無可奈何,各個國家依然樹起了新的貿易藩籬——環保標準、人權標準、反傾銷標準、行業準入標準等。這些標準完全是依照本國利益而定的,何時啟動也依照各國自己的判斷而定。 世貿組織為各成員提供了一個爭端解決機制,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不過是又一個堂而皇之爭吵的場所。一般而言,依靠世貿組織的爭端機制來解決貿易糾紛,往往需要數月至數年的時間。這對于爭端的雙方來說都顯得太久,因此真正想短期內有效解決問題,世貿組織的機制還指望不上。在這次美國對進口鋼鐵加征懲罰性關稅的過程中,身為受害者的歐洲與日本,都無一例外地采取了以牙還牙的報復措施,而不是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連一向對美國懷有“敬意”的日本,都坦承世貿組織規則對解決此事作用不大。日本人認為,世貿組織對于美國想采取的保護措施來說,形同虛設。 只有那些有意進入問題程序的成員,才會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來解決糾紛,但其目的更多只是一種姿態——大家看,這是你的錯!世貿組織機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現在越來越演化成一種程序之爭,在曠日持久的談判中達成一種均衡。 國際貿易政策向強化雙邊貿易關系傾斜 在世貿組織解決爭端的能力弱化時,另一類實惠的國際性合作機制開始快速發展,這就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截至2000年底,全球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數量已超過100件,美國和日本明顯滯后于其他國家。與曠日持久的世貿組織多邊談判相比,兩國間或地區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 美國在看出其中的端倪之后,立即進行積極的實踐。據報道,美國政府的戰略考慮是,全球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數量正在急劇增加,如果被排斥在多個FTA之外,將對美國企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締結FTA將有助于美國確立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合。 作為重要的貿易政策,美國明顯地開始重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為此,美國著手加強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工作,除力爭年內與新加坡、智利最終達成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外,還將啟動與中南美五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目前,美國除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外,僅與以色列和約旦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日前在泰國訪問時,與泰國政府就美泰兩國為締結FTA設立共同研究小組達成了共識,表示出美國愿意與東南亞各國締結FTA、擴大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的姿態。此外,美國還與中南美各國發展貿易關系,美國為在2005年前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正加速談判工作。作為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補充,美國將爭取在年內與智利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美國還與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等中美洲五國開始了對話。 為了擴大對亞洲各國的影響力,中國啟動了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從今年5月起,中國將與東盟就締結FTA開始高層事務級磋商。 日本也不甘落后,作為應對措施,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今年1月份訪問東盟時推出了一攬子日本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構想。國際貿易政策向強化雙邊協議傾斜,指出了這樣一種趨勢:一國的貿易政策,必須尋求能將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多元化策略,雙邊貿易關系,就是對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關系的一種平衡與補充。 中國在后WTO時代的策略調整 后WTO時代對中國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中國對于新的游戲規則顯得還不是很游刃有余。在經歷過艱苦的談判后,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了世貿組織。不過,并非每一個國家都這么看。對于一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巨大、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許多國家都樂于把你當成一個發達國家來看待。這種誤解引來一些略帶“敵視”的目光,有意無意之間,大家都用一種與中國的責任不相稱的更高標準來要求中國。中國不斷遭受到的反傾銷“禮遇”,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條款,就是很好的證明。 世界貿易組織候任總干事素帕猜日前在天津《商業周刊》論壇的主題講演中,給中國提了一個很好的醒。他說,很多人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會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市場。但是,我們要提醒中國,大家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發達國家,所以在貿易保護措施上,大家對中國是非常警惕的。中國一旦采取任何保障措施的話,就會引起世貿組織成員國普遍的反應。我認為現在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世貿組織來說,它依然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對于世界貿易組織相對于其他成員來說,中國所作出的承諾是更多的。 素帕猜的提醒指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世界以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對待中國,這無疑使中國在世貿組織之內,將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中國必須及時調整應對策略,才能在未來的貿易糾紛中少吃虧。 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各方面都在向適應世貿組織逐步轉變。最終的適應還是來自于策略的調整以及觀念的轉變。如下的調整對中國來說將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制定中國在整體外貿中的基本定位,堅持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急需進入全球化與區域化貿易交流這樣一個定位,以此為出發點確定政策取向和尺度。 其次,在開放市場的同時,迅速完善中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同時建立非關稅壁壘的啟動機制,包括信息獲取、對策研究、決策等機制。對于非關稅壁壘貿易糾紛,中國政府要協助企業積極參與,并積累經驗。 第三,積極參與強化雙邊貿易的活動,如各種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同時采取平等務實的政策取向,以謀求互惠為基本目的,不宜過早體現出主導區域合作的特點。尤其是對于東盟國家的合作,要打消他們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本能的警惕。 第四,對內清理與世貿組織不相稱的規則的同時,要積極協助企業進行改革與改造,為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更好的條件與支持。同時要大力發展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真正有能力的中介組織。后WTO時代 跨國公司在做什么企業競爭,說到底是企業間戰略和實現戰略的策略競爭。競爭顯現的方式是戰略和策略的決策。據哈佛對美國通用近十年來決策后評估所作研究,有近40%的決策是錯誤的。依此,如果對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的中國企業決策做后評估的話,錯誤率恐怕會更高。決策失誤的原因,根本的一條:判斷錯誤。無論這個判斷是來自哪里。這個錯誤判斷,是對情報信息的錯誤分析,是情報信息的不準確或缺少所造成的盲目,是中國人講的“情況不明”。   經濟情報成為競爭勝利的關鍵   著名管理大師杜拉克兩年前講:“今后五年中將會出現兩種類型的首席執行官,即具有全球眼光的首席執行官和失業的首席執行官。”事實上,還不到五年,2001年,美國有數千CEO們下課。這就是企業家們面臨的現實。   對關系企業生存發展的第四種因素的注重,是世界所有處于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企業都關注的問題。   中國入世法律文件的簽署,日本第一反應是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設立“Asia lnfo Net Communications(簡稱AsiaInfoNet)”加快了對中國的經濟情報研究。據悉,富士通設立的AsiaInfoNet,今后將重點構筑有關中國經濟、投資、企業、市場統計及產業等各領域商業信息的數據庫,并從2001年12月1日起正式啟動面向日本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據AsiaInfoNet介紹,伴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政府機構、經濟和產業等所有領域都在進行結構改革,尤其在產業界,民營企業正在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信息資源,謀求業務的發展。目前,該公司已經與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簡稱SIC)建立了有關經濟與商業信息方面的全面合作關系。該公司今后將以來源于SIC的信息為基礎建立數據庫,同時發揮咨詢及調查方面的優勢,向已在中國展開業務以及有此打算的日本企業提供信息服務。與此同時,日立(HITACHI)、沖電氣工業(OKI)、OLYMPUS的數字相機等企業決定,將生產工廠遷往中國;富士通、NEC、松下電器產業等公司決定將研發據點放到中國。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企業作好了這方面的準備。   1990年,美國《國家安全戰果》報告確定,經濟情報是美國情報工作最優先的項目之一。對經濟情報的需求已占美國情報工作量的46%。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普里馬科夫稱:“將把越來越多的力量用于收集外國經濟情報,研究競爭對手的情況。”法國成立了一個專門收集美國經濟情報的機構。前對外安全總局局長稱:“盟友們在經濟與科技競爭方面是我們的對手,這種競爭將通過獲取情報來進行。”日本經濟在七、八十年代的高速發展與其對經濟情報的重視,同樣是舉世聞名的。日本企業把情報視為生命。早在1958年,日本就開始了情報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如今的經濟情報網,簡直像—個“全球性的情報吸塵器”。韓國政府認為:“世界已邁入經濟戰爭的時代”,因而“急需加強對高級情報的收集活動”,并專門成立了“產業情報局”。   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的經濟。競爭是商戰和智戰的較量。經濟情報作為經濟戰爭的主要手段,理所當然地成為取得競爭勝利的關鍵。   進入21世紀,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隨著長達十年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束,“9·11”事件的影響,全球經濟趨緩,國際反恐怖聯盟的形成,此時,各國的競爭領域已從1980年代以前的政治、軍事轉向了經濟、工業、技術和國際市場等領域。國際局勢的這種變化,促使各國情報機構的情報工作進行戰略轉移。   從歷史上看,日本大企業的崛起,帶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日本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給美國一大批經銷商帶來了巨額財富。以電信、計算機技術和制藥等高新技術行業的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和以鋼鐵、化工、制造和汽車等成熟產業的公司為代表的傳統經濟的差距不斷擴大。飛快的技術變革使資金持續不斷地投入到新興經濟部門,推動著新經濟企業財富的增長速度。   新技術帶動了新經濟   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經濟崛起,都有與之相應的新技術的誕生和發展。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是由于其以汽車、民用電器的技術領先為依托;美國1990年代以來近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是由于信息技術。同理,新技術必然與企業相連。說到日本,我們要說豐田、索尼;說到美國,我們不能不說微軟。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企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危險與挑戰。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著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方式,而且改變著生產結構要素和市場化格局。隨著新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加快,技術產業化的速度迅速提高,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如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品生命周期,在20世紀70年代平均為8年,80年代縮短到不足2年,其中移動通信產品的生命周期到了90年代末為12~18個月。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使許多產品難以得到專利制度的保護,減少了其他競爭者進入市場的成本。市場進入壁壘越來越少,同一市場競爭者的增加降低了每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只有善于利用新的技術和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在技術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的新產品市場上應變自如。企業如果不能及時地跟蹤新技術的發展與變化,必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利用競爭情報系統及時地獲取與研究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技術信息,是企業開發競爭情報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