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乾隆年間有沒有劉庸這個人,他是個怎樣的人,真是羅鍋嗎?

熱心網友

劉墉(1719-1804年),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卒謚文清。劉墉官至宰輔,學富五車,博通經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為書名所掩,其書法曾歷經三變。早年,他入詞館初師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潤的路子;中年,繼學顏真卿、蘇軾諸家,逐步形成貌豐骨勁、豐澤厚實的獨特風格;晚年,迨入臺閣,人書俱老,炫爛歸于平淡,勁氣內斂,渾然太極,而臻爐火純青之境。劉墉在書法上浸潤畢生,集群賢之大成,終成一代書家之冠。其書法用墨特別厚重,在清代書壇獨樹一幟,有“濃墨宰相”之稱。  劉墉的傳世書跡以后期的行書為多,這些作品總體上都表現出墨色厚重、筆勢濃肥、筆劃變化隨心所欲的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滿之嫌,雖大多是其晚年書風成熟之作,但難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近年,劉墉書跡在拍賣市場多有出現,但表現平平,價格與其清代書壇宗師的地位不盡相符。  圖中所示,為劉墉一幅七言楷書聯。舊裝原裱,高132厘米,寬34.5厘米。上聯“清風偶與山阿曲”,下聯“明月聊隨屋角方”。上款“瑜圃屬”,款上鈐“御賜清愛堂”印;下款“石劉墉”,款下鈐朱文“劉墉印信”、白文“石”二印。此聯筆勢厚實豐澤,于端莊中含秀潤,圓轉中見雄偉。“清”、“曲”、“角”、“方”諸字結字頗有特色,顏體的轉折處采用圓轉的筆法,橫輕豎重,蠶頭燕尾,相對兩豎筆微帶弧形的特征十分明顯。綜觀全聯,既有顏體雄偉大氣的氣魄,又有蘇體秀穎俊逸的風采。從筆法、氣勢上看,應屬劉墉中年精力旺盛,書藝處于鼎盛時期的用心經意之作。  劉墉書法名重一時,當時踵門求書,以求得一紙為榮的人實在不少,使他窮于應付。相傳在不得已時,曾命幾個姬妾代筆。包世臣《藝舟雙楫》中稱:“諸城有夫人黃氏,筆勢極似,諸城晚年書多出黃手,小真書竟至莫辨。”又傳說,劉墉書風只落“石”兩字,或書“瑛夢禪”,單鈐長腳“石”印者皆為代筆。除了受人們的審美情趣影響外,這恐怕也是劉墉書跡在拍場上難求善價的又一原因吧。  劉墉的傳世書跡多為行書,楷書作品甚為少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歷代名人楹聯墨跡》中,曾刊有二則劉墉七言楷書聯,但與此聯細細比較,在工整、端莊上還稍遜一籌。而且此聯的聯語“清風偶與山阿曲,明月聊隨屋角方”意境甚佳,給人一種恬靜的感受,字好句好,展卷閑賞之時,每每有養目怡情之奇效。(何文秀)。